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举行。作为此次唯一受邀的西洋乐器独奏家,青年钢琴家安天旭与中国交响乐团一起,演奏了精彩的钢琴协奏曲《新的天地》。
而对于安天旭来说,上一次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是在5年前,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的,那个遥远的晚上。
那时的他只有20岁,却成为那一届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当他将双手放在琴键上,屏息凝神,即将开始第一首曲子的演奏时,却意外地听见第二首曲子的伴奏轰然响起。
由于主办方的失误,赛前,工作人员将两首钢琴曲目的顺序弄混了。他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迅速应对这一场猝不及防的乌龙。疑惑之际,安天旭的演出视频迅速冲上热搜,获得了4亿的阅读数。人们津津乐道于他搞笑的“懵圈”表情,和双倍于年龄的发际线。
而本来有望获得更好成绩的安天旭,最终只获得了钢琴组第四名。但是,因为他在突发事件面前临危不乱的发挥,组委会还特意为他颁发了本届比赛唯一特别奖——勇气与克制奖(Special Prize for Courage and Restraint)。
5年过去,如今的安天旭依然保持着那时的发际线,在疑惑时也会露出相同的表情。2024年10月26日,他即将来到清华,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在这里,他会和清华,碰撞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先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这位自带“表情包”的青年钢琴家。
安天旭
青年钢琴家安天旭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而闻名。2019年,他在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钢琴组第四名及唯一“特别奖”,成为22年来在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中国钢琴家。他与多个国际知名乐团合作,包括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安天旭在2022年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并于2024年完成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他的音乐会和专辑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柴赛?“我忘记了”
提及5年前的那场乌龙,安天旭并没有感慨万千。他说,“我现在已经很少会主动回想它了。”
“很多东西都在变化,包括我的演奏技巧、演奏理念。或许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对某件事情淡忘则意味着真正的成长’。”他坦言自己感谢这次比赛让20岁的他为更多人熟知,却不再纠结于事件的是非。
而问及“发现曲子出错的那几秒,你有什么内心活动”,安天旭更是直言:“内心来不及活动”。
“比赛期间会不断地遇到各种事情,逼迫你形成‘很快决策’的习惯反应。而在协奏曲演奏中,我们的原则是“指挥是大脑”。在这种习惯下,我先看了一眼指挥(于是产出了著名表情包),发现他并无反应,就花了一两秒的时间做决定,然后迅速跟上错误的曲目。”
摄影:逄小威
安天旭将自己那时的状态命名为“空明的状态”。“进入到那种状态是很舒服的,”他说,“勇敢且坚定,没有思虑过重带来的负担。”他希望在生活中更多地进入这种状态,不断提高专注度。
这样独特的“决策观”,和安天旭本人的“音乐表演观”密切相连。他并不认为自己属于灵感迸发之下可以一鸣惊人的“即兴派”,相反,他坚信,极其充分的准备之后才有可能有灵感发生。正因如此,他日常的练琴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自虐”:练习一个小节时,只要发现一个音不满意就必须重练,直到完全弹好再进入下一小节。
“坚定、勇敢是自省的延伸。”安天旭说,他喜欢一切在掌控之中:不是不犯错,而是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且有能力应对。而这样的掌控,是只有在“空明的状态”下练琴才可能达到的。
钢琴上习惯性的运筹帷幄,却和安天旭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恰好相反。他常常特别看重别人的想法,从而“忘记自己的情感抒发”。钢琴上绝对地控制在此时则成为一种解脱,他依然能够决定自己怎么做.
热爱?“我不喜欢弹钢琴”
从小到大,安天旭被无数次提问“你喜欢钢琴吗”,他的回答是不喜欢。
他说,他小时候理解的喜欢就像吃零食或者看电影,是欢乐和幸福——而学琴留下的更多是急躁、焦虑、痛苦的记忆。直到近两年,他突然意识到,“我不反感弹琴,这就已经说明了我喜欢钢琴。”他见过很多被家长体罚逼迫学琴的孩子,却发现自己从五岁学琴开始,在这条路上似乎并不抗拒。
小时候的安天旭弹钢琴
除此之外,他突然发现,通过钢琴,他理解了怎样去生活。从小到大,他一直将“成为一个好人”作为人生目标,而恰好,弹钢琴符合了他(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冷且沉”的个性,通过钢琴,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着自己对于社会的观察、理解和共情。
“成为一个好人”,于他而言,是建立起对周遭一切的理解和共情,就像孟子形容梁惠王的“不忍人之心”。这是他在个人表达与社会作为之间的良好自洽:一方面,在弹琴的过程中,他培育出自己的“坚定与勇敢”,用音乐传递所思所想;当这种表达成为共鸣后的感动,他希望帮助人们建立起真正的认同感、信任感、安全感。这样,就将弹琴作为职业与爱好相区分:当钢琴成为责任,他在个人情感之外,担起了贡献社会的使命。
如何弹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安天旭承认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总会为周围人的高兴或悲伤所触动,在心底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印记。主观的、感性的记忆随着年龄不断沉淀,他突然发现,音符传达的并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自己成长中的所见所思。时间的长河里,记忆、印象流淌进身心,在音符的三角洲上倾泻而出,灌涌成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他演奏的不再是钢琴,而是25年的见闻与思想。
惊艳?不止惊艳!
这次来到清华的独奏音乐会,策划者之一是艺教中心的王梦词老师。她说,“安天旭是十分有潜力的青年钢琴家,正如当时柴赛的评价,有种‘超越年纪的成熟’。他非常优秀且善于思考,在这点上我觉得他具备一些清华气质。我想各个领域优秀的人之间也一定会相互欣赏 我希望他可以被更多年轻的观众认识和喜欢。”
安天旭自己说,在过去,他往往希望自己的演出能够展现音乐感性的美感,惊艳观众。而现在,他更多地希望在“惊艳”之外,表达出理性意义上的“合理且自然”。“作曲家在写一个曲子时候,他为什么要写这个音,一定是前面其他的音的累积的一种逻辑的结果。一个演奏者如果能发现音与音之间逻辑上的联系,他理解得越细,越清楚,就会对这个作品本身的结构感越清楚;再通过好的演奏,将这种逻辑表达出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就在于其中的逻辑,合理且自然。”
对于来到清华的这次演出,安天旭精心设计了新的曲目。
自从柴赛一夜成名之后,他往往被邀请去演奏俄国作品,而事实上,他对德奥(德国、奥地利)作品同样感到亲近。这次,安天旭特意选择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几个代表人物: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且都选择了奏鸣曲,力图揭示同一时代、同一语境、同一体裁下,不同作曲家的人格与个性。由此传递的,是他对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深切的理解与共情。
10月26日的这次演出,是安天旭第一次来到清华。
对此,他说自己其实有一些忐忑。“为什么说清华百年来能够培养这么多杰出的人物?一定有一种氛围和精神,非常广泛地存在于校园文化里,每一个在清华人的精神面貌里。我非常希望能够和清华的同龄人交流,从音乐出发建立一些更广阔的连接,相互启发,能学到很多东西。”用王梦词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找到‘知音’(音乐上的朋友)”。
让我们一同期待这次独特的演出,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听见钢琴与心灵的呼吸。
感谢安天旭先生提供视频和文中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