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分享,五代宋初道教学者、隐士陈抟创作的作品《心相篇》。
《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旨在揭示内心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强调内心状态对外在形象的影响。
它并非相面之术,而是指点人们认清人性人心,劝人去恶扬善。书中通过对诚信、平和心态、感恩和回报、宽容和善等方面的探讨,深刻阐述了内心修养对于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心相篇》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传世之作,对于理解人性、提升个人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文章历来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
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人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
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
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友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
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
这期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明天再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点击下方小程序
和我们一起【守护心脏 挽救生命】❤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让致命的五分钟变成救命的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