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双叒在网上确诊新的心理/精神问题了吗?

文摘   2024-12-09 20:05   江苏  

1、无论成就大小,你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尚未发挥潜能吗?

2、没人督促就很难自觉地做事?

3、长期拖延?要不就是同时做很多件事,结果有始无终?

4、不能忍受无聊、害怕挫折,容易分心?

5、没耐性、往往陷入莫名其妙的焦虑不安之中?

6、言行容易冲动,缺少察言观色的能力?

7、对某件事有成瘾倾向?(从酒精、药物到游戏、购物、或乱花钱)

8、觉得自己很糟糕,无法正确评估别人对你的反应?

9、某时爆发惊人的创造力或者直觉?


——节选自《分心不是我的错》[美]爱德华·哈洛韦尔、约翰·瑞迪


*注:以上判断标准不可作为诊断依据,但在此基础上可以帮你进一步评估是否去医院进一步诊断。



看到这里你已经发现,上述为一份简略的自测量表:你是否属于成年ADHD人群?快来和小编一起测测吧。


——等一下,ADHD是什么意思?


ADHD,是“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缩写,俗称多动症,是一种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情绪容易冲动的神经发育障碍,与ASD(自闭症)同属广义孤独症谱系。目前看来,综合各方面原因,比起“神经发育障碍”,一般来说,称其为“神经多样性群体”恐怕更合适。*好专业的一段话,太长不看。


作为一个网络新话题,它相当够格。


当我们在深夜百无聊赖地上滑刷新手机页面,试图了解“什么是ADHD”,和以前了解“什么是讨好型人格”、“什么是NPD”、“什么是抑郁症”.....并没有本质区别。


作为非专业人士,如果没有发达的网络和永远走在时代前沿分享新话题的网友们,或许我们一生都不会了解这些心理学或精神卫生知识,即使,是碎片化的了解。


不过,由于网络传播过于碎片化了,这些知识变得过于零散、更易被误解。如果你刚刚真的认真做了开头的自测量表,然后对比自身,惊慌地发现自己存在多动症倾向......


——很抱歉,这不是全部。


衷心希望你看到这里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去医院挂号,也没在朋友圈转发“一直以来作为一名饱受困扰的ADHD人士......”。



作为近期时尚单品被传播的#ADHD#或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它们在面向大众时,为了传播得更广而牺牲了一定程度的准确性。


比如,无论是成人ADHD还是儿童ADHD,多动症症状一定会在12岁之前表现——如果你现在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可能是期末周压力太大了,同学我懂你;而且症状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还得排除其他数不胜数的问题,看来要配得上时尚单品还挺不容易的。


在看完自测简易量表,或者你关注的博主分享ADHD困扰之后,“赛博”确诊,表示自己也存在这类问题......这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关于“赛博确诊”、把真正困扰了某个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当作“网红话题”,其实早就被网友痛批过:


“我有玉玉症”就是对“抑郁症”的恶搞、戏谑。很难说这究竟是“厌弱”还是对常人假装抑郁症患者博取同情、赢得流量,甚至争取“道德资本”的厌恶,我更倾向于后者。


在借助流量被大众看见的同时,这些原本小众的精神卫生问题被骤然放大,加之缺少相关标准(即使线下问诊也存在误诊可能性哦),“赛博确诊”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当人人都有抑郁症,身边不是讨好型人格就是PUA时,疾病本身的严肃性就被消解了。自我诊断后去尝试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滥用药物),对自身也是一种误导。当我们一边看到娱乐化的梗图,大喊“这完全就是我”,一边“去病化”,将疾病转化为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但“赛博诊断”也不全是坏处:


考虑到各种现实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专业诊断。另一方面,人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做出诊断,或许能收获被理解的感觉。只要不滥用药物或者做什么坏事,这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真实地面对自己。


宇宙如此空旷孤寂,连星星也害怕得缄口不言。

 

外部世界没有中心,我们就把自己作为自己世界的中心。


相比毫无缘由的痛苦,有个理由,听起来要容易忍受得多。


当我们脆弱无力的时候,即使最可笑的理由,也可能起到重振旗鼓的作用。人是需要活在自洽里的生物。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指出“你痛苦是因为你享受痛苦”,我觉得太刻薄了,但一定有人因此动容。


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次自我诊断来诉说自己的困境,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解释自己的不同


今天你在网上“确诊”了什么问题?有兴趣说说吗?如果能让你觉得好点的话。

-end-

文案&排版:罗昊雲

编辑:姜润基

责任编辑:朱巍巍 

南工心理
爱人爱己,接纳自我,助人自助,自助助人——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咨询预约电话:5813909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