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威胁,突厥的发癫,和离开的北漂

文摘   财经   2025-01-16 20:11   北京  

最近又有一个朋友离开北京回老家省会生活了,理由无非是赚不到(足够定居的)钱、落不下户口、或者每天4小时魔鬼通勤之类的。
仅凭通勤这一条我就挺理解她的。人能赚多少钱是没数的,但人有多少命花钱是有数的
这让我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吐蕃什么时候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的?吐蕃历史上都不能称之为政权,唐朝之前从来也没有哪本历史书说要提防吐蕃的,因为他从来都不构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直到出了个藏族李世民——松赞干布,统一了各个部落,吐蕃才逐渐成为可以和中原掰掰手腕的存在。那为什么吐蕃会在那个时间出现松赞干布呢?因为气候变暖,高原上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了。简单说,就是有盈余储备了。
第二个故事是突厥为啥动不动就要发癫来中原抢东西?牛羊肉不好吃么非要来中原抢饼吃?因为草原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了,同样一场暴雪,中原农民虽然也很惨,但也比草原牧民要好过,牛羊肉没法被储存在“粮仓”里,可汗手里是真没有余粮。所以草原民族“破产”是经常的事儿,一遇到天灾就容易资不抵债,所以经常发癫要提着脑袋来中原抢,“今放牧死,当强盗亦死,死部落可乎?”简单说,就是没有盈余储备。
再讲两个现在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当年有个75后来一线城市打拼,为了攒首付每天吃方便面,还真的被他攒够了,后来房价起飞,他也一起跟着跨越阶级,“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多么催人奋进。后来新来的85后想继承先辈的路线,结果发现每天吃方便面袋子也攒不出首付了,想和你一起喝杯咖啡,得从唐朝开始奋斗。
第二个故事,前几年有人觉得“水草丰美”,真的每天吃方便面袋子,在一线城市攒够了首付,确实历史书上也从来没人写需要提防连续还30年房贷这件事啊,写的都是吃方便面攒首付后来一夜暴富的经验。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让大家难过我就不提房价下跌和降薪的事儿了。本来觉得自己是坐拥牛马的可汗,没想到成了可汗的牛马。
作为一个二手北漂,这是我的一些思考:
1、大多数人“量入为出”生活,这本质上和突厥的风险一样大,要建立自己的“粮仓”。
其实和地球80亿人比,我们身边大多数人绝对生活质量已经非常高了,不用盯着身边的人比自己过得好。坐湾流出行安检流程也是一样都少不了的,边际效用递减。财富=存量,财务≠流量。
2、“粮仓”大小的最理想状态,是在50岁之前,拥有年开销25倍的资产(不含房产),即构建一个4%分红的组合,可以覆盖一年支出。
大家都觉得自己缺钱,如果上天借你500年呢?其实人最缺的是时间,每天4小时通勤相当于一级致癌物。拥有足够的“粮仓”等于在赎回自己为谋生而支付的劳动时间。至于为什么是50岁,因为50岁以后一旦失业,怕是连去缅北打工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等到65岁领社保,中间15年需要自己养自己。
身边有个未雨绸缪的朋友,准备卖了北京的房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用卖房得到的800万做一个红利投资组合,每年税后30万股息收入,相信草原上已经没什么暴风雪可以撼动他了。
这里插一句,国资委很难真正有效的管理国有企业,而要求分红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大A股相当于制造业ETF,大比例的企业都是低回报的,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而垄断型的国有企业(比如金融能源电力白酒之类)虽然效率低,但分红是可以保障的,而且每股收益是可以持续增长的。以30年红利为目的的持有者,在你买入的那一刻起,就不需要再关心股价,只需要关心股息率就行了,因为EPS每年增长,所以现在的股息率就是未来股息率的地板。投资的底层哲学应该是如何能够跑赢通胀,而不是如何能够翻几倍。
4、人只需要富一次
储粮50年的隋朝30多年就把自己玩儿崩了,重要原因是杨广的花式作死,比如为了征高丽而征高丽,还玩儿了三次。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不少富人仅仅是因为想证明自己,最后破产真的证明了自己的故事,瘦死的骆驼不如狗。段永平前阵子在浙大演讲有句话说得很好:好好的一个富人,最后把自己弄到监狱里,有什么意思呢。还有大多数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太想一下变富。
3、钱是大多数打工北漂沪漂面临的问题,人总得要先过了“钱关”,才有资格挑战什么梦想、价值、理念之类的更高级关卡。
有个段子说“我都要饿死了,你还让我保护地球?”空着的口袋是站不起来的,没有钱革命是成功不了的。
每个人家庭不一样,北漂沪漂,该走该留,都各有各的理由。但决策的“锚”首先应该是能否有足够的盈余让自己先站起来,毕竟有了盈余的吐蕃才有和中原叫板的资格,没有盈余的突厥,走到哪里都是讨饭的强盗。
但不惜降低盈余,仅仅是为了留下而留下,是唯独不应该成为理由的理由。
End



英博织道
分享个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