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材料科学中,钢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钢的组织主要包括马氏体、贝氏体和珠光体等,这些组织的形成与钢的加热、冷却过程密切相关。
Science Technology
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在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马氏体硬度高,但韧性相对较差,这使得淬火后的钢件具有高硬度和易碎性。
针状马氏体
针状马氏体,又称片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片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加以分割,使以后形成 的马氏体大小受到限制,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则。针状马氏体按一定方位形成。在马氏体针叶中有一中脊面,碳量越高,越明显,且马氏体也越尖,同时在马氏体间伴有白色残留奥氏体。
粗针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尺寸大致相同的细马氏体条定向平行排列,组成马氏体束或马氏体领域;在领域与领域之间位向差大,一颗原始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不同取向的领域。由于板条状马氏体形成的温度较高,在冷却过程中,必然发生自回火现象,在形成的马氏体内部析出碳化物,故它易受侵蚀发暗。
形成机制:
马氏体转变是一个无扩散型相变,即转变过程中不发生原子的长距离扩散。当钢被迅速冷却至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点)以下时,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转变速度受冷却速度、奥氏体稳定性以及合金元素等因素的影响。
Science Technology
贝氏体组织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它因Edgar C.Bain于1934年在钢中发现这种组织而得名。在许多有色合金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转变产物,亦称为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贝氏体组织形态多样,可呈羽毛状、针状或粒状,其内部亚结构较马氏体简单。贝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好的韧性,是许多钢种希望获得的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贝氏体组织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与马氏体和珠光体形成对比
羽毛状贝氏体
在较高的冷却速度下形成,其典型特征为羽毛状。上贝氏体由成排的铁素体板条和分布于其间的杆状渗碳体组成,这些板条大致平行,渗碳体则沿着板条的长轴方向排列成行,使得整个组织看起来如同羽毛一般轻盈而有序。
羽毛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是1957年由Habraken确定的。这种贝氏体主要是在低碳和中碳合金钢中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冷却后获得的。如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或在焊缝热影响区中,都可发现这种组织。在等温冷却时也可以形成。这种贝氏体的形成温度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
粒状贝氏体是由块状(等轴状)铁素体(这里所说的“块状的铁素体”是指形状呈块状或等轴状的铁素体,并非指块状转变(massive transformation)后所形成的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区所组成。由于其中的富碳奥氏体区一般呈颗粒状,因而得名。实际上富碳奥氏体区也可能呈小岛状、小河状等,形状可能是很不规则的。富碳奥氏体区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与钢中的平均含量相近。富碳奥氏体区既可分布于铁素体晶粒内,也可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
针状贝氏体
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形成,其形态表现为黑色针状。下贝氏体也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但碳化物呈细片状或颗粒状,与铁素体内部的长轴呈一定角度排列。下贝氏体的针状形态与片状马氏体相似,但更加细小且无方向性。
Science Technology
珠光体组织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一起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碳素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平均碳含量约为0.77% 。它的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即其强度、硬度比铁素体显著增高,塑性、韧性比铁素体要差,但比渗碳体要好得多。
珠光体组织具有层片状形态,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相互平行排列。
珠光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和塑性,是许多钢种希望获得的基本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珠光体组织呈现明暗相间的层片状结构。
粒状珠光体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侵蚀以后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形态。片状珠光体和球状珠光体(也称粒状珠光体)。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球状珠光体组织的特征是在亮白色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白色的渗碳体颗粒,其边界呈暗黑色。硬度HB160-190。
形成机制:
珠光体转变是一个扩散型相变,即转变过程中发生原子的长距离扩散。
当钢以较慢的冷却速度通过共析转变温度(A1点)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珠光体。转变温度和时间是控制珠光体形态和性能的关键因素。
Science Technology
马氏体、贝氏体与珠光体的区分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区分钢中的马氏体、贝氏体和珠光体组织对于评估钢的性能和制定合适的热处理工艺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区分方法:
电子显微镜观察:
利用电子显微镜(如扫描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钢的微观结构。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各种组织的亚结构和形态差异。
X射线衍射分析: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钢的相组成。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衍射图谱,从而可以准确区分马氏体、贝氏体和珠光体。
光学显微镜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钢的组织形态。马氏体呈暗黑色针状或板条状;贝氏体呈灰色羽毛状、针状或粒状;珠光体呈明暗相间的层片状结构。
硬度测试:
通过硬度测试来间接判断钢的组织类型。一般来说,马氏体硬度最高,贝氏体次之,珠光体相对较低。
热处理实验:
通过模拟不同的热处理过程(如淬火、回火等),观察钢的组织变化。根据组织转变的特点和规律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类型。
综上所述,钢中的马氏体、贝氏体和珠光体组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形成机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硬度测试以及热处理实验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这些组织类型,为钢的性能评估和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Science Technology
TEM数据交流及讨论
中材新材料研究院专注透射电镜表征,可提供各类样品制备、透射电镜表征和数据分析一条龙服务,以下是我们公司提供的TEM数据交流群,旨在交流讨论TEM方面的各种问题,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就加入吧
【免责声明:本推文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