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希望读者能在寓言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寓言故事,有助于养成一个个良好的习惯,这种好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惯,对自身的成长有帮助!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她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样样都惹人喜爱。有一天,西施走在路上,因为心口疼而用手捂着胸口,双眉微皱。有一个叫东施的女人住在西施隔壁,她看到西施捧心皱眉的模样,觉得很美,于是她也开始捧着心口,皱着眉头走路。可是,乡里的富人看见东施这样,吓得马上关紧大门不敢出去;乡里的穷人见了,赶紧拉着自己的妻子孩子躲得远远的。东施只觉得捧心皱眉的样子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好看。【寓意】故事告诫我们在学习和模仿他人时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不要盲目跟风,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一个青年,他嫌弃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又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决定到邯郸去,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模样。一进邯郸城,他就被路上行人走路的姿势吸引住了,觉得他们走得十分优雅,很有特点,于是便跟在不同人的后面,开始一扭一摆地学起了他们走路的姿势。可是学了好几天,也不见进步。他心想,一定是自己习惯了之前走路的姿势,所以才没办法学会新的走法。于是,他决定忘掉过去走路的姿势,全心全意地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寓意】不要盲目去学别人的东西,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胡乱模仿他人的话,结果只能是学不到别人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点。
宋国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他们还擅长配置一种“不龟手药”,也就是防止手冻伤开裂的药。只要把这种药擦在手上,就算是冬天把手浸泡在冷水里,也不会冻裂。有个外乡人听说了,特意找到这户人家,要求购买这种药的配方,他愿意用百两黄金来进行交换。于是,漂洗丝絮的一家人凑到一起商量说:“咱们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生,一辈子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只要卖出配方,一下子就能得到百两黄金,卖给他超划算的吧。”就这样,第二年冬天,外乡人带着配方来到了吴国,他求见吴国国君:“我会配置防止冻伤的药物,它很适合水战的将士,能保证吴国的军队在冬天打仗没有后顾之忧。”吴国国君听了很高兴,正巧越国这时正在向吴国开战,吴国国君便派他带兵去跟越国作战。在跟越国军队打水战的时候,因为吴国军队提前有了准备,将士们都用了“不龟手药”预防了冻伤,越国军队被吴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以失败退场。而带领吴国打了胜仗的外乡人,在封赏大会上,被吴国国君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还受封了一大片土地呢。同一种防止冻伤的药,外乡人用它打败了越国军队,得到吴国国君的封赏;宋国的那户人家,却只能祖祖辈辈地干着漂洗丝絮的工作。这就在于他们用的地方不同呀!【寓意】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我们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
从前,有一只巨大的鸟停留在鲁国都城的附近,那是一只海鸟。鲁王却以为那是一只神鸟,还亲自将它迎接到宗庙里面,给它敬酒,演奏《九韶》请它欣赏,准备好牛、羊、猪的肉给它当食物。海鸟被这样莫名其妙的场面吓得有些发呆,只觉得自己头晕眼花,心里充满了惊恐和悲伤。它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过去了,它在惊吓、忧郁、饥饿中死去。鲁国国君这样的做法,只是在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而不是用豢养鸟的方法养鸟。【寓意】做事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性。
在一口浅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遇到了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对大鳖夸口说道:“你看,我生活在这里多快乐!有的时候高兴了,我就会跳出井外,到外面的栏杆上去玩耍;想要休息的时候,就躲到井壁上的窟窿里,在里面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要是跳到井水里,井水刚刚好没过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下巴;踏在泥里,软绵绵的稀泥会盖过我的脚背,十分舒服。看看那些虾和蟹,谁都比不上我。而且,这口井是属于我自己的,我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玩耍,这种乐趣算是到了极点。你为什么不跟我进来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呢?”大鳖接受了青蛙的邀请,只是还没等他的左腿迈进去,右腿就已经被狭窄的井口绊住了。大鳖只好慢吞吞地往后退回去,对青蛙讲起了东海的景观:“提到大海,千里之远也不足以形容出它的辽阔,千丈之高也不足以探测出它的深度。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多雨而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面也没因缺雨而降低。大海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容量发生变化,不因为旱涝而使水量增减。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浅井里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相比较之下,自己实在是太过渺小了。【寓意】目光短浅的人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相信别人,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见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庄周的家境非常贫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次,庄周家断粮了,再没有饭吃,可能就要饿死了。无奈之下,他决定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故作大方地说:“好吧,过一阵子,我就能收到老百姓缴纳的税金了,到时候,我借给你三百斤粮食,可以吗?”庄周听了,知道监河侯是在推脱,于是气愤地说:“昨天我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了喊救命的声音。我四处张望,看到一条鲋鱼躺在干枯的车辙里。它一看见我,就像遇见救星一样向我求救。我问它:‘鲋鱼啊,你怎么啦?’鲋鱼说:‘我原本住在东海,现在不幸落到了这干枯的车辙里,快要干死了,你能给我一斗半升的水救活我吗?’”庄子说:“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的国君,让他们把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可以吗?’”庄子说:“是啊,鲋鱼听了我的办法,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平时依赖的水,现在难以生存,只需要有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了。而你却要到南方去引水,等你引到了,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恐怕只能去卖鱼干的店铺找我了。”【寓意】一方面是比喻处于困境中急需帮助的人,另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在他人困境中不能提供实际帮助的人。
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擅长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自己宰牛剔肉。庖丁宰牛剔肉的时候,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膀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的响声。只见他挥刀一刺,“哗”的一声,骨肉分离。庖丁解牛时的声响,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他的姿势优美,好像古代的《桑林》之舞;那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看到这里,梁惠王拍手称赞说:“啊,好啊!太好了!厨师的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也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刀;三年以后,我对牛的身体结构已经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不是一头完整的牛,而是牛的骨缝空隙。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用精神自然地指挥着手脚的动作。”说到这儿,庖丁见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样子,又接着解释道:“在肢解牛体时,我会顺着牛身体的自然生理结构,把刀子插进筋骨间缝隙,通过骨节间的孔道,一切动作完全顺着牛的身体结构本来的样子进行。刀子所经过的地方,连经络、筋腱都没有碰过,更不要说那些大骨头了。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要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肢解牛体时,要用刀子去砍骨头。”话到这里,庖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继续说道:“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然而刀刃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刃却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刀子也有回旋的余地。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子还是这样的锋利。尽管如此,我也从不掉以轻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便把动作放慢,下刀也很轻。当牛的身体‘哗’的一下分开,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时,我便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听到这里,梁惠王说:“太妙了!有幸听您的这番话,我从中悟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啊!”【寓意】在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问题。——文字选摘自引读者《中国古代寓言》
了解木头马更多产品可点击下方图片进店购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