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心相篇》。
患难中能守者,
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
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患难中能守”是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如果读书、做学问、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后面再加上“安乐”两个字就好理解了,安乐中若忘安乐”也就是安乐中不耽于安乐,随时存有优患意识。这样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人木讷愚笨一点,也照样是国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以上两句话,也就是孟子讲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生中有两种境遇,人人都知道。但都难以突破,真能做到的,绝非凡人。这就是“贫而无怨”和“富而不骄”。按照孔子的观点,“富而不骄”还容易一些。“富”的意思是充足,有财物,有才学、有能力、有权势,无论什么东西,只要量充足了就能改变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骄傲起来。有钱人横还好理解,因为他有横的本钱,穷横穷横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他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就是他傲慢的本钱。所以,能够做到“富而不骄”,不仗势欺人,已经不容易了,但真正难做到的是“贫而无怨”
贫的意思是不足,并不一定是没钱财,没知识、没能力、没福气等都是贫,如今“ 穷得只剩下钱 ”的人也不在少数,能够贫而无怨,在患难中还能坚持操守,安贫乐道,没有点真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
历史上挂头牌的“患难中能守者”是颜回,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都赞叹他“贤哉!回也”。物质生活如此艰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保持心境的恬静愉悦,贫而不穷,个人修养能达到这个境界可太不容易了。
颜回不但“能守”,而且“其心三月不违仁”,能将仁的心境保持三个月之久,听着都让人感动得流泪。我们凡夫不要说“三月不违仁",就连三天不发火都做不到。这样的人,一旦读书明理,出来做官,怎么能不是百姓的福祉、国家柱石呢?
前一段时间,媒体报导了一则新闻:广东的一所大学里有一名大学生跳楼自杀了,为些什么呢?因为对午餐不满意。为一餐饭就可以置生命于不顾的人,即使他不自杀,侥幸太学毕业了,这样的人能够对国家、社会有些什么贡献呢?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看来是大有问题的,不能不思啊!
“安乐中若忘”,随时保有忧患意识的典型人物,是东晋的祖逖,历史上有“闻鸡起舞”的故事。“ 五胡乱华”以后,西晋王朝灭亡了,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东晋政权耽于安乐,只求维持江南的半壁江山,不想收复中原。祖逖十分不甘心这种国家残破的局面,立志要驱除胡虏,收复失地。他与好朋友刘琨互相鼓励,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鸡叫头遍,祖逖就踢醒刘琨,两人披衣起床,拔剑起舞,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家出力。以后祖逖作了奋威将军,率师渡江北伐,为东晋政权收复了长江以北的不少失地。
这期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明天再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点击下方小程序
和我们一起【守护心脏 挽救生命】❤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让致命的五分钟变成救命的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