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螺旋桨

文摘   财经   2024-04-12 18:08   北京  
   
 
1、抗周期资产
今年黄金比特币和黑色系一直涨,这还没真降息呢,降息预期的资产就已经光速抢跑了,类似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已经想好了孩子的名字把美林时钟玩儿成了美林螺旋桨。一个赚钱的办法被所有人知道就是无效的办法。最近所有和黄金有关的都在涨,虽然现在这个价格很难说该不该买黄金,但可以肯定黄金饰品公司不值得买。黄金饰品公司存货又贵又散,容易转移,很难盘清楚,看不到投资价值。
2、就业
今年一季度就业环境依然艰辛,我上课的时候听某985大四的学生说,现在大四毕业后可以再读一个本科双学位,2年拿证。这样考不上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也还是有学可以上,相当于读到大6。回想一下我也打了11年工了,现在有学生问我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的问题,我会回答“小公司+大老板”的组合是最好的,和投资企业逻辑一样。大老板不是多有钱的老板,而是有大野心的老板,能跟着公司一起疯狂长大是最幸福的。比如理想、小米的早期员工。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停止成长都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无论在什么公司都要警惕做填表跑腿类的工作,因为可能以后跑不动腿就只能跑滴滴了。今年应该有不少这类的故事:40多岁失业+养娃+房贷。听说现在新铁人三项(外卖快递网约车)从业人口已经8900万了。
另外看到中石油有38万员工,及另外36万离退休人员,我想他们养老金应该比社保高。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能赚钱、能持续赚钱的单位,才有能力有资格为员工负责。不过能否实现人生理想是另一件事了。
3、茅台
翻了一下茅台的年报,发现集团还是赚了不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我是指除了正常集团持股54.07%对应的分红210亿之外。商标许可使用费收了18亿,茅台销售公司给作为5%小股东的集团分了17亿。这操作值得那些想从现金奶牛子公司多薅羊毛的母公司学习。除了集团之外,还有一个更匪夷所思的安排,赖茅公司居然是茅台(43%)、中石化(32%)、和3个自然人合资的公司,谁知道背景求解答。这三个自然人网上都查不到,果然真正的大佬都是匿名的。最近二手茅台市场价格跌了一点,我理解是好事儿,通过增加巽风的供给调整一下价格,控制一下泡沫
4、房子
每一个泡沫的前面,都有一根针在等着它。2021年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在北京买房实属不必(2021告别北京,6年北漂的离开之思),因为无论怎么比都是全世界最贵的房。泡沫=投机需求+无效供给。等投机需求没了,无效供给过剩,价格自然会下跌,现在房子的泡沫终于遇到了那根针。万幸自己当时没上杠杆,躲过一劫。不然这辈子读20年书,还30年贷,安排的明明白白。现在这个价格趋势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上学,的确没必要再买房,涨了赢小钱,跌了丢小命。小时候最后一天赶工补完的寒假作业质量一定不会好,过去的科兴*苗,现在的房子也是一样的逻辑。不过如果一定要买,小学生数量增长比较快的城市,房价应该还是有支撑的,因为6年6口人是很难跑的。10年小学生数量增速超过70%的城市有成都、西安、武汉;上海只有17%。
房子过去十几年主要扮演了税源的角色。有经济学家有个精妙的比喻:税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现在明显需要换鹅了,因此各地主权财政砸钱股权投资的行业,很可能是下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问你哪得一直涨?为有源头活水来”。
5、现金流
今年红利类资产表现也不错,说明大家很在意现金流了,真是沧海桑田,我16年刚入股权投资这行的时候,眼瞅着旁边同事领了几千万奖金,当时大家的目标都是10倍,谁看的上10%的资产,立项会都过不了。翻了一下招行年报,虽然分红率从30%提到了35%,但收入跌了1.6%。招商银行上一次收入下降,还是2009年的事儿,现在净息差还在持续下降,银行类资产现在被炒的有点高了,考虑到坏账,性价比不如消费。
说起消费,和朋友讨论:如果你用2倍PB买了个10%ROE的资产,是不是相当于你买了个5%ROE的资产?你以为买了个消费企业,其实买了个来料加工企业?。如果永远不卖,那确实是的,但考虑到交易的目的,你还是可以用2倍PB卖给下一个人的,比如伊利从来没有低于过3倍,你可能永远等不到想要的买点。虽然它确实是个披着消费外衣的来料加工企业,但你可以2倍PB再卖掉。所以资产质量还是比价格重要,好生意是第一道筛子。
6、社会思潮
最近看了宫崎骏的封笔电影,感觉对二战史知识基础要求有点高,比如“海军没守住塞班岛,但对工厂来说是好事”,后来电影里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碳基制导导弹”的座舱零件画面。我看过最好的反战电影是《光荣之路》《天启: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这些是因为从农夫山泉开始,网上U形锁越来越多了,虽然这个公众号的读者身边应该没有U型锁,但网上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人算过一架“沙赫德”无人机的成本大概1万美元,我想现在巴赫穆特的人命可能还不如1944年塞班岛上的人吧。

就这些吧,END


英博织道
分享个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