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现场导游考试(6—9)
文摘
2024-11-28 23:37
江苏
溱潼古镇位于泰州、盐城、南通三市交界处,四面环水,河港交汇。古镇面积不大,只有0.54平方公里,乘舟环绕古镇,仿佛来到了东方的威尼斯。古镇小桥流水,麻石铺街,老井当院,有“三十六桥、七十二井”之说。古镇现有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其中明清古民居2万多平方米,是苏中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群。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古镇培育了众多的文星武将,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从明到清煊赫乡里达500年之久。当代更有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五院士,真是“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五院士”。
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写下了“溱湖八景”的诗篇,其中的第一首便是“东观归渔”。东观始建于后晋,在观前有一泓清流,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炊烟袅袅,星光渔火,交相辉映。正如古诗所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终日辛勤的渔翁们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陶然自醉。
由于历史的原因,道观已不复存在。现在在此建了一座曲廊水亭,取名“观渔亭”,意思是“观址留芳”和“渔舟唱晚”两层意思。在观渔亭上方有一块匾额“东观归渔”,它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在观鱼亭的亭柱上有一副旧联:“观址留芳,远寺疏钟初夜月;渔舟唱晚,小桥流水夕阳天。”如今这里仍是渔家的乐园,闻名全国的“溱湖八鲜”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近年来“溱湖八鲜”也常常以“家乡菜”的身份,出现在中南海的餐席上,深得中外友人的青睐。
这里所说的院士是指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两位兄弟。院士旧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院士旧居占地2500多平方米,原有房屋80多间,东西各八进,呈中轴线对称,现在开放的只是其中西侧的一部分,共三十八间半。庭院的主人是院士的高祖父李承霖,咸丰初年,因为兵乱,从镇江丹徒避居到溱潼,购置了这座百年老屋,并不断改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他是清代道光庚子科的状元,为官清廉,著述很多,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大门 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石当,表示当年主人的身份高贵。进入大门,迎门处是屏门,一般不开启,只有在喜庆大事或者有重要宾客来访时才打开。来到天井,仰看如天,俯瞰如井,站在这里,方能体会到“天井”二字的含义。
叡园 这是李家的私家花园,叡是“睿”的繁体字,就是聪明智慧的意思。走进叡园,只见一方池塘,虽然很小,却会聚了水乡文化的灵秀,反映了主人精巧的构思。老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北墙上有一块扇形砖雕,上书“乐水”二字。在池塘的西侧是“莲亭”,李家把它取名为“莲亭”,是因为李家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李白的号是“青莲居士”而称莲亭。在莲亭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充分体现了李氏家学渊博,世代书香的古老家风。在莲亭的对面有智泉、慧井、玉兰、金桂等。莘莘学子来到这里,饮用智泉、慧井里的水,希望能够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事业有成,宏图大展。正如这副对联上所说的“清泉饮毓秀,壮志乘扶摇”。
名人履迹馆 溱潼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的进士、举人达一百多名。千百年来,溱潼的旧宅小院造就了多少栋梁之材,走出了多少文星武将。古镇的麻石老巷铭记了多少岁月沧桑,也印记了多少名人履迹。梁昭明太子萧统、宋抗金英雄岳飞、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明吏部侍郎储巏、清代诗人吴嘉纪、大词人蒋鹿潭、画家郑板桥、民国元老于右任、新四军将领管文蔚等都曾在这里流连驻足。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将军、孙子毛新宇,邓小平的女儿邓林,江泽民的姐姐江泽芬,胡锦涛的妹妹胡锦蓉,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利·戴维斯,国民党原副主席邱创焕,国学大师冯其庸,古建大师罗哲文,词作家阎肃,表演艺术家牛犇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新西兰等四十五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夫人等。他们先后到这里考察、旅游,留下珍贵照片。
院士资料室 走进院士资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木地屏,它是院士的母亲华淑惠老人于2005年赠送给家乡的。她在诗中这样写道:“孝德永彰烟没没,故里乡亲乐求索。旧宅重现光和热,权乃家乡好策略。中华腾飞群芳舞,院士兴邦皆手足。传承博导三千行,论坛经释万刃琢。莫道溱潼湖水浅,润笔尽书好学术。”老人对祖上的荣耀、对家乡的情怀情真意切;对文化兴邦、祖国腾飞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把儿女们取得的辉煌业绩,归功于哺育他们成长的溱湖之水。这是李德仁院士赠送给家乡的部分专著和图片资料,这是送给家乡的两套北极科考服装。李德仁院士1939年出生于溱潼,他是世界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毅院士1942年出生于溱潼,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83年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在总参工作,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研究开发工作,是我军自动化技术与建设的开拓者。
这是院士的母亲华叔惠和姑母等人的照片资料。这是2005年86岁高龄的华叔惠老人故地重游,为旧居挥毫题字时的照片。这是院士的堂弟和表兄妹们的照片资料,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照厅(三新公司办事处) 李家和无锡荣家是商业合作伙伴,这里是当年荣氏集团“三新”公司驻溱办事处的旧址。这是当年的招牌和部分办公用品。这种竹制的篾长条叫算筹,是公司的粮棉在买进和卖出时计数的筹码。那时交通落后,粮食运输都是用船只驳运,上岸下河全靠肩挑人扛,运输工人每过一趟,由专人发给一支筹码,这样就可以凭算筹统计当天运输数量的多少,同时也是工人们结算工资的依据。如果需要以现金支付的,现大洋就在这钱柜里锁着。这是“钱板”,它是根据铜板的厚薄,大小尺寸量身定做的,全部放满,每行正好一百个铜板,既准确又方便。这是账箱、斗、斛、秤。西侧的这个小厅是当年的来宾接待室。李氏家族是三新集团公司的友好合作伙伴,给溱潼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小小的溱潼,粮行有100多家,一时有“小上海”之称,这是当年“六陈公所”(粮行的同业公会)赠送给荣氏集团“荣德兴邦”的纪念品。李氏家庭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善于接受新的世界潮流。19世纪初,他们除经营李卫记陆陈粮行、钜泰钱庄、通济当典、肇泰油坊、堆栈外,还在苏中地区较早地创办邮电、电力实业,筹办了养正小学、贫民工艺厂等社会事业。
正厅 走进正厅,首先看到的是上方高悬着的匾额“德孝永彰”,它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赠给院士曾祖父李贞发的,这四个字充分赞扬了李贞发的精神品德。在正厅的抱竖上有一副楹联:“支传铁瓮家声远,派衍青莲世泽长。”这里的“铁瓮城”是指镇江丹徒,它是李氏祖籍所在地;这里的青莲是指大唐诗仙李太白的别号。这副楹联是院士的姑母李惠芳女士在83岁时所书。再看这一副“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这副对联虽然制作年代久远,却正应合了两位院士名字中的“仁义”二字。
葡萄树 它的藤蔓就像是弟兄院士对故里的不断乡情,累累的硕果是他们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树高千丈离不了根本,院士的成长离不开故土的培育。
堂屋 按照旧的习俗,这里是供奉祖先和家神的地方,正中是“福、禄、寿”三星。根据东厨西祖的说法,东边应该是灶神爷的位置。由于李家思想比较前卫,这里供奉的是《李氏家训》。
李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氏兄弟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真可谓书香门第,家德家声,源远流长。在堂屋的东板壁上是院士父母的生活照片,摄于1938年前后。2008年华淑惠老人将这幅珍藏了70年的照片赠送给家乡。据李母回忆,这幅照片当年就是在这座房子里拍摄的。
东房 东房里的家具是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陈设的,这叫“滴水”大床,床的四周装有木板,床的上面有顶板,里面挂上蚊帐。蚊帐的功能不仅是为了遮挡蚊虫,更大的用途是能够形成较好的私密空间。在床的踏板上,向外还加上了几道防范措施,同样两边有暖板,上面有顶板和檐板,前面再挂上绣花床幔,有的还装上拉门。向外伸出的这部分就叫作“滴水”,大床的名称取决于伸出来架数的多少,有“两滴水”的,还有“三滴水”的,最长的一直延伸到房门口。大床两边的大橱叫高脚“橱柜”,它因脚高腿长而得名。
西房 这里曾经是荣德生先生当年下榻过的地方。这是荣毅仁先生的伯父荣宗敬先生的像,这是荣毅仁先生的父亲荣德生先生的像。毛主席曾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密室 密室是利用前厅和厢房之间的间隙精心设计而成,通道出入口处用墙壁板加以掩饰。密室长6.6米,宽66厘米,设计的目的是想避开祸患,所以尺寸上也要图个吉利,六六大顺。李氏主人当年将荣德生先生下榻于此,就是要确保他的安全。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曾经是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和隐身之处。
西照壁 照壁上的图案由砖雕和灰塑两种手法制成,左边是“鹤鹿同松”,表示松鹤延年,长命百岁;右边是“喜报三元”,就是喜鹊、豹和桂圆。“喜”是喜鹊,豹是“报”的谐音,“圆”是桂圆,与“元”谐音,三枚桂圆寓意“三元”。“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喜报三元”就是指“金榜题名”。迎门的这块砖雕是五福的连体字,四周饰以万字长城线,寓意“万事如意”,连绵不断。五福也是长寿的象征。(所谓五福是指:富贵、康宁、长寿、修德、善终)门额这条小巷叫“哑巴巷”,过去,这条巷子顶端有门,叫“共门”。到了晚上可以上锁。每当夜幕降临,家家门前挂起灯笼,晚上回来,收起灯笼,关锁自家门户。谁家最后收灯笼,谁就负责关锁共门。看门额上的砖雕,上面是一只蝙蝠,口里衔着一枚铜钱,钱中有孔,孔比作眼,全用谐音。所以叫“福在眼前”。下面是“一善”和“八卦”图案,取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居家选址和做人都要像水那样,甘居下地,不与人争,顺乎自然的良好心态和处世哲学。这里的转弯角叫“左右逢源”“和气生财”,为了方便人们行走和搬运东西,人们把棱角省去,反映了先民们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和谐”。
这是李家的后花园山茶院。早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就形成了溱潼古八景之一花影清皋。这是一棵植于宋代的山茶,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人工栽培山茶中树龄最长、基径最大、树干最高、树冠最广、花开最多、地界最北的一棵万朵古茶。2004年3月中国茶花协会对它进行了鉴定:该花植于宋代晚期,属华东山茶的园艺品种,名叫“松子”,古代名称叫“松塔”,是珍贵的古老品种;该树花开万朵以上,作为华东山茶全国罕见、世界少有。云南丽江的万朵茶依山而长,其人工造型像宫类宇,华丽无比;溱潼的万朵茶傍水而植,自然天成,如松似塔,古韵独具。一南一北,各有千秋,互成胜景。鉴定会当天,还举行了云南丽江和江苏溱潼两地结为友好姐妹花的仪式。2005年3月6日“首届中国万朵古山茶观赏节”在这里举行,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美国茶花育种专家王大庄先生、国际茶花协会中国分会主席杨守春先生等专家学者相聚这里,共赏古茶风采。杨守春先生还亲自题写了“万朵古山茶”的匾额。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称它为“全球人工栽培茶花之王”,当天上午戴维斯先生还亲手栽下的友谊之花——“美国大红”。2006年3月,溱潼古山茶又与台湾新竹市阳明山的草山红山茶结为“团圆树”,成为举世闻名的“茶花之王”。
在这棵茶花树旁有一口古井,相传南宋末年,北禅院有位了缘小和尚与村女小花姑娘相爱,他们常常在井边幽会。时间一长,走漏了风声,小花姑娘含羞投井而死,死前发誓来世还在井边相会。第二年井边就长出一棵山茶树。了缘小和尚就在井边搭了一间茅棚,专心养护这棵茶花。每当星光月夜,人们俯身石栏,隐约可以看到了缘和小花的身影。清代孙乔年有诗为证:
清明前后,花开万朵,大红金心,如火如荼,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为了纪念小花姑娘,在这里塑了一尊茶花仙子像,她花容端秀、衣纹飘逸、手执花枝、步虚凌云。
这是资料陈列室,这是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在这里植树的情景,这是原国民党副主席,国际茶花协会副主席邱创焕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时的照片;这是茶花新闻发布会的场景。
大门 2002年利用朱氏民居改建而成民俗风情馆,这座朱氏古宅,是我镇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民居,由东大门、南照壁、前大厅、中穿堂、北堂屋前后三进组成。西边有西厢房、西火巷,后面有北大门、小耳房。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门额“民俗风情馆”五个大字由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为然同志所书。
朱氏塾馆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崇尚读书。据史书记载,溱潼历代的进士举人有一百多人。这座四合院,就是朱家的私家塾馆,是专门供朱氏子弟读书的地方。有人称它为“小小孔子学院”。小孩子到了六七岁,就要送到这里来接受启蒙教育。入学前,举行开蒙仪式。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孔子像前上香叩头,然后向授课的先生施跪拜礼。在朝南的正屋中央供奉着孔子的画像。这里还供有朱熹的挂像,不仅因为是同室宗亲,更主要的是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正屋的西边是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他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子要有义方”等至理名言。朝北的三间下房是学生们读书的地方,桌椅板凳,摆列整齐,墨笔砚纸,一应俱全。在老师的桌子上有一块小木方,这是“戒尺”,是专门用来责打犯了错的孩子。在南墙上抄录的是《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仪门 这是朱氏古宅的仪门,请欣赏门楼上的砖雕艺术。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下面是“一品当朝”。中间坐的是一品大官,两旁站立的是小吏,公案上摆着的是签筒。北面是“高山流水”。讲的是俞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南面是“仙人对弈”。讲的是有一樵夫走进了山洞,看见两位仙人下棋,等到看完棋出洞时,他的斧柄已经腐烂了,这就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下面的中间是“衣锦荣归”。主人翁在历尽宦海浮沉以后,垂垂白发,告老还乡。这口井既谐音为“锦绣”的“锦”,又是家园乡井的象征。左右两面分别是渔、樵、耕、读。渔夫撒网;樵夫挑着柴担,跨上拱桥;老农左手扬鞭,右手牵牛,辛勤耕作;书生临窗而读,手不释卷。最上面的四幅是表现官宦人家“四时行乐”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最下面两边,一是鸾凤和鸣,一是鹤鹿同松。头顶上是“五福捧寿”,表示合家欢乐,既有钱有势,又有寿有福。
照壁 东边的砖雕是红灯高悬,夜战马超;西边的砖雕是临江亭关云长单刀独赴会,中间是古城相会。虽然张飞、关羽已经面目全非,就如同断了臂的维纳斯一样,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想象。
大厅 堂上的旧额“梅花草堂”由书法大家伊秉绶所书。“东风花信动,人间草堂开”是当代书法名家李昌集先生的作品。在大厅两边是博古架,在博古架上陈列着的溱潼地区出土和收藏的文物。它也是溱潼古镇无声的说明、有形的见证。这是麇鹿角,在溱潼地区陆续发现了许多麋鹿角、麋鹿角化石和半化石。专家认为,我们这里是中国麋鹿的最后消失点之一,溱潼地区是麋鹿的真正故乡。这里陈列的是汉罐、宋瓶、清青花瓷器以及各种民间用品。
古代溱潼水草丰茂,麋鹿“千百成群”,农民“不耕而作”,生产的稻米“状如大麦”,汉唐时期,这里盛产“海陵红粟”,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檄》中写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镇西不远处至今存有古海陵仓遗址。这里陈设的是溱潼人在生产劳动中使用的部分工具。这是耕田用的犁,它的刃口尖锐而狭长,这与沙壤土地区的犁是有区别的,沙壤地区用的犁,其刃口短而宽。这是因为溱潼地区的土质黏稠,有机质特别丰富,“雨天粘如膏,晴天硬似刀”。因此,我们的祖先创造刃口尖锐而狭长的犁。这是风箱,主要用于稻谷晒干以后,进仓之前去除去草秕杂质用的。据说是乾隆年间的古物,算起来已有两百多岁了。这是砻子,是用来去除稻壳。这是椎臼是用来加工稻米的,也用来制作年糕、汤圆的米粉等。这是挑运粮食用的箩筐。这是用于贮存粮食窝摺。庄稼收好了,稻子归仓了,要算算年景如何,就得用上计量工具,这是市斛、斗、升、筹码等。市斛上还盖有多年计量年检的火戳,相当于现在的计量局年检的证明。
两汉时期这里曾经有两株古槐,两千多年来历经更生,如凤凰涅槃。现存的这棵古槐,萌生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富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为他们做媒的老槐树。在古镇东面有一座村落叫落鹤伦,那里有董永庙、董永墓、辞郎河和慕云亭。董永的墓碑上清楚地写着“道光乙未”的字样,足以证明是当年修墓时的实物。地方政府正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呵护敬重老槐树,在老槐树下烧香磕头。年轻人订婚时在此合影留念,并在老槐树上扣一圈红线,以求婚姻美满、早生儿郎。
原名绿树院,始建于五代时期(907-96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禅院以老槐而得名,老槐因禅院而成仙。山门的匾额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茗山长老所书,在山门殿里供奉着哼、哈二将。走进天王殿,正面供奉着弥勒佛,袒腹大笑,喜迎各位嘉宾到来。在弥勒佛的背面供奉着韦驮菩萨,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在天王殿的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慧剑、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龙,分别象征风、调、雨、顺。
在大雄宝殿的正面供奉三尊大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药师佛、西边为阿弥陀佛。分别代表着现在世佛、过去世佛和未来世佛,被称为三世佛。在释迦牟尼佛的前两侧是他的弟子,东侧年长的叫迦叶,西侧年轻的叫阿难。在大殿两侧供奉着十八尊罗汉,在三世佛后面供奉着海岛观音,观音脚踩鳌鱼,在观音两旁是善财童子和龙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佛将龙女变为男身,才得以立地成佛。到了明代,这座古刹曾进行过一次大修,柱子下面石础上的龙与众不同,它的下巴特别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是大下巴,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因此象征天子的龙成为大下巴了。这边的凤有几条尾巴?五个,一般的凤最多只有四条尾巴,这就是朱洪武的大脚娘娘了。“绿树婆娑,荫庇溱潼多少福,清芬远溢,香弥禅院已千年”老槐树和绿树院一直是人们所崇拜和向往的地方,它给溱潼人带来了无边的福祉。
这座小楼是高二适先生岳父家的一处私家住宅,门额“高二适故居”五个大字,由我国国学大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亲自题写。高二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1903年高二适先生出生在离古镇5公里的小甸址,1923年与古镇乾泰昌百货店老板的女儿朱凤子结为伉俪。婚后,高二适经常在岳父家小住。白天在小楼上闭门读书,晚上与岳父诗酒唱和,研读经史。1935年受岭南画家陈树人之邀,他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工作,有幸结识了章士钊先生,成为他的终生恩师。章士钊自号孤桐老人,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景仰,高二适曾在此处栽下一棵梧桐树,在故居整修时,我们也按照当年的位置补种了这棵孤桐。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把妻儿老小寄养在岳父家,只身随国民党政府去了四川,从此乡音久隔。抗战胜利后,先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回乡途中吟诵了一首题为《北归秦潼道上闻子规》的名篇,诗中这样写道:“出蜀稀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秦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战乱之害,流离之苦,凄恻动人;思乡之情,还乡之感,跃然纸上!高二适先生南京的故居叫“草圣斋”,这座小楼,名叫“子规楼”,它是根据高先生“秦潼道上闻子规”的诗意而得名的,现已是市级文保单位。楼上的这块匾额是由书法名家、高二适纪念馆馆长郁胜天题写。
高二适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这与他的勤奋执着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搞书法艺术非纸成堆,墨成山,是见不到功效的。这是先生当年使用过的书案,是先生“纸堆成冢”的历史见证。东板壁上的字画叫“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是行书字体的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俢禊”,会上各人作诗,由王羲之作序。兰亭序28行,324个字。后来唐太宗命人勾摹,分送给亲贵近臣。唐太宗死后,把真迹带到棺材里殉葬了。因此,当今传世的都是当时的临摹本。东房间是先生当年的寝室,许多东西是他们家人赠送给这里的原件。这是章士钊先生写给高二适的手书,他曾经这样评价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西房是先生的书房,先生一生藏书很多,原有的4000册藏书在战火中散失了,后来的3500册碑帖书籍在“文革”中又被查抄,1973年才得以返还,现在大部分藏在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先生当年的藏本了。这几张照片是先生当年在玄武湖挥毫时的情景。这是当今书法界几大名流的合影。现在来到楼下东房,1964年南京发现了王谢墓志,这是书法研究的一件大事,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来南京考察,并发表文章。认为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亲笔。为此,高先生持有不同看法,并写出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这里展示的是文章的全文和部分原稿复印件。这是东厢房,当年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历史原因,高二适的文章一直未能发表。为此高二适写信给章士钊,向先生求助。所以,章士钊致函给毛主席,希望得到他的评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高二适的文章才得以公开发表。这场笔墨官司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的学术争鸣。这是章士钊给毛主席信的全文。这是毛主席回复章士钊亲笔信的放大稿。这是毛主席给郭沫若的亲笔信。
溱潼砖瓦馆收藏了上至先秦时代,下至20世纪中叶的各式砖瓦、建筑雕饰、瓦当滴水和传统砖瓦制作工具等1000多件,这是一座能够充分展示地方古代建筑艺术遗产的展馆。第一展厅“秦砖汉瓦”厅。迎面的这块大砖叫画像砖,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图像的砖。其图像主要是宗教佛像内容和一些图案文字。它起于战国,盛行于两汉,通常用于多墓室中。它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它是古镇的镇馆之宝。
这是一座微型砖制宝塔,呈七角形,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七面宝塔。这是螭吻,相传龙生九子,鸱吻排行老七。它喜欢四处眺望,是宅院守护、安居乐业的神兽,因此,它常站立于房屋屋脊的两端。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垂脊上通常有3-10个小兽,这是海马,是吉祥之物。这是押鱼,它是海中异兽,能兴云作雨,是灭火防灾的“能手”。这是溱潼地区各个时代的瓦当,瓦当就是筒瓦的头子,在瓦当上面多有纹饰和文字,有“汉瓦当文”的说法。老年人在这里可找到“日月同寿”、“福寿双临”;热恋中的情侣会找到“龙凤呈祥”、“双喜临门”;新婚夫妇可以找到“连生贵子”、“富贵白头”;学生们可以找到“鱼跃龙门”、“喜报三元”;当官的可以找到“翎顶辉煌”、“受天福禄”。在这里大家随时都会得到“喜从天降”和“百事大吉”的祝福。这些瓦当最老的有500多年,最新的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是砖雕艺术馆,这里展出的是清代早期溱潼地区大户人家的门饰砖雕。尽管已经残破不全,但是已经成为凤毛麟角。2006年溱潼砖雕曾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国民党原副主席邱创焕先生。在后面大厅主要陈列的是溱潼地区原始的砖瓦制作工具和部分砖瓦工艺制品。
溱潼地处小岛,民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且巷道狭窄。如有不慎走水(民间对失火的别称),将会殃及四邻,后果不堪设想。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消防组织以坊为单位,各坊都设有水龙局,共十四个坊,十五条水龙。各坊水龙局有大瓦房一间,内停放水龙和救火用的水桶、铁钩子、火把、灯笼、大锣等物。墙上贴上人员名单及分工情况,一边是龙上的人员,如抬龙的、捺龙的、拿龙头的;一边是挑水的,拿勾子的,拿灯笼、火把及敲大锣的。还有负责修理水龙和平时值班看管水龙的人员名单。各坊有志愿者约四十余人,大多数是干苦力的搬运工和小商贩。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但平时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特别救火时十分卖力。水龙局每年要举行一次水龙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求神保佑一方平安;二是布置新的一年的救火事宜及人员调整分工。一般在古历二月十九日举行。敬神活动在水龙旁边点烛上香,供奉猪头三牲,门外敬起斗香,场面十分严肃。鞭炮一响,水龙上挂起红布条,俗称挂红。为头的先磕头,后众按次跪拜。每隔两三年各坊要组织一次救火比赛活动,以确保救火时拉得出打得响。
泰州光孝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赵佶赐名“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赐名“天宁万寿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赵构诏令该寺摆设道场,超度其父皇徽宗赵佶亡灵,又敕改名“报恩光孝禅寺”。到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僧性慧从句容宝华山隆昌律寺来此寺任住持,改“禅宗”为“律宗”,而称“报恩光孝律寺”。光孝律寺在鼎盛时期,殿宇房屋有几百间,僧人有1000多人。每逢传戒期,四面八方前来求戒的僧徒云集泰州,千年古刹,名震遐迩。1951年戒坛、殿宇、庑厢等被拆除,只剩碧云方丈室和传汝楼等。1984年2月陆续修复,现中轴线上建筑主要有山门殿、天王殿、最吉祥殿和藏经楼等。
山门殿是1993年修复的,仿宋式结构。东西长23米,南北宽9.2米。屋顶盖黄琉璃瓦,门外两侧为八字砖墙,更增添了古刹的雄姿。在山门殿的门额上有四个大字“古光孝寺”,这是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所书。殿里供奉着哼、哈二将。东侧闭口的是哼,西侧开口的是哈。
天井花圃正中立着一座双层“万年宝鼎”,东侧是钟亭,西侧是鼓亭,可谓“晨钟暮鼓”。在钟亭里悬着一座青绿色的古铜钟。古铜钟高2.20米,底口直径1.14米,重达1250千克。据考证,此钟为五代南唐时期杨吴政权永宁宫的遗物,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
天王殿建于1993年11月,仿宋结构,长25.24米,宽15.44米,高15.09米,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屋顶为黄琉璃瓦,是宋代较高等级的建筑。在天王殿的殿额上有三个金色楷书大字——“天王殿”,它是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大雄宝殿——最吉祥殿。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一般称为大雄宝殿,为什么光孝寺的大雄宝殿称最吉祥殿呢?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大殿于战火后重新建成,泰州州官韩梃取《华严经》语,书“最吉祥殿”四字为殿额,这可能是全国寺庙中唯一取“最吉祥殿”为殿名的大雄宝殿。最吉祥殿重建于1996年8月,由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杜仙洲设计,大殿前月台宽广,青石铺地。大殿风格取法北宋,高22.5米,东西长33.5米,南北进深28米,殿外回廊阔2米。殿门额上有四个大字“最吉祥殿”,也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手书。
最吉祥殿中央佛台上,端坐着三世佛,也就是三方佛。正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在佛像两侧的圆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题写的楹联。在佛像的东北侧供奉着文殊菩萨,他右手执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能断烦恼、斩群魔。他的坐骑是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在佛像的西北侧供奉着普贤菩萨,他右手执如意棒,他的坐骑是六牙大象。在最吉祥殿的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他们高2.5米,呈坐相。最吉祥殿三尊大佛的后面供奉着海岛观音,也叫望海观音。这组群像有127尊,以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海涛为背景。
藏经楼是光孝寺一世祖性慧之徒圆能所建,因圆能别号香雨,而称香雨楼。现在藏经楼是1989年重建的,三层,三重檐,五开间,长20米,宽11.2米,高7.5米,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匾额“藏经楼”三个大字也为赵朴初先生所题。
藏经楼内专门供奉着清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大藏经》(佛家最完备的经律论三藏)的版本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雕版,乾隆三年(1778年)完工并开始印刷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时光孝寺的住持德厚大和尚亲赴北京把它请回来,请回来后就藏在香雨楼上,“香雨楼”因此改为“藏经楼”。
为了藏好经卷,据说花了一年的时间,制作了10个大橱,每个大橱内分九行、八层、七十二格,每格内有一木匣,每匣内装经书10卷。这样一个大橱可藏经书720卷,10个大橱就可藏经书7200卷。整部《大藏经》共7186卷,共用了木匣719个。在10个橱门上还刻有10副楹联,字体清秀,金粉装饰。据说全国《龙藏》仅五部,但是像这样保存完好,装帧精美,实属罕见。光孝律寺的《龙藏》保存之完好,与其橱、匣设计之科学和阅读方法之科学是分不开的。橱中有匣,橱后匣内都留有空隙,以保持空气流通。阅读时用竹签插入经纸之间逐页翻阅,严禁双手接触经纸,这样可防潮防蛀,非常科学。
藏经楼西侧的史料陈列馆于2010年3月28日建成并揭牌,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主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光孝寺悠久的历史和寺藏的珍贵文物。
一楼展厅,这里主要介绍了光孝寺千年古刹的历史和近代历代方丈。在展厅的中间供奉着一尊玉佛,佛身洁白无瑕,细腻如羊脂,高1.9米,重1.7吨。它是1991年10月28日了中大和尚周甲寿庆时,从缅甸恭请回国赠送给祖庭供奉的。在玉佛的东侧是光孝律寺景观图和古光孝寺复原图,西侧是光孝律寺近100年来历代方丈及高僧法相及介绍,这是培安、常惺、南亭、肇源、成一、妙然、松林、禅耕、了中、弘法等法师,他们为发展光孝寺、弘扬佛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楼展厅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光孝律寺寺藏的珍贵文物,这是北宋《汝帖》上、下册,近乎孤本,是光孝寺的镇寺之宝。这是明董其昌的真金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蓝地真金书写。它初存于泰州北山寺,后转存至光孝寺至今。这是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手绘的《历代贤后妃图》,据清夏荃所著《退庵笔记》卷六记载,此图原系泰州北山开化禅寺的镇寺之宝,何时存至光孝寺,难以考证。这是古天竺《贝叶真经》。这是明代所书《金刚经》。这是清八大山人手绘册页,光孝律寺仅藏十片,运笔泼辣,极富浪漫。册页中多幅鸟、鱼、鸡、鸭画,解读后通常都是“翻白眼”的形象。作为明代宗室,明亡后,他身负家仇国恨,面对复兴无望的现实,画家以画为寄,只好在画画中发泄悲愤,表现了他轻蔑清朝统治的倔强性格。这是明代祝枝山的草书长卷,所藏画卷内容是“咏梅”五言绝句五首,书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此外,还有古核桃微雕、明象牙笏、古象牙微雕十八罗汉、宋代为祝贺王安石诞辰制作的陶瓶、竹禅法师书法、印章藏品、清岳云画像一幅、达摩尊者法相一幅、清岳飞画像一幅、清岳飞、岳云画像各一幅。
相传北宋时光孝律寺住持觉深修行之深,感动了佛祖,某日觉深苦修时,碧空中突现祥云。北宋宁宗皇帝听说此事后,书赐光孝寺住持觉深“碧云”二字。明崇祯四年(1631年),僧方志应聘来寺重修殿宇,并请泰州人浙江布政司参司刘万春书“碧云方丈”匾额挂于方丈室。乾隆四十年(1775年),僧明慈建方丈楼,仍以“碧云方丈”为院额。
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古板桥郑家巷,这里曾经是城河与城墙的夹角,人称“牛角尖”。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郑板桥为什么以板桥作为自己的号呢?原来古护城河上有一座板桥,他天天从这座板桥出城、进城,对这座板桥很有感情,于是就把“板桥”作为自己的号。
在郑板桥故居向东向西不远处,现在是城市建筑,过去却是烟波浩渺的水面。“吾家家在烟波里”,这是郑板桥对自家所处自然环境的描述。不仅如此,郑板桥故居还有着令郑板桥颇为自豪的人文环境。当时在郑板桥故居的东南方是文峰塔,始建于明代;在西南方是百花洲,它是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宗臣筑屋读书的地方。郑板桥为此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东邻文峰宝塔,西近才子花洲。”每年春节,郑氏后裔都要在大门上贴上“板桥体”的这副对联,以表达对郑板桥的怀念。
在门楼上方有一匾额“郑板桥故居”,这五个大字是1983年郑板桥故居整修开放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赠的。进入门楼,又可见一块匾额“郑燮故居”,这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的手迹。
在照壁的中间有一砖砌的“福”字图案,在照壁的四角是表示吉祥的砖雕。
天井虽然不大,但很雅致,庭院里栽种了许多竹子。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一生爱竹,以竹为缘,与竹结伴。花台上几竿翠竹直立,参差崛傲,如铮铮铁骨,这是主人生前的写照。竹子丛中有一虎劈石,据说是当年板桥作画用的。院子四周还种有兰花、荷花、松柏和蜡梅,表现了主人高洁、正直的品格。
郑板桥故居原为三间茅屋,后来改为瓦屋,俗称“郑家大堂屋”。郑家大堂屋为七架梁,穿斗式结构。明间大门为隔扇门,东西两间的窗户为隔扇窗,明间与房间之间用壁板分隔。
在明间,北面居中是一条台,北面墙壁上有一中堂,画的是荷花和螃蟹,寓意“和谐”,它是明朝著名画家徐渭的作品。徐渭是我国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鼻祖,相传,郑板桥曾花重金买下他的一幅石榴图,并专门刻了一枚“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闲章,以表达对徐渭的崇敬之情。东西两面居中放置茶几,茶几两侧为座椅。在堂屋的两侧的壁板上是郑板桥的书画木刻作品的真迹,西边壁板上是一幅兰石图轴,上面题有一首诗:“深山清绝复何求,便不花开亦自幽。若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这首诗是说,当时板桥的作品无人赏识,有如大葱大蒜一般叫卖。东边板壁上是一幅墨竹图轴,上面也有一首诗:“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弃官后的板桥回到扬州,重操卖画旧业,这首诗抒发了郑板桥对扬州的眷恋深情。据记载,当时郑板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但卖画之所得“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手赠之”,“辄尽”为止,这充分体现了板桥关心乡民困苦的人文情怀。
东房是郑板桥当年居住的卧室,陈设极为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西房是郑板桥乳母费氏的卧室。郑板桥3岁生母去世,14岁又失去继母,是乳母费氏把他抚养成人,敦厚、善良、勤劳的乳母费氏给童年郑板桥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郑板桥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以至为灾民请赈而罢官,这都是与费氏的教诲和影响分不开的。
小书斋是郑板桥读书、写字、作画的地方,书橱里摆放着板桥最爱读的诗书,书桌上铺着纸,笔放在架上,砚里还有余墨,仿佛主人刚刚走开。透过隔扇窗上薄薄的窗纸,朝外望去,茂竹随风摇曳,竹影婆娑。每当日光、月光照射竹子,竹影就会映在窗纸和粉壁上,微风吹来,几丛翠竹摇曳生姿,形成一幅幅天然的竹图。当年板桥在这里把“眼中之竹”酝酿为“胸中之竹”,再提笔画为“手中之竹”了。郑板桥曾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据说当年的小厨房比现在要大一点,现在只存一个锅灶模型。小厨房有一副对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楹联是当时板桥写给好友袁安石的,其实也是郑板桥淡泊名利、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的写照。在这副楹联中有一个字比较特殊,菊花的“菊”字,郑板桥把上下结构写成了左右结构,这种调整字的构型在板桥体中是比较常见的。
下屋在天井的南面,在门额上方有“聊避风雨”四个字,这是郑板桥故居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四个字是郑板桥手书砖刻的真迹。这是一句双关语,一是说故居简陋只能遮风挡雨,郑板桥对物质的享受要求很低,只要“聊避风雨”就可以了,他追求的是丰富的精神生活,向往的是精神自由。二是表达了他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无奈。这里是板桥父亲立庵教书授徒的地方,也就是“私塾”。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在这里刻苦读书,他3岁识字,6岁就能读四书五经,可以说父亲对板桥的儒学教育以及幼时家庭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也是板桥民本思想形成的基石。
雕花楼位于泰州市高港区,它是以石雕、木雕、砖雕为特色的古代私家园林。清乾隆四年(1739年),经营木材生意的江南富商姚氏始建东楼。民国初年,经营航运的开明绅士李松如买下此楼,按原建筑风格续建了西楼及厢房,工程历时三年,于1936年完工,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2004年,高港区政府决定对雕花楼进行整修,恢复了当初的原貌。整个雕花楼景区由前面的三进平房、雕花楼以及东南西北四个小花园组成。
在雕花楼门前有一面照壁墙,又称为“萧墙”。为什么把照壁墙建在雕花楼的门前呢?一是因为当时老百姓的思想比较封建,相信世间有神鬼,照壁墙可以断鬼。二是讲究风水,为了使气畅,避免冲气。在照壁墙中间有一个“福”字,它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书。
为了增添气势,在雕花楼门外砌有八字墙,在八字墙的砖坊上雕有古万字图案。雕花楼的大门采用等级较高的古典将军门式样,当中是门当,两边是户对,取“门当户对”的意思。在大门的两侧各有一个石雕,有点像石鼓,上面雕着狮子盘球的花纹,由于年代已久,依稀可以辨认出图案。在大门的上面刻有两条鲤鱼和一个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
现在我们来到平房中的第一进——门厅。门厅是小五架梁结构,榫卯构件坚固牢靠,全都只油不漆,梁枋上绘有彩绘,描绘的是当时村民们在庆元街和新丰街上赶集的繁荣景象。后墙装直棂格扇,这是泰州地区唯一的绘有彩绘的明式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属于珍贵的国家文物。
第二进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大厅,大厅宽敞明亮,厅内摆设红木太师椅。在大厅里还有一个地屏,上面描绘的是整个雕花楼的全景图。在地屏的背面是由四川大学著名的文学教授何峥所撰写的《柴墟雕花楼记》,他用四字骈文描写了高港的历史背景和雕花楼的概况。
第三进是一个老式的堂屋,一明二暗,这里是祭祀家族祖先的场所。在屋梁下面有一层木质楼阁,这是陈列的是族中的家谱、先人的木主,而民间常见的佛、菩萨、神像只能供奉在家神柜上。可见人们对祖先的恭敬超过了别的地方,家族团结互助成为一种优良传统与民众精神。左右两边的厢房是雕花楼的主人祭祀祖先的时候,家眷仆人等候祭祀的地方。
在北园,最值得一看的是画舫。雕花楼主人李松如,主要是靠发展水运而发家,对水与船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特意在自家的后花园建起这么一个画舫。这个画舫体形较小,宽约丈余,有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石板上雕刻龙凤呈祥图案,上面有一座雕刻的垂莲门,两边坐凳外侧有美人靠。夜晚侧坐于船头就可以欣赏到无边天际中的繁星点点和苍茫月色。中舱较矮但两侧开窗,可有宽阔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分上、下两层,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画舫临水边雕刻有水波花纹,形同舫行于水中所泛起的水浪,船头是二龙戏珠。这个舫和雕花楼一样,各种精美的雕花漫布其上,别具特色。画舫不仅美观而且很实用,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儿圆的时候,楼主人就会同家眷一起,在画舫上,吃月饼,赏月,猜灯谜,作诗,别有一番滋味。
这是雕花楼的北墙,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北墙的西面开了窗户,而东面没有开窗户,这是因为雕花楼是在两个不同时期所建,东楼是第一位主人姚老板在清朝所建,没有开窗户;西楼是第二位主人李松如在民国时期所建,开有窗户。
雕花楼呈四方形,前后两幢为主楼,两层,五开间;左右两幢为厢楼,三开间;中间是天井,四周围以楼屋,又称为“四方楼”。
雕花楼面阔五间,其中三明两暗,前带轩廊。在廊正中的檐柱上有两只倒悬的狮子,面对来人喜笑颜开。在门前座头下装饰狮子是在安徽、浙江一带的古民居上常见做法,而在我们苏中地区则属凤毛麟角。在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江声不断潮初涨,云幕方开月正圆。”道出了当年的楼主的事业兴旺,如日中天。
在雕花楼门前有一棵黄杨树,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取名“桃园结义”。这是因为这棵黄杨树它很有传奇色彩,大家都知道,一般黄杨树只有一支主干,而这棵黄杨树从底部就分成三支。据说是因为雕花楼的前后几位主人,都很讲义气。特别是第一位主人姚老板,特别讲义气,生意越做越红火。这棵黄杨树为姚老板的情义所打动,由一枝主干变成了三枝,有点桃园三结义的感觉。现在黄杨树的三支主干互相关联,共同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雕花楼的前厅陈列着一些比较名贵的红木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在中堂上面是匾额“云水襟怀”,它由江苏省著名书法大师尉天池所书。下面是竹子画,它是郑板桥的墨宝。大家都知道郑板桥是兴化人,有一年他去山东赴任当县令途经高港码头渡江,但是那天天色已晚,已经没有船可以渡,这个时候正巧遇到了在码头做生意的雕花楼第一位主人姚老板,姚老板邀请郑板桥到家中做客,并盛情款待了他,席间两人谈话非常投机,第二天郑板桥临走时把这幅画赠予了姚老板。
这是雕花楼的天井,在天井四周的梁坊上雕刻着非常精美的花纹。在天井中间是一块青石板,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在青石板上的中间雕刻着一个“寿”字,在寿字周围环绕着五只蝙蝠,寓意“五福同寿”的意思。由于年代久远,这块青石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北立面的下面是雕花楼的北大门,在北大门内的天井正中,雕刻着一座重檐门楼,门内雕刻着一只蝙蝠,口中衔着一串铜钱,门右下部雕着一只回首张望的麒麟,门外雕刻着四只蝙蝠,仿佛是从附近向门楼飞来,这样就构成了“五福临门前”的祥瑞气象。“福”就是蝙蝠,用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就是麒麟,“前”就是铜钱。这就是我们泰州雕工创作的“五福临门前”木雕作品。
往左边看是“福如东海”的木雕,一只蝙蝠嘴里衔着如意,一根藤上结了两个大冬瓜,还有一只大螃蟹。其中,蝙蝠代表“福”,如意代表“如”,冬瓜代表“东”,螃蟹代表“海”,合起来就是“福如东海”。这种“福如东海”的木雕,在全国仅此一例。
“五福临门”和“福如东海”都是古人期盼的福,除了福,雕花楼木雕里还隐藏着禄。请看左边的一组木雕,这里有不少的梅花鹿,形态各异,其中有的奔跑,有的跳跃,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数一下有多少只鹿,不多不少整整十只。十鹿的谐音就是“食禄”,寓意“食皇家俸禄”。看过这边的鹿,再看那边的羊。在高低起伏的山头里,在松柏柳树枝叶下,有六只山羊悠闲自若,它们头都朝向天空中的一个“日”字,寓意“三阳开泰”、“六六大顺”。
在南立面的正中雕刻着一座重檐亭子,在亭子的左边是一头狮子,右边拴着一匹马。狮子与马平时很难相处在一起,如此将狮子与马放在亭子两边是什么意思呢?寓意“左右司马停在此”。狮、马谐音“司马”。在古代司马执掌军事大权,相当于兵部尚书。在亭子中间是一只仙鹤,在清朝官员朝服中间都有块补子,补子上面的图案就决定了他们在朝廷中的等级,仙鹤图案是文官一品,所以这幅图有两层含义,雕花楼的主人希望在他的子孙后代里出个文官、出个武官,文武双全。
在司马亭的左侧雕刻着桃园,成熟的桃子挂满枝头,桃园里有5只猴子,有的在爬树,有的摘桃子,有的啃桃子,还有的双手捧起桃子。桃子表示长寿,猴子表示封侯,寓意“升官添寿”。在司马亭的右侧雕刻着葡萄园,五只松鼠在园中穿梭,小头尖嘴大尾巴,活灵活现。鼠在十二生肖中称为子鼠,葡萄多子,二者都与子都有关联,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
在司马亭图案的左边,还雕有四头牛,其中两只站在树荫下,两只浮于水池中。牛的上方天空雕有一轮圆月,寓意“犀牛望月”。关于犀牛望月,还有一个神话故事。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玉皇大帝派他到人间来,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就是要注重礼仪,少吃美味。可是犀牛来到人世间的花花世界后,把玉皇大帝的旨意弄反了,变成了“一日三餐一打扮”,玉皇大帝十分恼火,将它罚下人间。由于思念天宫生活,犀牛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产生了“犀牛望月”的传说。雕花楼原来的雕花工匠们,可能不知道“犀牛”是个什么样子,觉得“四”与“犀”音相近,于是就雕了四头牛,“犀牛望月”在他们的手下就成了四头牛和一个月亮。
在司马亭图案的右边,雕有八匹骏马,个个膘肥体壮、神态各异。“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瑶池》。雕花楼上雕有八匹骏马,寓意“八骏日行三万里”,象征着事业更快发展,前程更加美好。
在西立面的中间雕着两条龙,护卫着一座城楼。城楼上有两员身着武官服装的大将,坐在桌前讨论军中要事,桌面上摆放着方形帅印,桌前饰雕花围幔,桌间置鼓凳,两人身旁各有副将相随,城楼上悬挂着一块木匾,上刻“黄鹤楼”三字。在我国古民居的木雕图案中,雕刻人物故事成千上万,唯有“黄鹤楼”图案极为罕见,雕花楼主人在这里标明“黄鹤楼”是否将他所建的楼与黄鹤楼相提并论呢?还是另有寓意呢?至今难解其中奥秘。
东立面中间雕刻着一扇弧形大门子,四柱三门式。四柱为罗马柱,三门为扇弧形大门。其中居中大门门楣上刻有两只狮子和一只圆球,两旁的立柱和门顶上各置一个万年青花盆;左右两边各是一个弧形大门,边柱柱顶上各雕放一只宝葫芦,门顶上各雕了一枚古钱。这是个什么意思呢?雕花楼的主人怕我们这些后来人看不懂其中的含意,特地在弧形门的门楣上各雕刻了两字“洋门”,告诉人们这是一组带有外来文化色彩的建筑。可是,当他们雕刻洋门时,对洋门并不很了解,于在洋门上装起了万年青和葫芦宝瓶以及方孔园钱,在西洋文化里加上了传统文化的符号,洋里夹中,中西合壁。它与对面的“黄鹤楼”图案相对照,构成了一中一西的艺术形象。
洋门两侧是海棠形、枫叶形的漏框,雕刻着锦鸡、喜鹊、相依相伴的双鹿、盘着球的狮子、长有翅膀的飞马,既有国人常见的图案,又有挑战传统的异国风情。特别是长翅膀的飞马和盘地球的狮子图案更让国人耳目一新。看那个站立的狮子,头上的长发是向下梳的,两只脚拍在一个圆球上,那个球是由经线与纬线组成的地球。那边的狮子盘球,狮子是卧着的,盘的是缕空的绣球。中华大地上狮子盘球的雕刻比比皆是,这里雕刻的“狮子盘地球”,可算是别出心裁,推陈出新。
在东、西两边的雕花板上分别雕刻着扇形、海棠形、梧桐叶等形状的图形框,里面采用高浮雕与低浮雕的手法雕成麒麟、狮子、蝙蝠、仙鹤、凤凰、佛手、核桃等图案花纹。这四个海棠形图案里分别雕刻的是琴、棋、书和画。
从东北角的楼梯上楼来到二楼,雕花楼的建筑可以看得更清楚。这座楼由东西二进楼房和南北二个厢楼组成,中间是天井,四边是楼房,方方正正的,东面一进是主人平时聚会的场所,西面是卧室,南边的厢房是佛堂,北边的厢房是书房。
西南角是小姐的闺房,在小姐闺房的外面地上有一块木板,拉起扣子,可以看到有一个楼梯,这是一个暗道。在当时,雕花楼也算是个大户人家,如果遇到劫财劫色,这个暗道就是为了逃生设置的。据说这个暗道以前是通往一个地下室的。李老板把他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一共有八只金碗、八双金筷子、十二根金条以及金银珠宝,古董古玩。后来破四旧,这些金银珠宝都被充公了,地下室也被封了。
西边楼上正中一间是主人家内部的厅屋,厅内是摆放着明式家具,博古架上陈列古董,壁间是名书画。厅前设有二道门窗(现在外边的一道未安,主要是因为廓间空间太小),上方顶板有三个圆形木雕,两边是云鹤,中间是阴阳太极图,图外是八卦,最外边是暗八仙。
北门位于雕花楼北厢楼中间,这里是楼内人员出入的重要通道。门楼面宽一间,下部用镇江高资产白石,上面用青砖经刨磨砌成。门两边有一对方形石鼓,正面雕有牡丹与花瓶,寓意“富贵平安”,侧面万字纹底子上雕有圆形图案,一面是喜鹊口中衔着一支宝剑,剑下系一枚方孔圆钱,下面是一头狮子,寓意“开门是(狮)喜(喜鹊)”,“开门见(宝剑)钱(铜)”。一面是松树上停着一只凤凰,下面是只大象,寓意“长寿、吉祥、平安”。
北大门上方有四组砖雕,第一组是方形图案,上面雕着一对狮子盘球。上面是砖磨的门枋,枋上刻有三个图案,右边是仙鹤与灵芝,左边是松树与小鹿,正中有点像一位官人,寓意“福禄寿临门”。再上面的砖枋上也刻了三个图案,东边是一只飞翔的鹭鸶,口里衔一朵莲花,寓意“一路清廉”;中间是一对凤凰和一朵大牡丹,寓意“富贵”;西边是五只蝙蝠,寓意“五福齐全”。最上面正中是三个人物高高在上,一个是执杖的寿星,一个是有俸禄的官人,一个是手拿“天官赐福”笏板的福星,“福禄寿”三星高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砖雕,大多是雕花楼的原物,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红卫兵,手拿铲刀,来雕花楼铲木雕花纹,因木质较硬,扫兴而归。红卫兵一走,有人很快找来水泥,将北门的石雕与砖雕糊平,看不到图案,这才躲过了这场灾难。在维修时,雕工师傅用小錾子一点一点錾去了上面的水泥,才现出其本来面貌。门两边的砖柱上还有两只花篮,其中有个花篮风化,后来重新又雕了一只,粗略一看,分不出哪个是新的,哪个是原来的?
西园是一个水环绕的园子。在西园里,有一个观澜阁,它分为上中下三层,过去站在第三层就可以看到长江,又称为“望江阁”。它的底层用湖石假山保护起来,二层的四周用镇江产白石雕成石栏杆,每块栏杆上雕各式龙的图案。进入阁内,天花全部雕刻着龙纹,群龙齐跃。
阁内有一根雕,它是从深山老林里挖的一株千年银杏树根,浙江东阳木雕厂工艺美术大师用一年多时间精心雕刻而成。技艺高超的匠师们,发现在古老银杏树根里暗藏着九条龙,他们小心地剔除了龙外多余的树根,活灵活现的九条龙就呈现在了面前。高港地区盛产银杏,又是藏龙的地方,这件根雕放在雕花楼的腾龙阁上自然天成。
现在来到阁的最上层,阁的梁架是明式扁作梁,上面绘有龙的各种图案。如果将整个阁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总共1001条,寓意“千龙齐聚,一龙为首”。
南园依山墙而建,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半亭。左边小亭子的墙面上雕刻着一群女子弹琴、画画、下棋的场景,而称“琴棋书画怡情亭”;右边大亭子的墙面上雕刻的是唐代八位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景象,而称“畅酣亭”。
东园是四个园中最大的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个水池,在水池北岸,有一个伸向水中的建筑,叫“枕涛榭”。为什么叫“枕涛榭”呢?相传如果在夜晚很安静的时候来到阁里,可以听到不远处的涛涛江声。不仅如此,枕涛榭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它是一座戏台。主人在闲暇之际,会请戏班子回家唱戏。每到唱戏的时候,总会吸引周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主人也非常慷慨,大门敞开,准备板凳,茶水,与老百姓一起欣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楼主人与周围的老百姓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人称李老板为“好人李”。
园子里种了一些名贵的树木。这是两棵龙柏树都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棵香樟树距今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俗话说“樟不过江”,这棵百年的香樟树是从镇江渡江运过来,长成参天大树,实属不易。虽然长得粗壮,但是他的树龄还没有身边的这棵黄杨树树龄大,这棵黄杨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见证了雕花楼的历史变迁。
这口井叫“庆云井”,与园外庆云古街内外呼应。过去附近的老百姓都是喝这口井里的水。前面的六角方亭,叫“东来亭”,取“紫气东来”之意。
我们继续,沿着长廊往前走,在左右边的墙壁上刻有一组浮雕作品,这是我们泰州历史上著名的柴墟八景,这些景象除了雕花楼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