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讲解词: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景区)

文摘   旅游   2024-11-26 23:01   江苏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景区)

屹立于南京长江路的总统府古建筑群,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这里曾是陈理的归德侯府和朱高煦的汉王府。清朝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也是江宁织造署的一部分。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处为“行宫”。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朝宫殿。此后,曾国藩又在此处重建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清朝重臣均在此担任过两江总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卸任以后,这里成立了南京留守府,先后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北洋政府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等机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同年9月,由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议会”移驻这里办公,一直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这里沦为维新政府行政院和汪伪政权的交通部、铁道部和考试院所在地。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又重新成为国民政府的所在地。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就职中华民国总统,将这里更名为“总统府”。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破占领总统府。总统府以其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史结束的地方。总统府门楼是总统府的标志性建筑,原址为两江总督署大门,太平天国时期为天王府“真神荣光门”(又称为“皇天门”或“凤门”)。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后,蒋介石认为原来的木门有碍国府观瞻,于1929年10月下令拆除两江总督署辕门后新建了这座门楼。大门是一座西式二层建筑,采用了当时引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严谨,朝南立面的外部采用标准的八根罗马爱奥尼柱式结构,整个裸露部分均作天然石料状处理。门楼上面为阶梯形女儿墙,正中为一旗杆。门楼立面向南开有三樘拱形门,三樘(每樘双扇)黑色铸铁连顶镂空铁大门,向内开启。门拱的中心嵌有拱心石,立面上有巴洛克风格的线脚。从大门内侧看是三座矩形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因时间仓促,就由兼任考试院副院长的周钟岳赶写了“总统府”三字,用木头锯出,再将表面贴金箔,挂在总统府的门楼上。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解放军占领总统府,不久,门楼上“总统府”三个大字也被摘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扇大铁门也并非是原来的大门。现在这座大铁门和门楼上“总统府”三个字是2002年根据史料复制的。总统府建筑群,共分中轴游览线、以煦园为核心的西游览线以及以东花园为核心的东游览线三条线路。

中轴线游览线

中线参观线路从大堂开始,经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礼堂、中堂、会客厅、政务局楼,直至子超楼。

大堂。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是太平天国天王府的金龙殿旧址。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当年的荣光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史料记载,洪秀全死后,身裹黄缎,就埋在金龙殿的宝座下面。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洪秀全的遗体也被焚尸扬灰。曾国藩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大堂。民国时,这里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典礼,就在大堂举行,后因天冷移至大堂后的西暖阁。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这里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以后,大堂一直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蓝底银字匾。东西各有一空心砖门,内外均有砖雕匾额。上书“清峙”“琼树”“飞黄”“璇厵”。大堂内清代的建筑风格保存完好,墙壁上有六幅大型油画分别是《天国风云》《敕治两江》《共和肇始》《国府西迁》《国共合作》《煦园曙光》。

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该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两江是指当时的江南省和江西省,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权利仅次于直隶总督。这个展览将视角首次对准了清代的封疆大吏,记载了林则徐、张之洞等人的史迹。两江总督史料陈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督花厅,模拟的是两江总督署花厅,这里当时是总督升堂前稍事准备和休息的地方,也是宾朋幕僚会谈的场所。第二部分为史料陈列,从敕治两江、宫府旧址、兵火劫掠、同光重修四个部分介绍了两江总督署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复制的两江总督署大堂,大堂是举行礼仪、迎接圣旨和祭拜活动的地方,是总督权威的象征。悬挂于大堂上方的匾额“惠洽两江”为乾隆所题。

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该陈列馆按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制仿建,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太平天国历史简介,介绍了从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直至太平天国1864年失败的历史事件。第二部分复原了天王机密室、天王书房、天王宝座及天朝宫殿内宫,这是洪秀全与重臣商议大事、批阅文书和休息的地方。第三部分是史料陈列,以定都天京、社会风情、资政建制、天京内讧、天国倾覆为内容,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3年的兴衰史。第四部分是天朝宫殿,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朝宫殿的全貌。整个天朝宫殿气势雄伟,殿宇巍峨,可惜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在攻克天京后一把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

礼堂。由大堂向北,走过一段穿堂,便来到高大宽敞的国民政府礼堂。这座礼堂原为两江总督署大堂西暖阁的一部分。1929年的“国军编遣会议”、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联合举行的“总理纪念周”、1946年“还都”后的“五五茶会”、1948年5月蒋介石就任总统的觐贺仪式等许多重要活动,都在这个礼堂举行,国民政府其他的院、部、会,也常借用这所礼堂开会。今天的礼堂现状除讲台外,基本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格局。

中堂。中堂的大厅是太平天国时期金龙殿后的内宫建筑、清两江总督署和民国时期的二堂,又称中堂。1935年8月,在建造国民政府办公楼时进行改建,是外国使节谒见中国政要的地方,由这里再到礼堂递交国书和举行晋见仪式。

会客厅。门前的五级台阶,看似平常,却是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总统蒋介石等政界要员会见宾客摄影留念的地方。在国民政府时期,西边一间是外宾接待室,国民政府先后在这里同美、日等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许多条约。蒋介石曾在这里会见过马歇尔、司徒雷登、魏德迈等美国政要。东边一间是内宾接待室,1946年7月1日上午,蒋介石在此与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和谈代表团举行会谈;1949年4月,代总统李宗仁在这里会见参加国共和谈的邵力子、章士钊等著名民主人士。以下删除(总统府文物史料展馆。该陈列以1911年至1949年总统府中的政权、主官更替为主线,以历史图片、档案、文物为展陈形式,客观记载38年间与总统府有关的重要人物和各种活动。)

子超楼。子超楼是总统府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由虞炳烈主持设计。这幢办公大楼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因此该楼称子超楼。楼前两棵雪松,为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建筑简洁明快,色调和谐。南面是硕大的玻璃钢窗,装饰不多,但线条清晰。整个墙面凸出的立柱部位,都贴有浅咖啡色耐火砖片,其他地方用立体花纹的彩色水沙石粉面,富有层次感。

子超楼一楼原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秘书长掌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李宗仁与蒋介石政见相左,故常在傅厚岗官邸办公,这间办公室也成虚设。南面套房为蒋介石的办公室,共有三间: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摆放写字台,配特制的皮转椅,天花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桌上有一本台历,日期仍然显示的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办公室东间为蒋介石的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三楼是国务会议厅,是全楼最大的一间,面积约有200平方米,正北墙上有一汉白玉条石扁,上有林森亲笔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扁上方有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国旗。屋顶有法国制造的吊灯,室内清一色长桌配高靠背皮椅,正中朝南是蒋介石的专席。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为: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当然委员和另设委员。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讨论制定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预算、任免官员和总统交议之事等内容。

东游览线

东游览线由北向南行进,依次经过国民政府行政院、复园、陶林二公祠、太平天国百年起义纪念碑、“勋高柱石”碑亭、马厩等。

国民政府行政院。国民政府行政院前的“行政院”三个大字为第一任院长谭延闿手书。行政院由北楼和南楼两座楼组成,现内部和外观已按原貌复原。行政院北楼建于1928年,共二层,是行政院的主要办公楼。行政院的南楼建于1934年6月,同时又新修了大门、卫士室、弧形照墙,喷水池等建筑,特别是弧形照墙,是根据地形与原存建筑设计的,在民国建筑中从未出现过。以下删除(现在按原貌恢复的南楼,楼下有会议室、秘书室、接待室、资料室、稽核室等,楼上有正、副院长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政务长办公室、参事室等。南楼现有“行政院文物史料展”,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档案文献和实物展品,反映了国民政府行政院从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西迁前的10年间,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的沿革变迁,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施政举措。)

复园。又称东花园,东花园原为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东苑的一部分。由于战火毁坏等原因,园中仅存古井、古树等,现在复园中的园林建筑是2002年根据史料复原的。

陶林二公祠。这座青砖小院,是一座祭祀祠堂,里面供奉的是两位著名的两江总督:陶澍和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县人,是著名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他在江苏期间,勤于政,在水利、减漕、救灾、缓赋等方面做了大量事关民生的工作。陶澍(1779—1839年),湖南安化人,道光年间任两江总督,在任期间倡海运、改漕粮、革盐政,多有德政善举。又举荐林则徐为其后任。这座祠堂就是左宗棠在光绪九年(1883年),为纪念陶澍、林则徐所建。

原祠堂距总统府东南角数百米,2001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被拆除,2007年移建于此。移建过程中是将原建筑构件拆下来后,一一编号,重新拼装,力求保持原先建筑风格。祠堂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牌匾是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所题写。

太平天国百年起义纪念碑。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一方汉白玉石碑。碑额上风起云涌,碑座上波涛翻滚。寓意着1851年爆发的震惊世界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撼动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加速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

碑题是郭沫若所写,碑文是太平天国史学专家罗尔纲撰文,全文383个字,对太平天国起义产生的作用及意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此碑原立于总统府大门正对面,因市政建设需要,2003年移立至此。

“勋高柱石”碑亭。在“陶林二公祠”东面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座亭子,亭中立有“勋高柱石”碑。碑体通高3.6米,宽1.2米,厚26公分。这块“勋高柱石”碑与两江总督曾国藩有关。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同进士出身。曾先后三次担任两江总督,他带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让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多活了几十年。朝廷为了表彰他,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力主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李鸿章等人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并开创留学西方的先河。在为人处事、修身治家方面,他极力推崇儒家礼教。

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最后一次出任两江总督,行前朝觐同治皇帝。那天正好是他六十大寿,16岁的同治皇帝特地赏赐给他御笔手书的“勋高柱石”四个字。“勋高”是指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功勋卓著;“柱石”比喻总督东南,坚如磐石。曾国藩来到南京任职后,就将“勋高柱石”刻成碑立于两江总督署内,一来显示自己的荣耀。二来不给政敌留以口实。后此碑年久湮没,1990年发掘出土,2002年移立原处。

马厩。东苑的马厩是清朝和太平天国时期养马的地方,西边一排是养马人的住所。当时,所有的马都有编号,有专用马,有公用马。官员出行,先要到马厩登记,然后根据官职大小,领走自己的坐骑。用完后把马交回,销去记录。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也要这样做。孙中山的坐骑是7号。后来汽车逐渐取代了马匹,国民政府时期,这里就成了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的宿舍。现在的马厩是根据史料复原的。

西游览线。清朝时煦园是两江总督署花园,清康熙年间,曹玺、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设于煦园的江宁织造署任职。太平天国时期,煦园是天朝宫殿的西花园,并予以扩建,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这是一座典型的官府园林,煦园因其位于总统府西侧,大家习惯称之为“西花园”,“煦”为温暖、和煦之意。煦园至今还保留有诸多遗址景点,如漪澜阁、夕佳楼、忘飞阁、不系舟、桐音馆、鸳鸯亭等。

门前小院。东侧外门原为歇轿处,门额砖刻“璇厵”,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署遗物。进入东侧外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落,粉墙上洞开一园门,上额题“煦园”。别看它只是个小院落,却是整个园林的“序”。园门上点明“煦园”,为开题。小院高墙,有利于游人收缩视线,从心理上做好细品慢究的准备。从园林艺术而言,高墙真正的功用是遮挡,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张扬的思想。为避免呆板,高墙的墙脊做成波浪形,称为游龙脊。因其状若云头,又称为“云墙”或“龙墙”。园门呈圆形,称为月亮门、月洞门或月门。透过园门远观园内景色,如对明镜,意趣无穷。

枫桥夜泊碑。从月门入园,右边有一碑亭,内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正面镌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碑的背面有清末名学者俞樾考证该诗的碑文。侧面为江苏巡抚陈夔龙写的跋文。此碑是汪伪政权中无良文人江亢虎仿照苏州寒山寺碑复制的。

月门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有石阶可登顶。此谓“开门有山,入门见亭”,假山有如影壁,用来隔景,可造成悬念,激发游兴。

桐音馆。假山西北侧是“桐音馆”。桐音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木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所以桐音即琴音。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俞伯牙抚琴,惟钟子期闻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钟为知音。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逝,从此不再抚琴。所以琴音又引申为知音。故桐音者,知音也。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桐音馆”三字为已故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题写。

鸳鸯亭。假山西面有一双顶方胜亭,俗称“鸳鸯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在枇杷树和桂花树的掩映下,更显生动。走进方胜亭,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览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处左右逢源的佳景。

不系舟。园中的湖泊,形似一个巨大的花瓶,名为“太平湖”,取意平安太平。湖中石舫名为“不系舟”,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而造的,也是煦园中唯一具有北方清代官衙风格的建筑。“不系舟”由乾隆命名,其意为江山社稷稳如磐石。现在的匾额是当代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手书。太平天国时期,对石舫曾加以重修,除石舫底座无法改变原貌外,舫体的上半部全部拆除重建。建成后,舫身上下均描金绘凤,木雕精美,含义深刻。洪秀全常在此舫休息。1864年清兵破城,石舫被烧,唯一保存的只有石舫的底座,这也是总统府中年代最久的建筑遗存,曾国藩重修总督署时又将其恢复原状。门楣上雕有牡丹、仙鹤、万年青,寓意富贵长寿。

漪澜阁。与不系舟遥相对应的是漪澜阁。漪澜阁是一座单层歇山顶的中式园林建筑,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该阁四面环水,栅栏环绕,八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盘坐栏上。以两座石拱小桥与岸相接,阁顶飞檐挂角,屋脊正中有一葫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南面的露台,可作拜月及听曲之用。中秋之夜,以女人为主祭月神,男人陪祭。祭品多为月饼、水果、菱藕之类。祭毕全家边吃边赏月,同时请乐师隔水奏乐。乐曲声从水面传来,格外清润悦耳,称为“水音”。

夕佳楼。太平湖西畔是夕佳楼,为二层歇山式,重檐卷棚顶,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因落日时余晖洒满小楼,景致绝佳,故以此为名。楼顶屋檐高高耸起,楼外三面临水,有走廊环绕,灵秀而雅致。

忘飞阁。夕佳楼的对景是湖东侧的忘飞阁,这是一座单层歇山顶的中式园林建筑,由构筑精巧的三楹小屋组成,因景致优美,飞禽水鸟到此往往“乐而忘飞”。正中一间深入水中,三面临水迎风,屋檐两侧有卷曲成梅花绽放枝头状的木雕,上各有两只喜鹊,称为喜鹊登枝,又称为“喜上梅(眉)梢”,故名“喜上眉梢榭”。

棕榈亭。忘飞阁东南有一草棚名棕榈亭。棕榈亭以树木原干为柱,棕榈为盖,本色本样,未髹油漆,十分古拙。亭中置一块巨大的扁平太湖石,形如屏障,中有一圆形大洞,仿佛嵌入一镜,故称“一鉴石”。唐代魏徵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鉴了”。“一鉴石”借此意得名。

望亭。在水池西南,有一四方亭,名为“望亭”。此亭上虚下实,上部为望楼,地势最高,能俯视全园。下部为方室,即“印心石屋”碑亭。正中有一方砖壁,一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另一面嵌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故里“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和陶澍呈给道光的谢恩奏折。碑高48厘米,宽155厘米。

天发神谶碑。夕佳楼后廊壁上嵌有一碑,称“天发神谶碑”。它原是东吴后主孙皓所刻“天玺记功碑”,因发现时已断为三截,故又有“三段碑”之名。碑文意为上天保佑吴国江山稳固。此碑系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总督端方复制。碑文用篆文笔法写隶书,笔致苍润古朴。后代书法家称其如折古剑,如断玉簪,是罕见的书法珍品。

行可见御碑亭,内存乾隆皇帝赐萨载和书麟这两位两江总督的诗碑,其一已断,但字迹明晰。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煦园旁边有一处院落,里面有一幢黄色西式平房,原为两江总督端方建造的花厅,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平房坐北朝南,七开间。正中一间为穿堂,其西三开间是会议室,其东依次为小会议室兼临时大总统会客室、办公室、孙中山休息室。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南门的黄色西式建筑,是大总统府秘书处遗址。秘书处是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的常务办事机构,承担着文告撰拟、文件收发、档案保管、纪要编录以及接待宾客等事项,可以说是总统府的中枢所在。现在我们见到的这栋建筑是2002年根据历史照片重建的,这里展出的是“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

孙中山起居室。煦园北面还有一座两层中式建筑,建筑为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该建筑建于1909年,原为清朝两江总督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在此居住,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珍女士和两位女儿也曾在此与中山先生相聚。楼上是盥洗室、餐厅和卧室,楼下是会客室、穿堂和厨房。

总统府自明初以来,经历了明、清、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几个时期,以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筑遗存、国内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氛围、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一部极其生动的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

文章来源: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景区)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官方认证:诗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