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家可能只融过几次资,但投资机构每天都在看企业、敲条款,二者的相遇天然不对等,就像采花大盗与花的相遇。
不少创业企业家遇到和投资机构打交道的困扰,在此写一篇小作文略作经验总结,田父献曝。
无论机构什么背景,提什么问题,寻找的信息不外乎6点:“团、品、市、财、梦、估”
1、“团”,即团队
创始人不会遗漏自己的学历经历展示,哈耶普斯麻500强工作履历固然厉害,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信息:
(1)领导力与性格。当大哥大姐的经历,带队伍的手段,分钱的智慧,团队属于何种画像。
(2)人品。兄弟们的评价,对客户股东员工的态度。
(3)团队磨合程度。旧部重聚,师徒联手>临时组建的天团,团队技能、资源的互补性。
小老板不是因为规模小而小,而是因为格局和心胸小而小。所以反之小老板也可以很“大”。分享一个南怀瑾老师的故事,说带团队的大哥分三类,第一类用自己的学生,第二类用自己的朋友,第三类用自己的老师。
2、“品”,即产品
确实有不少企业听了半小时也听不懂主营业务。企业无非回答一句:我们为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是止疼药(吃了不疼了)还是巧克力(吃了更甜了),是填白品(新市场找饭吃)还是增益品(老市场抢饭吃)。
本篇图文并茂说清楚产品后再展开分析,比如;
(1)技术来源,进化图谱与进化阶段。
(2)与竞品的优劣对比。
(3)赚谁的钱。一次性/重复性,非标大单/标准小单,新/老客户。
(4)如何赚钱,即商业模式。卖打印机模式还是卖耗材模式?一锤子买卖模式还是细水长流模式?挟客户以令供应商还是挟供应商以令客户模式等等。
(5)客户粘性,即“分手成本”。比如滴滴用户可以瞬间切换到高德。
(6)有一说一,切忌蹭热点,负面案例如“AI区块链数字孪生工业互联平台”,机构审美疲劳名词堆。
3、“市”,即市场
指企业定义的目标市场,而非未来梦想。类似初中生讨论重点高中,而不是做科学家还是宇航员。
市场篇回答几个问题:
(1)规模与增速。有的市场干破天也只有10亿,或者没有增长希望,也就没有诱人的故事。比如手机上用的马达,已经100%渗透率,几乎没增长。
(2)购买者能力。客单价,定价策略,付费能力,付费意愿,增长潜力等。轮胎做的再好,客户是OFO也不行;玻璃瓶再低端,给老干妈供货也稳健。
(3)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走商还是坐商,坐商还能坐多久。
(4)门槛。如车检牌照放开后盈利能力陡降。
(5)渠道。依赖程度,风险归属(如药代机构),利益分配。
(6)竞争。竞争对手及被新产品替代的可能性。如BAT亲自下场后某A股CDN企业股价秒崩。
(7)海外市场,政策趋势。
(8)行业潜规则等等。
这一页千篇一律都只在说一个问题:“市场很大,增速很快”。传递的信息显然不够。但也不建议用各种学院派模型,SWOT,PEST,五力,波士顿矩阵理念没问题,但生搬硬套在企业BP上反而显得狗尾续貂。
4、“财”,即财务表现
财务预测翻着跟头增长,实际情况是栽着跟头下跌。财务篇结合市场篇回答几个问题:
(1)收入、利润、增长率、在手订单、在谈订单、历史订单毛利、未来毛利预测等。
(2)资本结构。股权、债权的钱计划怎么配置。增长是否考虑了外部融资约束,即如果没有外部资本,能否支撑收入的增长。
(3)资产投入。专利技术厂房设备的支撑。
(4)何时见到回头钱,何时能回本。朴素的真理。
(5)规模稍大的企业还可以再整理ROE、ROIC、EBITDA、现金循环周期等数据。什么样的财务体质解释了“什么样的生意”,是躺着赚钱、还是跑着赚钱、还是跑着也不赚钱。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举个负面例子:企业忙活一年,发现赚的钱都变成了设备、存货、应收款,上下游翘首以盼企业快快发展,属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重要却常被忽略的点,是“Burn Rate”。“天灾”当前,建议企业至少储备半年以上现金流。对科创企业家,投资机构往往比较担心没有经营意识,切忌对财务数据一问三不知。切忌只有产品,没有产出;只有技术,没有回报。
5、“梦”,即梦想或者终局。
可以作为“市”部分的补充,大致是对终局的判断。Dream on,all in的路数,有必要提一下,但建议别说太多。一方面要给资本市场留足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正规军也不太爱吃饼。
6、“估”,即估值。
普遍看到的只有一个估值和融资额。建议加上估值的合理性,比如竞争对手的参考价(可比交易法);比如市盈率相对于盈利增长率(PEG法)等等。
当然早期科创项目估值更多是行为艺术,谈判和行情影响因素更大,不可能有操作标准。核心要表明的是:“投资我,可以为你赚到多少钱”。
估值本身也是和条款(如对赌回购等)绑定的,抛开条款单纯谈估值意义有限。对投资条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私聊。
以上,双方如果围绕“团、品、市、财、梦、估”过招,沟通效率可能会有些许提升。
用好友的一句教导总结融资心法:与其包装,不如不装,以简驭繁,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