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讲解词: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文摘
旅游
2024-11-27 19:24
江苏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北邻外秦淮河,南接雨花台,东至1865园区、西至雨花路,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景区占地面积约200亩,其中一期为大报恩寺遗址景区核心区,包括遗址保护区、地宫文物区、报恩体验区及大报恩塔等。大报恩寺遗址景区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遗址公园中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珍贵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世界级国宝。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称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2011年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2020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圣地广场及室外部分
大报恩巨石碑。大报恩巨石碑的正面为著名书法家孙晓云题写的“大报恩圣地”,背面镌刻着由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执笔、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女士题写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碑记》,记载了大报恩寺前世今生1700多年的历史。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孙权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称,建初寺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并改名长干寺;宋天禧元年(1017年),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火灾;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之后大报恩寺与报恩塔几经损毁与修建,至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战火。香水河、香水河桥。明代大报恩寺规模宏大,周长达“九里十三步”。当年朱棣要求大报恩寺工程要“高壮坚丽,度越前代”,并准许“宫阙规制”。所以当年大报恩寺按照皇家建筑规制建设,建造了御道、香水河及香水河桥。香水河连通秦淮河,在古代,百姓可以从四面八方乘船而来,在此上岸。御道及御碑遗址。御道是从山门进入寺庙的主干道,与皇宫御道规制相同。原来的御道有7米宽,现存遗址1米左右。御道左右两侧有对称布置的两座碑亭,南北两侧相距约100米。南碑于永乐二十二年二月立,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详细说明了他建造大报恩寺的目的是为了报“父母大恩”,该碑在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中毁坏遗失,只剩下驮碑用的石赑屃。北碑于宣德三年三月十五日立,是大报恩寺建成时,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所立,目的是向太祖、成祖和仁宗三位先帝告成,歌颂他们的功德。北馆
北画廊。明清时期的大报恩寺为廊院式格局,用两侧走廊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围绕起来,形成一个回字形的封闭式院落。当时的大报恩寺走廊上有许多壁画,所以称之为画廊。现在我们看到的白色灯柱垂下来的设计就是复原了当年画廊上的立柱,每6个根白色灯柱之间的空间就是当时的一间画廊。据记载,南北画廊共有118间,明代周晖的《金陵琐事》形容它“壮丽甲天下”,堪称一绝。长干佛脉。浮岛之上是全景复原的古大报恩寺建筑群模型,展示了明代大报恩寺的整体布局。浮岛后方的大屏幕以动画的形式,梳理出了古长干里的文化脉络。古长干里历史悠久,是南京建城史的开端“越城”所在地。自建初寺、长干寺肇始,历经宋元天禧寺复兴,最终孕育出明清两代大报恩寺的辉煌。两侧是掐丝磨漆画,浮云围绕的两幅图描绘的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长干故里”和“报恩寺塔”。千年对望。步道上采用现代技术打造了“七步生莲”的互动体验,长廊尽头的佛首主体通过3D建模进行设计,将1万多条光纤灯和8千多颗水晶珠组合,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使观赏更具层次感,塑造沉浸氛围,打造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与佛陀相对的是背影清瘦的玄奘法师。“千年对望”表现了佛陀、玄奘与大报恩寺的历史渊源。水工遗址。明代水工遗址上方悬挂的是出土的明代琉璃构件,窗内窗外的水工设施是明代大报恩寺的排水暗渠,这是南京最大的明代官修水工设施。压在排水暗渠上面的是明代大报恩寺北部院墙的墙基,也是目前发现的大报恩寺最北侧的边缘。前世今生。该展厅中呈现的是大报恩寺动工建设的沙盘模型,古大报恩寺占地面积400亩,分南北两区。沙盘中展示的是大报恩寺北区的整体布局,凸显以塔为核心、中轴对称的建筑特色。大报恩寺建设从永乐十年开始直至宣德三年完工,长达17年,动用了人力十余万。郑和从工程开始到最后结束都曾参与其中,明代王士性《广志绎》中说到“三宝太监郑和西洋回,剩金钱百余万,乃勅侍郎黄立恭建之”,证明郑和与大报恩寺兴建工程具有直接的关系。琉璃官窑。这座官窑是从明代御窑场发掘出土的琉璃官窑之一。据《大明会典》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在城南聚宝山一带建御窑场,共72座琉璃窑,专门烧制琉璃构件,以供都城南京皇家建筑所需。大报恩寺的琉璃构件大都产自于此。琉璃拱门。2018年,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登上央视《国家宝藏》。展出的琉璃拱门是一件复原件,拱门上有六种吉祥瑞兽,正中是大鹏金翅鸟,两边为龙子龙女,紧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最下方的是狮子和白象。拱门旁展柜中展示的是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珍贵琉璃构件,其表面釉面完整,颜色高贵典雅。这些琉璃经历400多年的风吹日晒,至今依然有如此品相,展示了明代高超的琉璃工艺,让人赞叹。地宫文物区。2008年7月,在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发现了宋代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地宫底部至现存地表6.74米,是国内发现的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地宫中出土文物170余件,其中以一整套宋代瘞藏容器最为珍贵。该容器最外层为石函,内置铁函,铁函内安放着由丝绸包裹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阿育王塔底部有银椁,银椁中藏有金棺,供奉佛顶真骨。漆函内放置大小银函,小银函内藏有水晶瓶,供奉感应舍利。义井遗址。义井始建于宋代,据传由宋朝丞相李迪所建。宋代天禧寺住持可政大师晚年热心公益,向当时的丞相李迪建议在此交通要道建一口井。千百年来这口义井造福于民,惠泽万代。明代建大报恩寺时,将这口井包含在寺院里,成了一口官井。这口井经历宋明两个朝代的修建,下部是宋代砖,上面为明代砖。因为是官井,所以砌砖工艺也十分考究。宋元明清土层遗址。从土层遗址可以看到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历史遗迹,包括宋代保护塔基的护坡和房屋,明代的夯土台基以及清代的古井。从东晋长干寺到宋代天禧寺,再到明代大报恩寺,寺塔一直在原址上叠加重建,这一处遗址正体现了历代土层垂直叠加的特色。东阳木雕。左右两侧是东阳木雕作品,一侧是《诸宗祖庭》,描绘了三论宗祖师吉藏法师、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牛头宗祖师法融禅师、法眼宗祖师文益禅师讲经说法的场景。对面是《中外交流》,描绘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雪浪大师的辩论、荷兰画家尼霍夫、达摩一苇渡江、司马达东渡日本这四则故事。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展厅中错落有致的屋顶造型,色彩古朴,光影交错,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缩千里于尺幅,昔日梵刹林立现于眼前,在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美学的写意之美,展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景。展厅两侧陈列的是六朝至明代古寺庙的模型,中央的两尊雕像分别是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表现的是著名的禅门公案“问道达摩”。伽蓝殿遗址。伽蓝殿位于塔基正北部,为古代大报恩寺的一座偏殿。遗址平面呈“凸”字形,该殿正中的夯土台基呈长方形,长11米、宽6.2米,现高出地表6米。伽蓝殿原先供奉伽蓝三尊,现在遗址上方墙壁两侧雕刻着伽蓝三尊与马皇后、碽妃二人的雕像。宋代道路。这条道路始建于宋代,宽12米,共分为三条路。路面上有清晰的马车辙印,道路最前方叠加着大报恩寺的北院墙遗址,道路两侧还留有保存完好的排水沟渠。据考古发掘表明,这是古秦淮河畔的一条主干道,也被称为宋代的“康庄大道”。舍利佛光。该展厅上方有4万2千盏灯,加上右边镜面折射之后,一共有8万4千盏,通过色彩变换呈现出万千光华的璀璨场景。正中是佛祖涅槃相,两侧娑罗双树之上是八吉祥灯具,包括宝瓶、宝伞、金鱼、吉祥结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平安喜乐。经变画廊。这条隧道叫做“经变画廊”,壁画上讲述了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的善良从容与落水男子的贪婪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廊通过故事劝人向善、知恩。南馆
报恩体验区。600年前,朱棣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修建了大报恩寺,600年后的今天,为传承报恩文化,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打造了报恩体验区,包括人生轨迹、放生池、感恩众生等展厅。人生轨迹展厅上方悬挂了摇篮和轮椅,代表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展厅后方的照片墙,体现了情深似海的母爱与恩重如山的父爱。感恩众生剧场的中央有一颗巨大的生命树,在树下展现的动物形象,讲述了动物世界的亲情故事,有山羊跪乳,乌鸦反哺、舐犊情深等,告诉人们要牢记父母养育之恩,谨行孝道。南画廊。在当年的大报恩寺南北两侧,曾有依琉璃塔而立的画廊。在19世纪外国画师所绘大报恩寺塔的铜版画中,大报恩寺塔周围的画廊清晰可辨,明代曾有记载说大报恩寺画廊“壮丽甲天下”。如今,画廊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片片桩迹供人怀古。现在博物馆对北区画廊遗址原样展示,南区画廊早已毁坏。为传承记忆,南画廊按照宋代《营造法式》重新修建,保留原有规制和通透空间感,作为临展的空间,复原成典雅的艺术殿堂。汉文大藏经博物馆。本展厅按空间顺序展示了集经、取经、译经、刻经、印经的过程。明初天禧寺曾被朱元璋定为讲教大刹,明清时期大报恩寺逐渐成为重要的译经传经中心,清末更有杨仁山居士开创金陵刻经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是清末明初思想启蒙运动策源地。其中的汉文木刻经版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老的刻经工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展区的结尾是藏经阁,收藏了部分金陵刻经的经版经藏。四周的经架展现了浩瀚的藏经意象。中轴线
天王殿。天王殿原大报恩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建筑,第一座建筑是山门,位于今天的雨花路的位置,不过山门已经损毁,遗址也未发掘。天王殿坐东朝西,五间三进,通面宽26.6米、通进深15.3米。基址平面呈“中”字形,现存主要为底部的夯土台基。从台基上保存完好的明代石柱础,可以清晰反映出天王殿的规制及柱网结构。大报恩塔。大报恩寺琉璃塔建于1412年,为明成祖朱棣敕建。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西方人誉为“南京瓷塔”,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典范被西方各国仿建。19世纪中叶,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在大报恩寺古塔消失100多年之后,景区在原址之上,以重建新大报恩塔。为保护千年地宫,大报恩塔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土方,地梁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新地宫。新塔共9层,高93.157米,平面轮廓与古塔八边形平面吻合,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等加强对古塔形式呼应,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夜晚大报恩塔利用智能控制LED及远射投影,再现梦幻般的琉光塔影。基于文物保护最小干扰与可识别原则,新塔没有采用古塔复原形式,而是采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塔基上方再造轻质九层塔,有四重传承与创新,一是形态传承与创新,不是复建而是再造,体现当代科技文明,但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古塔近似;二是材料传承与创新,古塔用琉璃,新塔用艺术玻璃工艺通过手工雕刻、上釉、烧制和合片,呈现琉光塔影;三是结构传承与创新,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逐层收分,塔顶重构,达到新塔古韵;四是功能传承与创新,既保护千年地宫又传承历史记忆。千年地宫。2008年,考古专家在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下方发现了北宋长干寺长干塔地宫,从中出土了石函、铁函及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在玻璃罩下方的就是当年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玻璃组成的八边形就是当年塔基辅接范围。地宫内部,从下至上以一层夯土间隔一层砂石的方式,有规律地填充、夯筑,共40层。根据考古专家的研究,明代大报恩寺塔极有可能原封不动地沿用了北宋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大殿及月台遗址。整个寺庙北区正中心位置为当年大报恩寺的正殿,原大殿长53米,宽36.5米,底部为大型夯土台基,现存高度约5.2米。遗址内现存两排6个大型石柱础,边长约2米,高1.8米,足见当年“宫阙规制”。大殿的前方是月台遗址,原为大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面宽17.5米,进深6米,为明代大报恩寺举行重要仪式和祭拜活动的场所。法堂及观音殿遗址。法堂是大报恩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规模与天王殿近似,同为五间三进的规制。当年僧人们在此讲经说法,所以这里既叫讲经堂也叫讲法堂。窗外是观音殿遗址,观音殿原为三间三进夯土台基式建筑,长18.54米,宽11.5米。大报恩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遗址挖掘、遗迹重现等方式将1700年历史的“江南第一寺”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大报恩寺遗址历史底蕴深厚的、报恩内涵丰富的、佛教地位殊胜,已成为国外闻名的报恩胜地。文章来源:大报恩寺遗址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