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篇》第三集

文摘   2025-01-08 07:03   山东  

心相篇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心相篇》



先看原文: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可知。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

  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能裕后光前……



               

     特别提请注意开篇前两句话,那是全文的总纲,后面的各论都是这两句话的展开。这两句话语不惊人,朴实之极是北宋时代最通俗的白话文了。但是如果认真回味,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量文义、无穷智慧、无尽法门,非得道的圣贤说不出这种石破天惊的箴言。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虽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门(理论体系)上,都没有离开“心地因果”这个基石。

     因此,总纲中讨论的“心与貌(相)”“行为与祸福”的关系,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行门(修行方法)的指南。



     下面,我们逐句讲解: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可知。


     这已经是宋朝的白话文,再把它白话一下: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谈了善恶的关系,“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福祸可知”谈了祸福的关系。总结来说,是讲了心行、善恶、祸福,这六个字的因果关系。



     心是心性,善恶是描述心性的,故此才有孟子“ 性善”与荀子“性恶”之争。如果再细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属于知的范畴,强名曰后天;性为先天大道,又称性天。心性并称是因为没有性,心无所生;离开心,性也无从表现。但在主从关系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响到性。


     在中国文化里,谈心性最透彻的是佛道两家,其次才是儒家。因为佛家与道家的重点在个体生命的解脱,也就是心性的升华,对社会群体的教化、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国家制度建设等任务都是儒家承担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多谈人道,罕言天命的道埋。


     罕言不是不言,读读孔子的《十翼》、子思的《中庸》就会明白,儒家谈的“天”其实就是性,否则《中庸》上怎会说“天命之谓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心则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动,是心念(念头)的生灭,佛家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消失了,进入无为法。





     所以一个人的相貌,不过是他心念与心性的外在表现而已、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相貌。这是谈到的心与貌的关系。



      这期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明天再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点击下方小程序

和我们一起【守护心脏 挽救生命】❤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让致命的五分钟变成救命的五分钟


福慧公益
福至心田,慧泽人间。欢迎加入到福慧公益事业的大家庭,让我们共同发菩提心,慈悲利他,为世界献出一份温暖关爱。 账号主体:青岛福慧公益慈善服务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