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吧
▼
想象一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因为早八你不得不与你心爱的被窝say goodbye,这个时候你是否想要来上一杯暖暖的奶茶,好好地“奖励”一下自己呢?
如果你正有此意,那你就要怀疑一下自己是否患上了“奖励型人格”!
哈哈哈哈,其实所谓的奖励也不过是“哄”自己的一种激励手段罢了。
网上曾有过一阵 “重新养自己” 风潮席卷年轻人,“奖励式教育”这一手段也被运用到 “养育自己” 的过程中。社交媒体上的许多 “奖励经历” 以戏谑方式呈现,如 “运动完奖励自己一杯奶茶”“上学太累了奖励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特种兵旅游”。这些看似矛盾的奖励方式,实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对于一开始 “不得已而为之” 的事务,通过不断给予自己所钟意的奖赏来反推自己前进,逐步形成对该事务的 “肌肉记忆”,产生认同与归属,最后化为 “本分”,形成良好的行动闭环。
尽管这种外显的快乐具有一定的瞬时性,但能为我们大学生提供暂时栖居的心灵场域,调试心情,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在校园中,一次小胜利可能是提前完成作业或者得到老师的赞扬,下课后去常去的奶茶店点一杯芋泥啵啵奶茶,便是对自己高效学习的奖励;
味蕾的盛宴也是奖励自己的好时机,周末在小巷中发现一家隐藏的美食店,享受美食后给自己买个小物件,作为美食探索的奖励;
而在游戏的荣耀时刻,与朋友凭借精湛技术和默契配合取胜后,下单心仪已久的电子产品,为自己的胜利喝彩。
无论是学校的小成就、味蕾的满足还是游戏的荣耀,都能成为奖励自己的契机,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期待。不仅如此,奖励的实施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动力满满,效率爆棚:大学课程多,作业杂,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但有了“奖励型人格”,每次完成一项任务就像解锁了一个新成就,动力满满,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心理健康小卫士:压力大的时候,奖励机制就像是咱们的贴心小棉袄,给咱们的心灵来个温柔的拥抱,让咱们在忙碌中找到一丝丝甜蜜和安慰。
·自律小能手:长期下来,咱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掌控时间了,计划表上的每一项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简直自律小能手附体!
总之,“奖励型人格” 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和自我认同,而非一味满足自己需求的 “放纵”。适当奖励自己有助于脱离烦闷生活的桎梏,但真正长久的成功和幸福必定源自内心的成长和满足。就像那些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样,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他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如果过于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把得到奖励看成是行为的目的,而忽略了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培养健康的自我奖励机制,平衡内在动机与外部驱动,才是 “奖励型人格” 个体实现持续成长和幸福的关键。
(害,写完这篇推文我也要奖励自己一杯奶茶去喽!)
文案&排版:陈妍
编辑:于逸冰
责任编辑:朱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