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随笔:从藏区同胞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文摘
财经
2023-05-16 12:52
陕西
前阵子去藏区参加了个活动,感谢老领导给机会参与,感谢一路上大哥大姐们的关照,客套话就不说了,大哥大姐也没时间看公众号,真的衷心感激一路上提供帮助的所有人。特别点名感谢一下东辰、禹珍、诺承和壤塘县上杜柯乡中心小学以及一路的伙伴们。从学校到单位,一路上总能遇到自带温暖气质的人,这些人“春风沐雨,和气化冰”,走到哪里都招人喜欢。相反,有的人走到哪里都自带负能量,克夫克妻克同事。有朋友在朋友圈发了这些孩子的视频,立刻激活了很多人的爱心,主动问他们需要什么。答案也许就在孩子们脸上的微笑,真应了那句“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要想身边人(包括亲人)对自己好,首先自己得是个值得被善待的人。再高级的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是人。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是动物追求的本能,而不是其他(比如从学习成绩到房产与后代数量的种种),本末倒置统称为“异化”。早上起来看到的最好是阳光,而不是手机蓝光,蓝光背后是焦虑的时光。和当地人交流,在海拔4000米的县城,平均寿命居然也有70多岁,街道上随处可见耄耋老人。扶贫干部的困难在于,当地人并不觉得自己“贫”。比如这位学生,可以做到这样头也不抬的一笔一笔画,这幅唐卡大概要画5年,身边不需要有手机电脑嗡嗡响,这种状态可能也是一种富有吧。凡专精一技,必有动人之处。洛克菲勒不是有钱以后才开始做公益的。记得我大一去福利院帮忙,遇到更多的其实是普通人。公益本身是“成人达己”,是“双向公益”,对彼此都好。同一个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彼”世界,然后和这个“此”世界产生对比,就能多一些平常心,少一些贪嗔痴。李世石打不过阿尔法狗,就是因为后者平常心,前者贪嗔痴。同一个人,按“此”标准衡量很成功,但换个“彼”标准又很失败。有些失败可能只有夜半酒醒、贤者时刻才能自己体悟。多出去看看,有点类似AI的大模型训练,看的多了,自然就聪明一些。机器和人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