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本学期,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持续推出《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和《审美实践导引》四门导引课程,课程群由马宏伟校长等专家教授领衔建设,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莞工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审美实践导引》课程以美学理论、平面摄影、综合艺术、极简音乐和审美测评五大模块为核心内容,理论联系实践,从平面美学到立体美学,从视觉美学到听觉美学,辅以前后呼应的审美测评体系为依托,形成面向人人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户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础导引课程。“综合艺术”模块以多种材料为出发点,以特定主题内容为核心,设计和制作公共艺术作品或生活产品,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可供展示的系列。在模块实践中,倡导同学们运用不同的材料、工艺、场景及创意元素,勇于创新,依托美学理论,针对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创作出既遵循共同美学理念,又各具独特表现手法和风格的艺术作品。通过审美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评价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班级:2024级广播电视1、2班 / 2024级汉语1、2班
授课老师:黄梦怡
助教:李海燕、卢逸锋
在这个深秋的十一月,同学们踏上了一场关于“设计美学”的探索之旅,串联其中的载体正是那些在大自然中看似平凡却又蕴藏无限可能的竹条。通过四次精心策划与安排的课程,同学们不仅深入编织的世界,更经历了从发现美、感受美,到创造美、分享美的全过程,这一旅程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美不胜收。
课程主题与课程安排
美,这个自古以来便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它是夕阳余晖下那抹温柔的橙红,是学生脸颊上纯真无邪的微笑,是和谐与平衡在艺术中的完美展现,也是黄金分割在设计中赋予的极致美感。在黄老师的课堂上,美被赋予了更多元的维度,同学们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学殿堂,色彩之美、幸福之美、年轻之美、和谐之美……每一种美都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大家心中对美的无限向往。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专属于自己的“美的九宫格”在课堂的互动练习中应运而生。
“美的九宫格”课堂讲解与作业示意
接下来,真正的美学实践开始了。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们迎来了非遗编织扇的实践挑战。从最基本的“压一挑一”编织技法,到人字型、V字型、三角孔等花式编织的巧妙运用,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创新的乐趣。大家两两一组,彼此协作,细心观察,深入研究,在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当一把把精美的非遗编织扇在同学们手中诞生时,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成就感,是对大家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
课堂练习材料:彩色竹条、形状图样、扇炳、胶水等
课堂练习作品:手工编织扇
理论讲解与小作品练习
在完成了编织扇的实践后,同学们迎来了小组作品的户外实践环节。这一次,大家需要将平面编织技法与立体空间思维巧妙结合,通过方案设计、模型推敲,再到最终的户外成品制作,实践一个设计从构思到实施的全过程。同学们聚焦于竹条这一自然材料,利用编织原理,将设计的各个载体巧妙连接,将心中的创意化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与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设计实践带来的无限乐趣与成就感。每一次的讨论与碰撞,每一次的尝试与调整,都是对美的追求与探索的深刻体验。当同学们的作品在户外成功呈现时,那份由衷的喜悦与自豪,是对同学们所有努力与付出的最好证明。这段旅程不仅让同学们对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期待大家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以设计之名,探索美的无限可能,用创意与热情,成就更多属于自然与创意的交响。
方案讨论
课堂制作
户外分享与作品展示
优秀作品展示
班级:2024级广播电视2班
小组成员:江雨妍、李瑶、王艺洁、曾晓雅
指导老师:黄梦怡
课程助教:李海燕
设计说明与实践感受
这个手工模型旨在通过简洁而富有创意的形式,展现自然景观的美妙与和谐。模型的底座采用浅蓝色的泡沫板,象征着宁静的水域。在底座上,用黄色和绿色的纸条弯曲排列,形成了起伏的山峦。纸条的颜色选择,黄色代表阳光照耀下的明亮,绿色代表生机勃勃的自然。在山峦中,还有几只用竹签和纸制作的小船,寓意着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这些小船仿佛在平静的水面上轻轻飘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当将一根根纸条弯曲、固定,制作出山峦形状时,仿佛自己成为了一名大自然的艺术家,用双手赋予了这些无生命的材料以生机和活力。看着小船在“水面”上静静地漂浮,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个模型不仅仅是一件手工作品,更是我对大自然的一份敬意和热爱。它让我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心灵绿洲。
指导老师推荐
这是一件很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主体部分虽然不是编织而成,但同学们却巧妙地利用了竹条产生有节奏的韵律,并很好地选择了竹条的颜色及作品的底座,构筑了一座座广阔江河上的重叠山峦,并通过编织形成大小不一的小船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形成一幅和谐的设计作品。
班级:2024级汉语1班
小组成员:陈晓蕾、连晓璇、吴佳琪、杨悦
指导老师:黄梦怡
课程助教:卢逸锋
设计说明与实践感受
参与手工竹编篮的制作,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难以忘怀的体验。从最初面对杂乱无章的竹条时的手足无措,到最终编织出成型且精美的篮子,这期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竹编是一门精细的手工艺,它要求制作者具备十足的耐心与专注力。一根根竹条在手中穿梭交织,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刚开始时,那些竹条似乎总不听使唤,总是难以按照我的意愿进行编织。然而,在反复的尝试与摸索中,我逐渐掌握了编织的窍门,竹条也开始在我的手中变得听话起来。小组协作在这次制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人负责整理那些参差不齐的竹条,使其变得整齐有序;有人则专注于编织篮子的主体部分,细心地穿梭着每一根竹条;还有人精心处理篮沿的细节,使其更加美观大方。在交流与互动中,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想法与创意也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当遇到难题时,比如编法不一致或竹条长度不合适等问题,我们并没有气馁或放弃。相反,我们共同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当看到亲手编织的竹篮逐渐成型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这个篮子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我们团队协作与共同努力的结晶。它凝聚了我们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进步。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以及团队协作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教会了我在面对复杂任务时保持耐心与毅力,在团队中积极发挥作用并共同克服困难。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我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指导老师推荐
设计作品完全依靠编织的手法形成一个小篮子,亮点是在编织的方法上学习并使用了六角孔的变形编法,这是一种很难但很漂亮的编法,需要静下心来在多个面上寻找规律,同学们花了2节课时间才完成这个作品,为她们的细心和耐心点赞。最后她们把麻绳缠在把手处,方便提握,真正做成了一个颜值与功能并存的艺术品。
班级:2024级广播电视2班
小组成员:黄慧丽、黄民羽、林建莹、赵晓莉
指导老师:黄梦怡
课程助教:李海燕
设计说明与实践感受
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花园,花园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像是一个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和探索的乐趣。从整个制作过程来看。我们起初的选择是竹篮,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我们小组决定通过装饰来修饰竹编技艺的不足,增加作品的总体美感。我们用竹条编织成一个椭圆形的框架,作为花园的基础结构。小组成员们分别制作了不同的扭扭棒花朵,在固定时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层次感,使花园看起来更加丰富和立体。作品中的小狗玩偶同样也是小组成员手工制作,我们将小狗玩偶放置在花园的中心位置,并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使其看起来像是在花园中荡秋千,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在制作《秘密花园》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进行了高效的团队合作,感受到了竹编和手工创作的魅力,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指导老师推荐
这是一件竹条与扭扭棒结合而成的可爱的挂饰。通过竹条的编织形成主体结构,而扭扭棒制作而成的花朵和绿叶体现了同学们精细的手工能力。这个作品将课堂中的竹条编织技法巧妙地与自己热爱的颜色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温暖的作品,而审美与设计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非遗滚灯
(小组成员:24级汉语1班李家欣、谢雯、张媛、邹可乐)
竹编风铃
(小组成员:24级汉语2班德吉、欧阳静、潘菀仪、彭翠盈、沈秋浪、易霞)
会呼吸的灯
(小组成员:24级广播电视2班蔡湘耘、陈湘、林婉婷、陆丹颖)
感谢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与热情投入,每一次的创作与实践,都是我们对美的探索与追求。艺术,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更让我们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拥抱生活。让我们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共同期待下一次的体验吧!
图文来源丨以上班级及带班助教
图文排版丨丘嘉蓉 谢大鹏
初审丨黄梦怡 吴秋诗
复审丨许燕转
终审丨王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