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197《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刘向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è)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 :“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令,一作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fú)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质子。他的父亲楚怀王死了,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奔丧。齐王不准许,说:“你要割让给我位于东地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我才放你回去。你如果不割让的话,你就回不去。”太子说:“我有个老师,请允许我问问他再说。”太子的老师慎子说:“您答应割让给齐国土地吧。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却不为父亲送葬,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我说,割让土地对您有利。”太子进宫,答复齐王说:“我敬献方圆五百里的土地。”齐王这才允许太子返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继承了王位。齐国派来五十辆使车,来楚国索取位于东地的土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的使臣来索取东地,这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都来想办法。”于是,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办理父王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以答应割让给齐国东地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为条件的。现在齐国派使臣办理交接手续,这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的话一诺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肯割地,这就是不守信用,将来您就很难和其他诸侯国家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打齐国,是不示弱。所以我认为应该割地。”子良离宫之后,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使臣来索要东地方圆五百里的土地,这该怎么办呢?”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幅员辽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的。现在如果割让东地方圆五百里的土地,这样就减少了我国一半的战斗力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国的称号,却连千乘之国的实力也没有了,不能割让。所以我说不能割让。请让我来守卫东地。”昭常离宫之后,景鲤进宫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使臣来索要东地方圆五百里的土地,这该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虽然如此,不能单靠楚国一国的力量独守东地。大王亲口说出来的话,一诺千金,答应了拥有万乘的强大的齐国,却又不割让土地,这就在天下落了个不义的坏名声。也不能单靠楚国一国的力量来独守东地。请让我去往西向秦国求救。”景鲤出朝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求子良往南告诉楚国,与楚国讲和,又派人往西出使秦国,解除了齐国的祸患。楚国没有派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注释】
[01]楚襄王:楚顷襄王(?-前263年),芈姓,熊氏, 名横,楚威王熊商之孙,楚怀王熊槐之子。战国时期楚国第二十二任君主。
楚顷襄王为太子时,先后被质于秦、齐。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客死于秦,楚顷襄王听信谗言,罢黜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等臣。顷襄王七年(前292年),楚顷襄王向秦求和,此后暂得苟安一时。在此期间,大夫庄辛曾当面警诫楚顷襄王:“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但楚顷襄王拒不听取忠言。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破郢,楚顷襄王败走城阳(今河南息县西),后迁都于陈城(今河南淮阳)。顷襄王二十七年(前272年),以太子完入秦为质,进一步屈服于秦。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前263年)秋天去世。
[02]质于齐:按:事在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
[03]怀王:楚国君。熊氏,名槐,前328—前299年在位。按:怀王被秦拘留(前299年)后,楚为绝秦望,乃诈赴于齐,求太子返国。实则襄王立三年(前296年),怀王客死于秦。此言非史实。薨:指侯王死。
[04]齐王:指齐闵王。太子返国即位为公元前298年。
[05]隘(è):通“阨”,阻止。隘音è。隘和阨上古同属影纽锡部,同音通 假。隘的本义是狭窄、狭小。通阨。阻塞,阻止; 穷困,窘 迫。《战国策·楚策二》: “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 齐王隘之。” (楚怀王死了,太子向齐王辞别就要回国,齐 王阻止他。)
《荀子·大略》: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做一个君子,即使在困 窘不得志时也不改变信仰,虽然劳累困倦时做事也不马虎, 即使面对灾祸危难也不能忘记昔日的诺言。卢文弨注: “隘穷,即阨穷。”穷,阻塞不通,不得志。细,通昔。细席之言,昔日之言。)
隔绝。《战国策·东周策》:三国隘秦。
[06]东地:即东国。指楚国靠近齐国南境的东部地区。
[07]傅:师傅,辅佐之官。
[08]追:招引。
[09]慎子:楚襄王为太子时的辅佐之官。
[10]便:利,有利。
[11]致命:复命,回报。
[12]朝:通“召”。召回;召集。
[13]子良:上柱国的名字。
[14]求:王念孙曰:“求”当作“来”,隶书二形相似,上下文又有“求”字,故“来”讹为“求”。来反,返回。
[15]王:鲍本作“主”。主坟墓,主持先王的祭祀。复群臣:使群臣各归其职位。复,恢复。归社稷:使社稷之主各归其位。指国家不灭亡。
[16]玉声:玉言。玉,敬辞。
[17]强:据下文,“强”字当在“齐”字上。
[18]武:威武。指不示弱。
[19]昭常:楚王同族。
[20]战:疑为“东”字之讹。
[21]景鲤:楚怀王相。
[22]姚云:曾圈去“王身”至“独守”二十七字。
[23]此句是说我不知对三个人的计谋该用谁的好。
[24]怫(fú)然:发怒的样子。
[25]诚然:确实如此。
[26]发:派遣。
[27]大司马:官名,总领军事的官长。
[28]甲:指军队。此句是说武装接受东地。
[29]典主:主掌。典,主持,掌管。
[30]且与死生:将与东地共存亡。
[31]五尺:指未成年的人。六十:指年满六十岁的老人。此句是说自儿童至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征召从军。
[32]弊甲:破旧的铠甲。钝兵:不锋利的兵刃。
[33]愿承下尘:愿一战。承,接受,承受。下尘,谦辞,下风。鲍彪注:“凡人相趋则有尘,战亦有尘。不敢与齐抗,故言下。
[34]何如:金正炜曰:当为“如何”。如何,奈何,怎么办。
[35]矫:假传命令。
[36]未涉疆:未入东地之界。疆,疆界。
[37]临:到达。齐右壤:齐西之地。
[38]缩甲:收兵。缩,收敛。
[39]待战:等待开战。
[40]道楚:返楚。道,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