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苏州现场导游考试(10—12)

文摘   2024-11-24 13:19   江苏  

水上游


水上游一(觅渡桥一胥门一阊门)(环古城河)


01
景区概况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威尼斯”,千百年来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城外的五湖三江(太湖,阳澄湖,澄湖,金鸡湖,独墅湖;娄江,吴淞江,东江)以及长江、大运河等构成了苏州湖光山色、秀美温润的城市大环境。苏州古城本身因为水的环护,2500多年来一直矗立在最初的城址上。而在城内,700多年前《平江图》所展示的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依然留存,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拥有的河道总长达35公里,168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宽宽窄窄的河面上,处处呈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致。


从觅渡桥开始的水上游线路,从古城东南角起,沿护城河,经盘门、胥门、阊门,通过千年山塘河,直达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一路串起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成为展示名城苏州历史文化、园林风情和水城风貌的黄金水道。


02
各景点介绍



【觅渡桥】

这里是古城的东南角。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造都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起一座周长47里,有八座水陆城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阖闾大城,也由此奠定了古城苏州的规模。这里的水面就是阖闾大城的外城河,也称护城河。护城河全长15.5公里,水面最宽处达100多米,最窄处也有40多米。东南方的这座古桥,叫作“觅渡桥”。此桥建于1298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桥通长81.3米,净跨19.3米,拱券厚度仅30厘米,结构轻巧,气势不凡。相传此桥是由元代僧人敬修筹资修建。当时苏州已是江南重镇,城乡经济相当发达,过往商旅众多。此处原本无桥,过河只能靠渡船摆渡,船家常常借此敲诈过往行人。敬修和尚屡经敲诈后发愿筹资建桥,造福于民。桥建成后初名“灭渡”,吴语中“灭”、“觅”同音,后来就演变成了“觅渡桥”。如今在桥西岸的亲水平台上有一组雕像,塑有渡船船工、想摆渡的女子和正在化缘的敬修和尚,生动再现了当时渡口的情景。觅渡桥下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从这里南行100多公里就是另一个天堂——杭州了。


【赤门堞影】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段城墙是2004年修复的,长225米,高约8米,有一座水城门,城门上还立着一座高9米的双层“角楼”。这处景观称为“旧城堞影”。相传这里原是唐代赤门的位置,故这处景点又称为“赤门堞影”。城墙之内是以苏州市市花命名的桂花公园,其外则是典型的湿地景观。苏州城东南湖荡密布,从西向东分别是澹台湖、黄天荡、金鸡湖和独墅湖,湿地资源丰富。湿地能净化城市污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勤劳的苏州人民还利用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如菱、藕、茭白、芡实等称为“水八仙”的时令水产。难怪晚唐诗人杜荀鹤对苏州留下了“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美好记忆。


【环古城河风光带】

物产丰富,水上交通便利的苏州很早以前就是江南的繁华都市,环古城河地带也成为建材、棉花、蚕茧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19世纪末开始,以粮食加工、棉纺缫丝为主的现代工业在苏州出现,在护城河的南岸逐步建起了面粉、砖瓦、钿瓷、缫丝、棉纺等工厂。21世纪初,为了恢复环古城河的历史原貌,苏州市开始对环古城河进行彻底的整治,花费了40多亿元,搬迁了沿岸的工厂和8000多户居,重修重建了部分城墙、城门、古桥等,还种植了大面积的花木,形成了古朴宜人的环古城河风光带。请看左前方的觅渡花园,它临水而建,低平的花岗石驳岸带给游人近水亲水的感受,花园还融入了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那座外观两层飞檐的亭子就是仿造拙政园的天泉亭而建,运河风光和古典园林元素的有机结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



【人民桥】

过了南园桥,一座独具特色的廊桥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人民桥。人民桥横跨护城河,北接城内的主干道人民路,南接城外的人民南路。最初于1950年破城兴建,经过1977年重建和2007年的修缮,形成了今天既实用又有古城特色的廊桥。桥下有16幅精美的浮雕,主桥孔两侧桥墩上各有4幅,南、北桥孔分别有4幅,每幅宽6.15米,高2.1米,分别题为《铸剑江南》、《筑城争霸》、《江东都会》、《建园始兴》、《文人太守》、《学风蔚然》、《烟雨江南》、《人文荟萃》、《明吏治府》、《吴门画苑》、《天堂盛景》、《南巡盛典》、《能工巧匠》、《市井风流》、《仁人志士》、《与时俱进》,每一幅浮雕背后都有一串生动的故事。


【苏纶纱厂】

过了人民桥,左边家乐福超市所在地就是苏州近代史上著名的苏纶纱厂的遗址。在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苏纶纱厂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并在当时创造了三个“第一”:一是它在苏州历史上是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民族工业企业;二是苏州第一座发电机在这里运转成功,使苏州市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的光亮;三是这座工厂是由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一一状元陆润庠发起集资兴建的。1894年,苏州状元陆润庠发起集资数十万纹银,从英国购进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耗时三年,在城南这块沼泽地上,建起苏州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同时陆状元还从意大利进口缫丝车200多台,招募800名员工,聘请意大利人担任工程师,创办了苏纶丝厂,也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缫丝厂。一时间,“状元办厂”成为佳话。


【裕棠桥】
1919年苏纶纱厂由上海大隆机器厂厂主严裕棠购进,严裕棠充分利用大隆厂生产纺织机的优势,使苏纶纱厂迅速发展,所生产的“天宫牌”棉纱成为长三角的名牌产品。严裕棠还创办光裕小学,修建职工宿舍,并出资修建了前面这座桥,此桥原名甘棠桥,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更名为裕棠桥了。


【龙桥】
前面这座三孔石拱桥叫“蟠龙桥”,它是由原来横跨在胥门外胥江之上的“枣市桥”移建而来。桥为三孔,主桥孔宽15米,两侧副桥孔宽9米,拱顶底标高8.7米;在桥的四周各设置一个河埠,河埠和纤道相连,古河道的韵味得以再现。



【盘门三景】
过了蟠龙桥,古运河水上游的精华之一“盘门三景”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盘门三景”是指前方高耸的吴门桥,右前方的盘门水陆城门,以及城楼东北面的瑞光塔。滔滔的大运河把三景联结在一起,成为罕见的水城景观。


吴门桥位于盘门外,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是由两座相连的木构大桥与一座石构小桥组合而成,称“新桥”,又名三条桥。现桥是“同治中兴”时期(1872年)所建,为花岗石结构。因盘门是当时苏州的南门、正门,此桥为“步入吴门第一桥”,故取名“吴门桥”。桥长66.3米,顶宽4.8米,跨度16米,矢高9.85米,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过吴门桥,就能从盘门进入苏州古城。盘门是春秋时期“阖闾大城”的八大城门之一,位于古城西南角。初建时曾刻有蟠龙,以示吴国征服越国之意,初名“蟠门”,后因水陆萦回交错,改称“盘门”。这里城墙巍峨高耸,水陆两门并列,两门都有内外两重。陆门的内、外两重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兵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陆两门之间有暗道相通,各自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以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蝶、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设施)等古代城市防御设施均历历在目。此处城楼于1986年重建,两端的城垣为1351年所建。水陆城门的并存在全国已绝无仅有,盘门因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曾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赞誉。


与盘门城楼遥相呼应的瑞光塔始建于247年,原是三国时孙权为报母恩而建的十三层舍利塔,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建时改为七级。现塔高53.57米,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形体古朴,是江南宋塔之典型,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曾发现珍贵的文物,包括铜制餾金塔、铜造佛像、宋代经卷、珍珠舍利宝幢等。这些文物现保存陈列于苏州博物馆内。


【盘门以北护城河段】
船过盘门,水面更加开阔。明清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里的水上运输就极其繁忙。清朝乾隆年间的《盛世滋生图》真实展现了当时盘门、胥门、阊门水上运输的热闹场面,20世纪80年代苏州实施了古运河主航道的改道,主航道改道以后,古城段的运河成为水上旅游的黄金水道。每年4月,一年一度的苏州旅游节开幕式就在古运河畔举行,彩船巡游成为水上活动一大亮点,数十条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城市制作的彩船在这里展示巡游,古运河之夜变得流光溢彩、精美绝伦。


【百花洲】
过了新市桥后,运河两岸的园林景致扑面而来。请看右边的水岸,花岗石驳岸和古城墙之间的花园叫作“百花洲”。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苏州是各国使者前往杭州拜见南宋皇朝的必经之路,朝廷就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宾馆——姑苏驿,驿站内种植各种奇花异草,一派百花争艳的景象。驿站前还设有迎接贵宾的地方——接官厅,接官厅的地名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中国传统的百花生日,据说姑娘和少妇一定要来这里参拜百花仙子,以求得容颜似花,青春永驻。现在姑苏驿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百花洲的一部分成为对市民开放的公园,另一部分建成了少年宫,就是这座外观仿城墙的建筑。


【鸿生火柴厂】
在左边河岸的绿地上,有一座红砖结构民国风格的建筑,那是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于19世纪20年代创办的“鸿生火柴厂”的厂房之一。在古城改造时,特意留下了这座建筑,以使后人记住中国的民族火柴与“洋火”抗争的历史。


【胥门】
前面右首就是古胥门了。胥门和盘门一样,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胥门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根据《苏州府志)记载,“胥门,西门也,又曰姑胥门”,因遥对姑胥山而得名,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胥门之名也与苏州古城的缔造者伍子胥紧密相连。苏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先贤,在胥门前的广场上立有伍子胥的雕像;而且每年端午节,人们聚集在胥江,用粽子、馒头和酒水叩拜、吊唁伍子胥;然后用鲜花彩带装饰龙船,开始龙舟竞渡,这比纪念屈原的赛龙舟足足早了200年


【胥江】
胥门正对着的河叫胥江,直通太湖,横跨胥江的这座桥叫作“泰让桥”。它是为纪念泰伯让位奔吴而得名。胥江与护城河的交汇处,近通城乡,远达江海,联系京杭,很早以前就是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各种米行、豆麦杂粮行、水鲜行、蔬菜地货行等应运而生。左边苏州风格的建筑是苏州“规划展示馆”,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会场。其南有皇亭三碑,与胥江沿岸的嘉应会馆遥相呼应,形成了水上旅游的又一精华所在。


【万年桥】
前面这座三孔石桥就是被誉为“三吴第一桥”的万年桥了。很早以前胥门外商市的繁荣程度仅次于“金阊门”,被称为“银胥门”。当时在胥门城门口有一座大石桥沟通城内外交通,桥用坚实的紫石造成,桥上栏杆等物都雕有精美的图案,仅石狮子就有百余只。在明代嘉靖年间,桥被苏州地方官拆除,全部石料献给了当朝宰相严嵩用以建造相府花园。从此这里一直靠渡船来往。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新桥终于建成,取名“万年桥”,以示永久。


【演艺中心】
现在游船左面的这座新建筑是苏州演艺中心。它是环古城河风光带建设工程中根据现代发展需要所做的“新功能建筑”之一。游人至此可以登岸,看一台演出,听一曲昆曲,从而丰富旅游风光带的文化内涵。




水上游


水上游二(阊门—虎丘)(苏州水巷)


【阊门概况】
游船现已进入阊门地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素有“金阊门”之称,历代歌咏者不绝。其中唐寅那首《阊门即事》流传最广:“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清朝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难怪《红楼梦》中说:“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1860年5月,太平天国军队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近年来,苏州市政府致力于恢复阊门旧貌。南浩街、山塘街、西中市等得到整修,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各种风味小吃,“状元亭”、“神仙庙”等金阊十八景,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外地游客。


【神仙庙】
现在我们游船左面被黄墙包围的建筑叫作“神仙庙”,原名福济观,又称吕祖庙,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已有800多年历史。神仙庙所在的街道就是南浩街。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庙会就在这里举行。传说这天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生日,当天他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中济世度人。到这天,人们都要到此地,希望遇到仙人,借到仙气,消灾祛病,延年益寿。于是每个人都在人山人海中轧来轧去,称为“轧神仙”。“轧”在苏州话中是拥挤的意思。


【阊门吊桥】
前方这座高悬的桥梁就是阊门吊桥,又叫钓桥,始建于宋代,沟通阊门内外,是苏州的主要桥梁之一。新吊桥与人民桥一样,采用廊桥形式,既适应了现代交通需求,又与阊门的整体风貌相和谐。


【阊门城楼】
船过吊桥,大家朝右方看到的巍峨建筑就是在原阊门遗址上重建的阊门城楼,它于2006年9月竣工。楼分两层,高10米,宽156米,进深84米。阊门也是当年阖闾大城八门之一,因通传说中天门之“阊阖之气”而得名,气势为八门之首。公元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因此阊门也称“破楚门”。


【五龙汇阊】
就在此处,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分别从五个方向会聚起来,形成“五龙汇阊”的独特水貌。但见右面巍峨的阊门城楼和连绵的古城墙、吊桥浑然一体;正面以金阊亭为中心的白公祠错落有致;跨越古运河的五孔石桥——五龙桥把古城门和白公祠连成一线;山塘河和上塘河两条水巷悠然深邃。高低错落、动静相融的独特景观令人叫绝。


【山塘河入口】
现在我们的游船就要进入苏州的水巷——山塘河了。山塘河东南和阊门外护城河相接,西北与虎丘山环山河相连,全长7华里,俗称“七里山塘”。它是1100多年前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开凿的,因河道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相连,遂取名山塘河,河堤即是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还造就了一条美丽的风光带,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做纪念。山塘街自唐代修造以来,一直是民俗风情浓郁,极具吴地特色的旅游胜地。尤其在明、清两代,其繁荣昌盛称誉全国,任何一个州府县的街道都无法与之相比。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顾和园内建造的那条著名的“买卖街”(苏州街),就是完全仿照苏州山塘街的形状与风貌筑成的,由此可以想见那时山塘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今天,城西的山塘街与城东的平江路已被列为苏州市两处需要绝对保护的历史街区,经过保护性修复,将成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都市中的老街”。在这里,大家能更好地领略苏州“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水上景观和水城魅力,了解临水而居、面水而居的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通贵桥】
前面这座单孔石拱桥名叫“通贵桥”。通贵桥初建于明朝,现存桥梁于1880年重修,桥长不足20米,是苏州古桥的代表作之一。


【杨安浜】
在通贵桥的西南侧,绕过一座二层小楼与山塘河呈“丁”字形相交的小河,叫作“杨安浜”。浜内玉涵堂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曾用作苏州茶厂的仓库。产量约占全国1/3的苏州花茶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远销海外。虎丘是全国最大的茶花产地,虎丘山塘一带的农民自宋代以来多以种花为业,自明代起,苏州就已形成花市。


【水巷民居】
从山塘桥到通贵桥,两岸的民居几乎都是临水而建。而通贵桥和前面的新民桥之间,右边是临水民居,左边是面水民居。一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黑瓦勾勒成条形的屋面,粉色的砖墙、赭红的窗棂、栅栏、木围板等,无不留存着明清时期的苏州民居风格。山塘河上还有跨河而建的过河楼,这样的建筑形式一方面节省了土地;另一方面又是夏天纳凉的好地方。二楼屋顶的飞檐伸展在空中,把苏州水巷之美推向了极致。


【水巷生活】
穿过新民桥桥洞,数十年前山塘河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岸的临水民居参差不齐,有的房屋直接搭建在水上,几根木柱插在水中,支撑着阁楼,形成独特的山塘水阁景致;有的人家在临水阳台上种植花木盆景;有的在二层小楼外搭起几根竹竿,晾晒衣物。家庭主妇们在自家的河滩踏步上,边在河里淘米洗菜,捶衣担水,边和隔壁或对岸河滩上的主妇聊谈家常。山塘河还是一个流动的市场,夏天,木船满载西瓜、香瓜;冬天,木船满载青菜、萝卜,农民们一边摇着橹、一边沿河吆喝:“青皮绿肉甜香瓜!太湖萝卜矮脚青(指个头小的青菜)!”主妇们或在临河的窗口或在自家的河滩踏步上与农民讨价还价,交易就在河滩上完成了。这就是水巷居民真实的生活场景。当然,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接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洗衣机,这样的场面已不多见了。



【星桥】
前面这座桥叫作“星桥”,大小、结构和风格与通贵桥十分相似,被称为通贵桥的姐妹桥。星桥又名新桥。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就建造了,现存的桥是清朝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重建的。


【半塘】
游船前方就是山塘河最富诗情画意的半塘了。半塘以彩云桥为中心,东南自桐桥起,西北至野芳浜。这里的河面逐渐开阔,繁华的市井慢慢融入了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古时此处有水、有桥、有林、有寺,还有花场,景色之美为四周第一。来到半塘就不能不提到“桐桥”。根据清代文人顾禄的记载:“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桐桥原为山塘街上的最高桥,明、清两代,这里是赏月最佳处。“桐桥圆月上楼台,鳞集游船向暮开。”就是桐桥月夜的真实写照。由于年久失修,桐桥已被拆除;在山塘历史街区整治工程的三期修复计划中,将恢复桐桥的历史原貌,原汁原味的半塘美景将重新展现在游人的面前。


【野芳浜】
船过沪宁铁路桥和彩云桥(又名半塘桥)后,水面愈加开阔,两岸的民居也变得疏朗了一些。右边的山塘街堤岸上遍植桃花杨柳,每年三月初三虎丘庙会期间,市民和游人都会流连于桃红柳绿之间,感受仲春的气息。左边的河面形成一个河湾,河湾遍植荷花,这就是“野芳浜”了。野芳浜原名“冶坊浜”,应该得名于岸上原有的冶炼作坊。而以“野芳”来描述这里的景致似乎更为贴切。旧时此处停泊一种船体宽大,重檐走舻,设备精雅,俗称荡湖船的游船,游船之上可以享用苏州船菜。


【普济桥】
前面的三孔石桥——普济桥,是七里山塘河上最高也是最大的古桥,因桥侧有叫普济堂的育婴堂而得名。普济桥始建于1710年,1841年重修。普济桥视野开阔,遥对北面的虎丘塔,显得古朴而庄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福禅寺】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时不但描述了阊门,还提到了一条十里长街和“葫芦庙”。如今红学家们经过研究,都同意山塘街就是十里长街的原型,而那座葫芦庙,可能就是前面青山桥畔,始建于宋朝的“普福禅寺”。普福禅寺有前后两殿,两殿由一个狭窄的天井相连,形状恰似葫芦。毁于20世纪50年代的普福禅寺目前已经修复,又为山塘增添了一处胜迹。禅寺旁边还有明代的“五人墓”。


【青山桥、绿水桥】
各位请看,右边的两座小石桥,间隔不过30多米,一座叫“青山桥”,另一座叫“绿水桥”,穿过桥洞就是虎丘山的环山河了。“青山”、“绿水”的名字不仅应景,而且总能引发人们美妙的联想。被称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就在眼前了,巍峨的虎丘塔高耸在虎丘山上。我们的画舫将停靠在虎丘山云岩寺山门外的码头上。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就是沿着山塘河登上了吴中第一名胜,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美妙的风情画卷。愿苏州的水上之行也给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




周庄



01
景区概况



周庄地处苏州昆山市、吴江区,上海青浦区三地交界处,位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怀抱之中。全镇人口约2万,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古镇为0.47平方公里。


周庄凭借“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特有自然环境,避开了历代的兵荒马乱,更滋养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主要景点有:双桥、沈厅、张厅、全福寺、叶楚伧故居、周庄博物馆、古戏台等。


02
各景点介绍



【牌楼】
前面这座1991年建造的仿古牌楼,是古镇区和新区的分界线,里边是周庄的古镇区,占地面积很小,但古镇风貌保留得相当完整,60%以上为元、明、清建筑。外面是新区,牌楼上四个字“贞丰泽国”,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所题。“贞丰”是周庄的原名,周迪功郎(官职名)舍宅为寺后,“贞丰里”改名为周庄,所以“周庄”这个名字我们已经叫了900多年了。“泽国”是说这里是个水乡,它四面环水,整个周庄镇就像是一个岛屿,在1989年之前老百姓想出门都是靠坐船摆渡的。


【汉白玉照壁】
这座醒目的汉白玉照壁,它是为纪念建镇900周年而竖立的。它艺术性地勾勒出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缩影。抬头看去,拱桥驳岸,封火墙和黧窗黛瓦,无不给人以浓重的历史感。吴冠中教授游览了周庄后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博物馆】
周庄博物馆原为清末民初一朱姓人家住宅,新中国成立后为镇政府办公之处,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缮,整理后作为景点开放。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馆内主要展示了民间的生活用具、农具等,还有当地出土的一些中国有名的黑皮陶器。


【贞丰街】
这条狭窄的小街曾是一条商业街,后来经过改造,这里成了集中展示周庄传统手工艺品的地方。街上有纺织、阿婆茶、篾竹、铁铺等民间手工作坊,融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为一体,所以也称为“文化街”。


【南湖园全福寺】
南湖园全福寺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寺庙,分为三个部分,东、西两边为花园,分别是为了纪念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和西晋文学家张季鹰而建,中部即是全福讲寺。


之前提到周迪功郎舍宅为寺,所建寺庙就是全福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庙分为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四个部分。众所周知,为了远离尘世,寺庙一般建在山上,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寺庙却是建在水上的,体现了水乡的特色,所以被誉为“水中佛国”,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牌楼上就有这四个字,就是由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居士所题。



【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故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其祖父修建。叶楚伧的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米,是仿明式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青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叶家的正厅有柳亚子先生写给叶楚伧的一副挽联:“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叶楚伧先生于1887年出生于周庄,早年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组织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经常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吟诗作对,宣传民主革命和新文化,所以当年柳亚子惊闻叶楚伧仙逝的噩耗时悲痛万分,疾书此挽联以送行。


【富安桥】
富安桥——镇上最古老的一座桥,它建于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其特点是,桥的四个角上都有一座楼房,而且楼房一楼、二楼之间是没有楼梯的,必须从外面桥阶上绕上去,专家们把这样的建筑称为桥楼建筑。



【沈厅】
沈厅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建于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00余间。


第一进水墙门,紧挨着河道,沈家是经商的,而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要是有什么货物运过来,直接把船停靠在这里就可以了,相当于是沈家的私家码头。


第二进门厅,用来张灯结彩,装饰门面的。抬头可见上面雕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寓意进门有宝。


第三进茶厅,家具布置得很简单,供船夫、轿夫之类的跟班休息,等候吩咐。


第四进正厅,用来招待贵宾和祭祖拜神,是全宅的中心,所以非常宽敞气派。沈家将之取名为“松茂堂”,是希望子孙满堂,如松柏常青。


第五进大堂楼,是女子生活起居的地方。


第六进小堂楼,里面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


第七进餐厅,万三家宴,最中间那个就是万三蹄,“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它的做工相当考究,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焖蒸煨煮,加上十几味原料,才形成了蹄色绛红、香气扑鼻、外形饱满的特点。边上是厨房间,这个灶是我们这一带最大的,有四个大锅两个小锅,前面有个黑色的木板可以自由移动,相当于围裙,上方有两个圆孔,相当于抽油烟机。


备弄两边有一些铜版画,主要是介绍沈万三是如何经商致富,然后遭到朱元璋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充军的全过程。



【张厅】
过了双桥便是张厅了。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由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弟弟徐孟清的后代所建,按理说徐家建的应叫徐厅,为什么叫张厅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徐家败落了,就把这座房子卖给了一户姓张的人家,于是改名为张厅。


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60余间,前后分为六进,还有一个私家后花园。


进门第一进是门厅,主要起到装饰作用,比如张家有喜事就在门前张灯结彩,显示排场。


第二进是轿厅,也称茶厅。左边有顶八抬大轿,主要供主人、客人在此落轿。右边是接待一般客人,也是轿夫、船夫休息、喝茶的地方。这块天然的大理石照壁起的是“开门见山”、“欲扬先抑”的作用。


第三进是正厅,“玉燕堂”。这里是举办婚丧庆典和接待贵宾的地方。请大家抬头看,在正厅的正梁角落里各有两块突出的椭圆形的雕花板,很像古时候做官人官帽上的帽翅,所以这个厅也叫纱帽厅,这就说明了当时最早的主人是做官的。据史书记载,这家主人官居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玉燕堂”里边是内眷招待女宾的内堂。


第四进是大堂楼。大堂楼分为两层,楼上是内眷们生活起居之处,楼下是夫人招待女宾客的地方。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根柱子底下的鼓墩,它主要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一般都是由石头制成,而这却是罕见的楠木鼓墩。楠木是不朽之木,所以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也足以说明张厅历史悠久。请大家看一下前面这副对联,“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意思是说,八抬大轿可以从前门抬进来,而小船可以从自家院子里穿过。


第五进是琴棋室。古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这里是小姐弹琴、下棋的活动场所。


第六进是书房,因为是临河而建,采光很好,环境也相当清静、幽雅,所以主人可以静心地在这里读书、办公,打开窗户还可以看到后花园优美的景致。


现在来到的就是被称为“船自家中过”的地方。前边这条小河很窄,但与大湖相通。为什么要挖这样一条小河呢?一是因为这样的大户人家,每天要消耗很多吃的、用的、穿的,这些东西都靠小船从这里运进运出。二是封建社会时常会打仗,主人万一遇到什么不测,就可以坐着小船从这里逃生。



【双桥】
沿着河边继续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双桥了。这两座桥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这座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双桥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那是1984年春天,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眼前的景象勾起了他对童年的回忆。由于时间仓促,他不能采取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简易的方法记录周庄。于是,回去以后,就以双桥为内容,创作了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界。后来,这幅《故乡的回忆》被阿曼德•哈默高价购藏。1985年,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周庄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过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周庄与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古戏台】
古戏台占地4600平方米,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犹如北京之“四合院”,戏台坐南朝北,台中心是由420只木雕风凰盘旋成复盆状,叫“风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戏台、戏楼布置了上乘的戏曲楹联。戏台正面的上联是“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说的周庄2000年来的美誉;下联是“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说的是昆曲作为“百戏之祖”的地位。



同里



01
景区概况


同里隶属于苏州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行政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其中古镇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


古镇内共有河道15条,现存桥梁49座。其特点在于“三多”: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另有士绅富豪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其主要景点有: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景区等。


02
各景点介绍



【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至十三年间,也就是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曾任安微风颍六泗兵备道,是一个三品武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被参革职还乡后,花了10万两白银建造了这座私家园林,园名取自《左传》中的一句话:“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则思过之意。


退思园占地面积9.8亩,园虽不大,却集苏州诸园林精华于一身,可谓小巧玲珑,整个园林建筑突破常规,把一般的南北纵向结构改成东西向的横向结构。整个园子可分成四个部分,由西向东分别是厅堂、内宅、中庭、花园。其中,第一部分——厅堂,可分成三进,分别为轿厅、茶厅和正厅。第二部分——内宅,又名“畹香楼”,这三字由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先生所题,畹香楼建造成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因为主人任兰生当时在安徽做官,非常喜欢徽派风格建筑,便将其建筑风格移建至此,东、西两侧的双重走廊有两大好处,夏天遮阳,雨天挡雨,楼廊下各设一部楼梯,方便主仆上下楼避让,可谓一举多得。



参观完第二部分,我们继续往东,来到退思园的第三部分——中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隐去船尾的旱船,它仿佛一艘刚靠岸的客船,将远道而来的客人载到热情的主人家。其两侧分别种植了广玉兰和白玉兰,为什么在庭院里种植玉兰树呢?原因有两个:第一,玉兰在古代寄意“金玉”,金玉飘香意为“金玉满堂”,讨个好口彩;第二,园主名字兰生,既为兰生,就不可“无兰”。在广玉兰北侧有一座六楼六底的“坐春望月”楼,是远道而来客人留宿之处,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坐春望月楼上层住女客,下层住男宾。


穿过“退思小筑”月洞门,来到了退思园第四部分——花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高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浓淡相宜的山水长卷画,整座花园建筑围绕水池展开,且紧贴水面,所以退思园又称“贴水园”。


沿着高低起伏,两侧刻有恽南田十二方刻石的曲廊,我们来到了园中主体建筑——退思草堂。退思草堂呈鸳鸯厅格局,在其后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归去来兮辞》碑拓,尤为珍贵。


前方有一山峰,整体看就像一驻足老人,粗看又像是繁体字“壽”,故称“老人峰”,细看其顶部有一乌龟立于其上,故有“健康长寿石”之誉。在其后有一座堪称一绝的“天桥”,呈坡状,一级比一级高,它起源于秦始皇阿房宫复道,“天桥”如横空出世的飞龙越过山巅,将“菰雨生凉”轩和“辛台”连成一体。


“菰雨生凉”轩取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之诗意,是主人夏天乘凉的地方,轩中立明镜一面,据说是一百多年前主人的儿子任传薪留学时带回来的,虽锈迹斑斑,但质地很好,非常珍贵。


【崇本堂】
崇本堂主人为经营米行生意的富商钱幼琴。钱幼琴在1912年购买了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成了占地不足一亩的住宅崇本堂,前后五进共25间,分门厅、正厅、前楼、后楼、下房等,其中第三进原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



进崇本堂,第一进门楼上刻有“崇德思本”四字,寓意“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对崇本堂名的解释。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科学,在门厅、正厅和堂楼之间,均用封火墙分隔;在门楼过道左、右两侧均设有“蟹眼天井”,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泄水,又能防火;从正厅到后楼,呈前低后高结构,建筑上利于通风采光,在民间则称之为“连升三级”,是江南宅园纵深扩展的范例。


正厅现布置为婚礼厅,展示古代同里人结婚的喜庆场面:一对新人手挽红绸,在金光闪闪的“喜”字下相对而立。身后,乐手们喜气洋洋地吹奏着喜庆曲子,旁边停着一顶大红花轿,婚礼厅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千里姻缘一夕会,半生结缔百年亲”。出正厅,穿过备弄,进入庭院,又是一座砖雕门楼,上书“敬侯遗范”四字,飞椽斗拱,枋刻龙纹,花岗岩条石门槛上饰如意花纹和宝相花纹,两旁另有“人物山水”、“望子成龙”雕刻。


进入前楼,前楼底层长窗的腰板上刻着《红楼梦十二金钗图》,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有情有景,半窗裙板上,刻有具有民俗意味的图案,如“松鼠葡萄”象征多子多孙,“喜鹊红梅”寓意喜上眉梢等。前楼现布置成福寿堂,向各位展示古时同里人拜寿的场面。迎面一硕大“寿”字,桌上供福、禄、寿、喜神,两幅立轴上分别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大字,靠左边站着手拄龙头拐杖的老寿星。


后楼是崇本堂雕刻的精华所在,共有木雕58幅,其中西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花板上,刻有“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的人物图像,东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花板上刻有何仙姑、张果老等八仙图案。


前楼与后楼之间采用“走马楼”的样式,走马楼的楼上是主人的卧室,还有小姐闺房,小姐的闺房很小,因为这只不过是小商民之家。我们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历来是重农轻商。尽管崇本堂主人是一个商人,但整个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其内部的设施足以反映出主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文化商人,这也说明了同里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古镇。中口,得三计第严喜,中面


【嘉荫堂】
嘉荫堂的主人柳炳南,吴江北厍人,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曾在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至同里,花白银两万两,购地一亩四分,于1922年建起这座四进三十二间的宅第。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首先进入的是与崇本堂一河之隔的嘉荫堂的后门。穿过后门,便来到了嘉荫堂的内宅衍庆楼。移步衍庆楼内,可见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名人逸事木雕篆刻。在衍庆楼的西北隅,有临水而筑的水秀阁,水秀阁小巧玲珑,十分雅致,人在阁中,可静听风声、水声、橹声,还可俯视小桥、驳岸、老树。


出衍庆楼,楼前为一石板天井,天井中有“五福捧寿”石雕,天井南侧有一清水砖雕门楼,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一块玉”中心刻有“福、禄、寿”三星深浅雕,讲述了“天上一天,人间千年”的民间故事,字牌上刻着“厚道传家”四个大字,足见房主希望后人奉行“忠厚老实,诚恳待人”的为人之道。


过了砖雕门楼,便来到了一处庭院,这处庭院是整修后的嘉荫堂为了扩大游览空间而改建的,在庭院东侧的粉墙下,用湖石堆成简洁明快的花台,并在其中植以名贵花木,庭院西侧还建有三曲游廊,将前厅与后楼贯通,给古朴典雅的嘉荫堂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穿过庭院,便来到嘉荫堂的主建筑,系仿明结构,俗称“纱帽厅”,正厅中嘉荫堂的匾额为金石书画家钱君匋所书,厅堂高大宽敞,厅内雕刻颇多,极为精细。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刻有玉如意表示称心如意,笔与锭表示必定高中,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木雕作品,这组木雕现已收入《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


出正厅,抬头便可见到屋脊中央“松鹤长春”砖雕,寓意“延年益寿”。来到门厅,映入大家眼帘的便是这一座江南式的水磨清砖石库门,再一回头,只见在屋脊中央有“福、禄、寿”三星,寓意“三星高照”,屋脊两端则呈鸡头状,这是有地位人家能造的哺鸡脊,哺鸡传说是神鸟,可以喷水,用于灭火,在两端还建了高高的马头墙(防火墙),若邻居家着了火,自己家既有防火墙挡住火苗蔓延,又有神鸟喷水灭火,是永远连累不到的,所以这既是防火措施,又显示了身份。


【三桥】
崇本堂前便是同里最有名的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呈品字形排列,形态不同,风格迥异。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常常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上前道喜祝贺;凡老人逢66岁生日,午餐之后必定也去走三桥,图个吉利。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有了新的内涵: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官方认证:诗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