《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终将成为那个自己讨厌的人

体娱   文化   2023-12-09 05:50   广东  

这些年来,伍佰火的一塌糊涂,比当红辣子鸡还红。

而且还特别招年轻人喜欢。

伍佰自己也不理解,还在演唱会上问:

“为什么你会听我的歌曲呢?你们才25岁,怎么生活会有这么多痛苦呢”

网友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懂了。

青春并不是无忧无虑的时光。

青春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部伤痛文学,经历各种艰辛和磨难。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少年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有青春的叛逆和冲动,有纯真和梦想,也有失望与挫败,有对美国成人世界的批判。

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然而大人们不知道,在他叛逆的背后是孤独无助、迷惘而脆弱善良的心。

他会因为弟弟的死而久久不能走出伤痛的阴影;

会因为在街头听到小女孩的歌声而深受感动;

会关心冰湖上的野鸭冬天去了哪里;

会因自己有鸡蛋和肉吃、而别人只能吃面包而难过;

也会拿出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捐给修女……

但是这些善良和感伤,总是被嘲笑和漠视。

这不就是我们多数人的青春吗?

迷惘,孤独,曾经对这个世界满怀热情的期望,又满抱十分的伤心失望。

青春总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

霍尔顿外表吊儿郎当,内心柔软,伤痕累累;他质疑陈腐、庸俗和虚伪,他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想逃离喧嚣、拥挤、冷漠的城市。内心孤独,渴望交流,却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听他说。

书里有个很简单的情节,我印象深刻。室友斯特拉德莱塔要霍尔顿帮忙写一篇描述性的作文,霍尔顿兴致勃勃地描写了已经去世的弟弟的垒球手套,其实是满怀寄托他对弟弟的思念。室友却非常不领情,

“这怎么写成了一只混帐的垒球手套!”

这个冷漠而麻木的同龄人,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完成作业,而完全感受不到同学灌注在作文里面的温热的想念。

青春甚至常常被人误解,充满了委屈。

我还深深记得,小时候学校旁边有个女人神经不正常,躺在地上乱滚乱喊。

同学们围在一起,拿着小石头去砸她。我同情心涌上来,抢过了一个人的石头,丢在了一边。

那个人后来去跟老师告状,说是我拿石头去砸疯子。老师在全班面前让我站起来,要我检讨,我委屈得不行,一直弱弱得辩解说不是我。

我至今还记得老师那高高在上,代表正义的嘴脸,和那些恶人先告状的同学们的嘴脸。

教师的神圣性在少年的心中轰然倒塌。

所以当我看到书里,几位老师都想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我要好好教你做人的姿态,有种生理上的反感。

青春往往冲动而又容易受伤,带着满满的挫败感。

少年是纯洁的,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容不进一颗沙子。

于是,我们充满愤怒,看啥都不顺眼,到处横冲直撞,弄得自己浑身是伤。想反抗,想要抗争,结果一败涂地。

霍尔顿和同学因为小事动手打了起来,直到自己被打得血流满面。

他住进一家小旅馆,因为妓女的问题和电梯工莫里斯起争执,穷凶极恶的莫里斯狠狠揍了霍尔顿,并从他身上抢走了五块钱。

鼻青脸肿的霍尔顿像一只被痛打的流浪狗,无处可去,无人可说。

这个16岁少年总想对眼前社会的肮脏虚伪出拳,然而总是输,充满了挫败感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是青春痛苦的根源。

少年眼里,这个世界逐渐露出它的峥嵘头角。

在霍尔顿眼里,这是一个虚伪、贪婪、自私的世界。一个物质至上、物欲横流、喧嚣与躁动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忙着追求财富,名声,权力,过着鄙俗麻木的生活,不择手段以牟取最大的利益和贪欲。因自私而贪婪,因贪婪而虚伪。

人与人之间仅剩下金钱交易,充斥着勾心斗角。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人,关注他人的真实感受。从象牙塔世界走出来,突然之间看到了这个世界本来的丑陋面目,那是有多失望?

少年看问题容易感性,容易理想化,而大人看世界就简单多了。

书里面有两句流程很广的金句,分别是霍尔顿的两个老师教他的。

70岁的历史老师斯宾塞苦口婆心地劝诫他:

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

另一句是安多里尼先生的人生信条——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事业英勇地死去,而成熟男子的标志是愿意为某个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种中老年人的人生信条咋听上去很有智慧,这不就是劝人妥协退让,与丑陋的世界和解么?

规则是什么,卑贱地活着又是什么?

青春的成长,从不懂事到“成熟懂事”,总是以失去作为代价。

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真挚、单纯和热情,失去了本色和梦想。

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登台表演,最后发现逐渐变成那个伪装的角色。

少年屠龙,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那条恶龙。

如果这本书有后传,那霍尔顿中年后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

大腹便便,浑身油腻,满口人生成功的法则,精英社会的精致生活么?

村上春树说:“塞林格让我觉得温暖,《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再让我孤单。”

当年我看《挪威的森林》何曾不是这样的感觉,就像是日本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经历过一代低潮、幻灭后,日本年轻人自杀成风,主人公的高中同学木月自杀,其女友直子陷入深深的抑郁,到最后住进了一家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这个经历,与霍尔顿是何等相似。

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何那些历史上著名的谋杀案例会跟这本书产生深深的关联。

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在纽约街头被人枪杀,凶手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他的粉丝,他开枪之后,就坐在街边看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入狱后他给报社寄去一封信:

“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

或许,他们都跟霍尔顿一样,在美国那种丛林社会环境中,对国家的前景感到悲观,对社会充满失望和不满。

只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他们选择了极端的暴力,暴力毁灭,而霍尔顿只想逃离和守护。他说自己只想做个守望者,守望天真善良的栖居地——麦田。

霍尔顿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里看着孩子们自由玩耍,自己则守在悬崖边,只要有孩子奔向悬崖的方向,他就帮他们扭转方向,防止他们受伤。

与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是他向往的时光。在妹妹的身上,霍尔顿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找到了重启生活的支点,成为一个真正的“麦田守望者”。

这个世界是黑暗的,除非有爱在照亮。

能够让青春的火苗跳动不息的,也只有梦想和爱。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眼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迟暮之年,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现在,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才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只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 然后,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或许年轻时候,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变成一个理想的家园,没有黑暗和污浊,只有光明和美好。到了中年后,只想静静地守护身边的小天地,不受外界污染。

还记得吗,北野武有一部关于少年的电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那里有最好美好的青春和爱情 。

少年聋哑人捡到一块残破的冲浪板,他平凡无聊的人生,因为冲浪,开始起了变化。和女朋友一起学冲浪,买冲浪板,参加比赛。那个海滨小城,没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单纯和热爱。

我总觉得,那片没有经过污染的海,就是传说中的麦田吧。那里没有丛林社会中的物欲横行精心算计,没有争强斗狠,只有梦想和爱。

而成人社会,梦想所剩无几,只有被物化的价值。1个人1年薪酬20万元,每天售价500元,出卖自己的时间和自由,来换取面包和房债车债。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朴树的《清白之年》,写的就是青春少年成长记—

故事开始以前

最初的那些春天

阳光洒在杨树上 风吹来 闪银光

街道平静而温暖

钟走得好慢

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我情窦还不开

你的衬衣如雪

盼着杨树叶落下 眼睛不眨

心里像有一些话

我们先不讲

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

是不是生活太艰难

还是活色生香

我们都遍体鳞伤

也慢慢坏了心肠

你得到你想要的吗

换来的是铁石心肠

可曾还有什么人

再让你幻想


我至今不太理解,为何歌名叫做《清白之年》?不管如何,永远怀念那个不识人生滋味,永远白衣如雪的年代



首席读书观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