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E行业3大气质
1、拉斯维加斯气质:更多靠运气。
基金年份(vintage year)是对回报影响最大的变量,主要取决于一级和二级市场热钱偏好、IPO松紧度。8年前没人能预料到今天IPO闸门开多大,投资人的胃口怎么变化。还记得消费教育这些赛道是怎么消失的么?
很少有基金里面的大部分项目都赚钱,大多数赚钱的基金靠明星项目。即便选对了赛道(比如半导体),能赚钱的也只是个别赛车。
2、里约热内卢气质:类似上帝之城的情节,竞争激烈,行业大概10年洗一次牌
行业很难看到常胜将军,清科投中10年前的排名和今天相比已经物是人非。成功者的经验往往也是成功者的墓志铭,越成功越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公司层面很难沉淀下可复制的能力。
3、海地气质:有理想情怀抱负、极度爱惜羽毛的管理人并不多
相比业绩,大多人管理人更喜欢做大规模,毕竟管理费“一鸟在手”胜过carry“十鸟在林”。超额预留管理费的,给团队分carry不按项目算账(deal base)按基金整体算账(fund base)的,都属于短期行为。
二、国资LP的10条护身符
国有企业天然有委托代理问题,对亏损和合规非常敏感。国资通常作为基金的小LP,其实并是只能“听天由命”,还是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保护自己、提升收益的:
1、细化知情权条款
比如每个被投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具体科目、协议的具体条款、要求去底层项目现场走访的频率等等。
除了最大化开采资源、监控风险之外,还可以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检查。
2、多参加年会,争取认识每一个LP。
尤其个人LP、财富公司,因为他们的信息渠道更广泛,更可能预知风险,帮助交叉验证。
3、构建行业数据库
国资LP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每一个基金的数据组合起来就产生了价值,运营好这个数据库,国资LP其实可以做到比清科更清楚行业的真实情况。
4、拉长时间配置
不要在两三年打光所有子弹。要悲观假设GP大概率是没有能力赚到α的钱的,所以要拉长时间配置,对冲周期风险。无论你在10年前投子基金投的多么分散,最后穿透完大概率还是投了一堆互联网。
5、不要迷信规模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尤其规模突然变大的管理人,试问谁突然拿到一大笔钱能忍住不乱花的冲动?
6、不能只看基金DPI,更要看每个项目的DPI
后者可以看出这只基金的“运气含量”。
7、尽调“踢正步”之外,还要有江湖门路。
比如通过合伙人之间的共同圈子的情况判断“见利忘义”或“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可能性。合伙人之间圈子交集越大越深,爱惜羽毛的概率越高,撕破脸概率越低。国资LP尽调时更多喜欢“踢正步”,对这些场外信息关注度不够高。比如合伙人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有哪些长期共同的朋友或“大哥”等等。
8、旁听各种会。
投决会,看老板是不是最后发言,团队是不是看老板脸色描述项目。
看不同投资经理的汇报逻辑是不是一致的,判断公司有没有沉淀下来一致的沟通体系和方法论。
看委员的提问水平,一群被不太懂的委员即便带领一群理工科博士也无济于事。
看是不是有“检查清单”(check list),尽调是不是流程化了。
9、小LP,“观察员”越多越好,“委员”越少越好。
各种咨委会投委会委员的位置能不要尽量不要,对国资员工而言决策压力大,也没有实质的权利,不能影响最后结果。
10、警惕各种费用,常见的如预留管理费
比如GP预留费用要在协议里提前限制。可以提前限制一定比例,我见过有的基金可投金额直接打8折。这在高利贷行业叫“砍头息”吧?
最后总结两句话:
投前锁定有用的权利(比如知情权),放弃没用的权利(比如小LP进咨委会)
投后最大化资源开采(比如每一个项目走访,每一次投决旁听)
纯粹个人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