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医保局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将覆盖DRG/DIP支付方式。
这项改革旨在优化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的效率。
然而,这一支付模式对重症医学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在处理重症患者时,显得捉襟见肘。
DRG是根据患者的诊断、治疗及资源使用情况,将其分类为不同组别的一种支付制度。
该制度试图通过固定的支付额度来控制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和过度诊疗。
DIP则是对特定疾病的收费标准进行制定。
两者都意在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这种制度在实践中,尤其在重症医学领域,存在许多问题。
1. 医疗费用测算偏差
重症医学科涉及的病种多且复杂,治疗的时间紧迫,患者状态变化迅速。
由于DRG支付方式的额度往往基于一般病种的治疗成本计算,这导致重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往往被低估,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救治中需要的资源和费用支出。
2. 医务人员治疗积极性下降
医务人员在面对支付标准的压迫时,对于需要高水平治疗的重症患者或许会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治疗方案。
这不仅影响了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也错误地引导了临床医疗行为。
3. 科室间协作障碍
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切,重症患者经ICU救治后会转入其他科室。
然而,DRG支付标准的不足可能导致费用超支,医院管理层或其他科室可能因此对重症患者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引发“推诿病人”现象的产生。
4. 盈利空间遭遇压缩
由于重症患者的医疗费用高昂,且在DRG支付标准下医院难以覆盖其实际费用,这将压缩重症医学科的盈利空间,甚至导致亏损,进一步降低科室的积极性与吸引力。
政府应对DRG的支付标准进行细化与调整,应根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设定更具市场导向和科学依据的支付额度,以确保重症医学科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重症患者的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与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针对重症医学科,医院应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在治疗上追求质量而非数量,从长远来看,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增强各科室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科室对重症医学科患者的转诊与后续治疗给予积极支持,减少推诿现象的发生。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与科学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DRG改革的理解,鼓励其针对重症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计划。
DRG/DIP支付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医院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但对于重症医学科的挑战不容忽视。
面对改革带来的压力,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需积极应对,优化医疗制度与协作机制,以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促进医疗体系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今天就到这吧,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