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心相篇》。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和”是通顺、愉悦、从容、徐缓之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兴旺,子孙长久。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为达道也。和之义无大小,无内外,无边际,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
善用和的人不惊俗、骇众、不固执、不偏颇,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识。
何为能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无,怒气不生,无贵贱贫富之分,无人我寿者之相。
能化气质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现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来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轨道。
古人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心情欢喜,活着的时候有极乐,死的时候才有极乐啊!果真如此,不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执”是执拗、固执、不听人劝、宁折不弯;“才偏性执”指那种有点歪才、鬼才,但性情偏激执拗、狂傲得很,又固执不听劝的人。
这种人的结局不是遭遇大祸,就是奇穷无比,混得连饭也吃不上,古今中外,这种才子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代的著名画家徐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明朝大画家徐渭(1521-1593),子文长,号天池山人、青城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虽聪颖早发,连考官都称其有奇才,但八次乡试均落第。不得已,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府上做幕僚,曾参与东南沿海的抗倭战斗,好出奇制胜。
因他恃才傲物,“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没有人能看上他。于是他放荡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将心中郁结的强烈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尽情抒发于笔端,故此以诗书画名闻于世。
徐渭将中国画中水墨花卉大写意发展到极致,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风,都是宗徐渭的风格。近代的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自评曰:“ 吾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他的作品以狂怪奔放为特点,“墨葡萄图”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这幅图上题了一首诗签,写自己人生的体验: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他的上司胡宗宪官场失利,下狱后自杀。徐渭为此精神失常,数次自杀未遂,终因杀妻获罪,入狱达七年,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
徐渭晚年对世道人情更加愤恨不平,达官名仕拜访被拒之门外,却与下人奴仆一起喝酒。他曾“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刺其两耳,深人寸余,竟不得死”(《徐文长传》)。
徐渭一生坎坷常常是“ 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腔北调人”的境遇中抱愤而卒,结束了一生。
《徐文长传》的著者袁宏道最后下结论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他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也就注定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真是令人悲叹!
这期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明天再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点击下方小程序
和我们一起【守护心脏 挽救生命】❤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让致命的五分钟变成救命的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