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恶意》,据说呼声很比《白夜行》还高。
看完感觉很不好,意难平。
虽然说这本书被称为是东野奎吾悬疑小说中的巅峰之作,我还是更加喜欢《白夜行》,在黑暗中带有一丝光明,在绝望的深处生出一丝希望和温暖。如果说《白夜行》里那一对少年少女让人满是可怜同情的话,《恶意》中这个道貌岸然实则内心无比扭曲黑暗的人只能让人厌恶。
《恶意》把东野奎吾的反转之神和人性洞察之神两大特点推向了高峰。看他的小说,总有一种魔力诱惑人一口气读下去读完,反正《恶意》我是一个下午就读完了。
读到最后就后悔了。人性的恶意和扭曲让人无比的厌恶、痛恨,以及害怕。
为什么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人?
世界上现实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他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野野口修早期是一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从一开始被欺负,打骂,到后来屈服于暴力,成为校霸藤尾正哉的帮凶,逐渐走上了一条内心扭曲、阴暗的道路。悲剧的导火线在于藤尾正哉凌辱女同学,他作为帮凶在一边压制住女同学的身体,这一幕被一旁的同学拍照留下来,成为成年后他们永远甩不掉的耻辱柱。
相比较而言,日高邦彦则显得阳光、正义、勇敢、刚强。他主动保护野野口修,帮助他摆脱校园暴力的控制。从初中到高中,结下深厚的同窗友谊。
这像不像我们青春期中常见的同窗友情?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打篮球,追女孩子,大声谈论梦想,发誓未来一定要出名,做整个世界景仰的作家科学家……
如果没有那些致命的黑点,如果没有后来致命的交集,那是一段让人永远温情怀念的岁月和情谊。
成年后的日高邦彦成为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畅销书作家,他帮助籍籍无名的好友野野口修走上儿童文学作家之路。
可是谁也不知道,野野口内心越来越自卑,对日高也越来越嫉妒。
在野野口修内心深处,埋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我就是不爽你,就是看不惯你比我优秀,所以我费尽心机不让你好过,不仅要杀害你,还要让你身败名裂,所有的成就都变成我的。
随着野野口修手记的记述,死去的日高邦彦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嗜血、无情、恐怖、冷漠、剽窃别人作品的伪原创作家。
被谋杀的日高邦彦一夜间人设崩塌,甚至死去的前妻也被怀疑与野野口修有染而被日高逼迫无奈中自杀。
这是一个反转再反转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连环谋杀案”,第一次谋杀好朋友的生命,第二次谋杀他的灵魂和名声。
一个人的恶意能够有多莫名其妙荒诞不经,仅仅只是妒忌心作祟,就可以处心积虑谋杀最要好的“朋友”,甚至还设计精密,将所有的名誉嫁接到自己头上,将脏水泼到对方身上。
妒忌就像深渊里爬出的恶鬼,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汗毛凛凛。
人性最大的恶意,实际上是见不得别人比你好。就像野野口一样,他自己为了不被欺负,就转而去欺负其他同学。而倔强反抗的日高,他的骄傲与不屈服,映衬出帮凶小弟们的懦弱无能,令他自行惭秽和愤怒。而当他碌碌无为,只能当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看到聪明睿智才华横溢的日高在写作上突飞猛进,事业和家庭上获得双双成功,鲜花与美人娇妻一应俱全,最终让他嫉妒到走火入魔。
就像书中所说——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恶意》这部经典之作,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复杂,人的心里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恶意,稍微不小心就坠入黑暗的深渊。
我总想,如果野野口不心怀歪念,不处心积虑,而是把心思用在写作上,应该要写出多好的作品,成就多大的荣光。
可惜,因果颠倒,本末颠倒。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小说,并非虚拟。现实中一遍遍正在发生这样的情节。
朱令案不就是这样的悲剧吗?
不同的是,《恶意》最终真相大白,将凶手绳之以法,还日高以清白;而现实中可怜无辜的朱令最终去世,而元凶早已经改名换姓,逍遥法外,在海外逍遥快活。
人的绝望和怨恨会把所有美好的情感都抹杀了。
小心警惕身边的小人,警惕你在冬天带回家温暖救命的蛇。
事实上,野野口那种“天才式”的移花接木,生吞活剥另一个人的事业成果,也早有历史案例。
在《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罗贯中把曹操贬成万世骂名,而把诸葛亮捧成千古智慧化身,硬生生把许多计谋张冠李戴强加给诸葛亮,比如借东风火烧赤壁史实上是周瑜,草船借箭史实上是孙权。
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知晓这里面的真相?
这真的是生活入戏,戏如生活。
过往文章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