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沟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就需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做到七个基本要素:设定对话目标,建立伙伴关系,融洽关系,倾听,不说教,假定对方是好意,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结束对话。
在熟练运用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干预他人认知的技巧,在对话的过程中改变他人的思维。
干预是指,改变或影响他人形成信念的方式。干预的目标是使他人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不再充满信心。
也就是说,仅仅通过与对方交谈,我们就可以影响他人的认知,并让他对自己的信念感到怀疑。
干预并不是单方面的传达信息或说教,在干预谈话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抱着一个学习、求知解惑的态度,我们的重心应该放在去倾听和理解对方,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信念,然后用我们的理解来帮助他正确评估他自认为了解的东西。
可以说,干预对话就是我们要在他的心里种下一颗自我怀疑的种子,对他自己所坚信的想法、信念产生怀疑。
干预技巧一:示范。
用示范创造良好关系。
你希望你的谈话对象在过程中展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那么你首先就需要释放出那样的态度。
比如,你希望他是有耐心的、认真倾听你,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那么你就要先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当我们跟他的意见火立场是相反的时候,我们很难去做到心平气和,耐心倾听。
因为过程中很容易就想要去纠正他,甚至被他激怒。
那具体怎么用示范的方式让对方暴露出他的无知呢?
我们先了解图书馆未读效应,它是指当人们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但从没读过,却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书中的知识。
据此类比,就像他所认为所坚信的道理和信念,有时候只是人云亦云,并不是他真正掌握或深度学习得到的。
而好为人师是人性,当我们首先示范,承认自己的无知时,既展示了我们的诚实、谦逊和真诚的态度,避免自己陷入图书馆未读效应,
也是把大部分谈话的机会给了他,等到他侃侃而谈时可能就会对他自己产生疑问,认识到自己懂得比想象中要少。
其次,在对话过程中先于对方示范这些特质:倾听、诚实、真诚、好奇、包容、公正、和善,倾听对方的解释和他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
当你先示范这些特质的时候,那么对方自然也会用这些特质来对待你。
注意,示范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用对方听得懂的话,不要用专业术语,态度要文明和善。
你先示范文明和善,他才会回报相同的态度。
举个例子,
你们这次对话的主题是围绕着男人为什么会出轨的话题。
他说“因为身边的男性朋友几乎都有婚外情,如果自己没有就显得很失败”
那么你可以先示范图书馆未读效应“我不太懂男性对婚外情的心理,你可以跟我多分享一些你们男性的想法吗?所以你的朋友们是把婚外情看做是成功的一种标志吗?”
你问的细节越多,你的态度越温和,那么他在解释的过程中就越可能对他的信念产生怀疑或动摇。
示范无知,有两个好处,
一是可以把话语权交给对方,让他来负责大部分的谈话,自己只是负责倾听,这可以防止他们意识到你是在试图改变他的想法。
二是他们在解释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产生疑问。
因为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比实际要懂得更多,而让他在示范解读观点的时候很可能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错误。
一旦对方意识到他自己的不足,或者是对他自己的观点、信念产生怀疑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停止继续讨论这个话题,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琢磨自己的疑惑,不要继续追着问对方问题。
干预技巧二:和对方就词语的定义达成共识。
有时候我们的很多争论看上去好像是关于这个事情本身,但往往只是因为双方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有分歧。
比如,男人说我已经选择回归了,可是妻子觉得你的回归只是人回了,心没回。
那这件事的分歧其实就是对回归这个词语的定义上。
丈夫觉得回归就是不离婚,妻子觉得回归是回归家庭并彻底和第三者断干净。
所以,为了避免因为词语引起争论,我们需要事先对词语达成共识的定义。
如果无法达成共识,而这个词语在这次谈话中又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影响后面的谈话,这个时候你们可以选择换个话题或者干脆结束这次的对话。
为了避免词义上的分歧导致的对话不顺畅,我们可以事先给词语下定义,比如“你说的回归是指什么?你对回归的定义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让对方对于有分歧的词语给出了定义,那么在接受它的定义后就继续你们的对话。
如果他给的定义让你觉得难以接受,那么就跳到下个问题或者结束对话。
干预技巧三:提问要聚焦于具体的问题而非笼统的话题。
首先,每一次的对话只谈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去展开精准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尽量用开放式,比如用“怎样”或“什么”来开头,而不要用封闭式“能不能”“是不是”这种开头,让他人的回答只能在是Yes or no。
开放式问题的意思是允许对方用自己的话详细说明他的想法,而不是在你设定的框架里选择。
就像医生问你,“现在是什么感受?痛吗?麻吗?饿吗?”这就是开放式提问。
如果医生问“你觉得痛吗?”这就是封闭式回答,因为你只能回答痛或不痛。
比如,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围绕着“回归”的,那么你可以问他“你理解的回归家庭是怎样的”,而不要这样问“你能不能马上回归?”
另外,在开放式提问时尽量保持真诚,当意识到你们跑题的时候马上把话题拉到主题上。
还要注意,不要把陈述伪装成问题,避免提出带有某种目的的诱导性问题。
比如“你怎么看待你的XX朋友失心疯,为了第三者连孩子都不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精准的问题,但其实它具有诱导性。
因为它假定对方也赞同XX朋友失心疯和为小三不要孩子这两个前提,这是一种不真诚的沟通方式,因为你在假装自己没有在争论,但实际上你确实是在争论。
如果他的观点与你假定的不一样,他并不觉得XX朋友失心疯,反而觉得他是很明智和理智的,那么你问这样的问题就可能会导致你们因此而争论起来,产生相反的效果。
记住,只有开放式的精准提问才会让对话有机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干预技巧四:找到双方的共识。
想让你的谈话伙伴跨过道德观念的分歧,对你产生信任,你必须能够表明你关心他,尤其是关心他所关心的价值观。
即使对方不认为你拥有和他相同的道德观念,但他在信任你之前必须得看到你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可能都不会听你所讲的内容。
这是让谈话跨过道德分歧的关键。
比如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上总有一些搞男女对立的言论,
假如你的谈话对象是属于讨厌女权这一派的,那么他很可能会很不公平的把他对于女权的看法投射在你身上。
这个时候你要把劣势转为优势,让对话跨越道德的分歧,就需要找到你们之间的共识,
你需要承认女权群体存在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问题,但同时你不为这些问题开脱,你也不是狂热的女权分子。
这种认识有助于缩小你和谈话对象在观念上的鸿沟,让对方把你和你所属的标签派别区分开来,有助于确定你和对方之间的共同点,让对话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干预技巧五:管理我们社交账号的内容
如果我们和谈话对象的对话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是通过社交媒体去完成的,比如通过微信、微博沟通的。
我们需要注意管理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某些内容或信息的时候,肯定不是希望别人来纠正我们,来批评我们,对吧?
而是想让别人认可我们的观点,或者感受我们的愤怒。
所以,如果你们是通过社交媒体,比如微信来完成一场沟通的时候,有几个点需要记住,
1. 一定不要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去回复他的信息,或者是发布朋友圈等社交动态。
哪怕你发完后很快秒删,可能在秒删之前人家已经看到了,那些与他的观点对立的内容会阻碍你们之间的对话。
2. 不要在社交平台上去公开的辩论,因为公开的社交平台特别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会有很多人联合起来攻击他们认为有过错的人。
3. 你不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回复每一个引起你注意的人。如果你真的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必须要吐槽要发泄,可以匿名注册一个小号,然后用小号宣泄怒气。
干预技巧六:多谈贡献,少谈指责。
指责是主观上单方面对另一个人的否认,它只会引起对方的防御,让他采取戒备的姿态,那么你们融洽的对话关系也会因此瓦解。
而且,一个被指责的人,他通常不会坦率地讨论问题,而是试图改变谈话的方向。
比如回避或者否认指责,或者甩锅,或者降低问题的重要性。
多谈贡献,少谈指责,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有助于消除我们冲动的情绪。
可以借助一些方法从指责转向贡献:
使用“导致”这个词
比如,“你觉得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孩子现在的不良行为?”
尽量避免使用“是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这类句子,因为这更像是一种指责。
既然我们坐在这里沟通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最后肯定就不能让它变成一场辩论,对吧?
当然,如果对方指责你的时候,你不要说,
“我有什么错?换成其他人都会和我一样这么做”,这句话其实也是一句指责,它会引起对方的防御态度。
你可以说“是的,你说的没错,我有时候确实会这么做”,承认真实的情况,但不要转移指责的矛头,然后到此为止,不要再去做过多的解释。
如果你不得不问责对方,那么你可以直接向对方指出问题,并邀请他对指责进行辩护,
比如“我们的婚姻走到这一步,我实在是忍不住想把责任归咎于你,你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吗?”
如果你能客观的看待问题,你也将消除想要指责对方的冲动。
干预技巧七:专注于认识论。
认识论是指关于知识的理论,特别是知识的获取方式、正确性和范围。认识论就是在研究信念和观点的区别。
我们经常会在谈话中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专注于声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信念或结论,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比如,有些男人会声称“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
当你听到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时候,你不要去和他辩驳,也不需要去同意他这个观点,你不如问问自己“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方式就是他的认识论。
我们可以通过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了解他获取知识的过程。
比如问他“你是怎么知道全天下的男人都会出轨的?”
通常,对方给出的理由不外乎是凭他的个人经验和感觉,或者是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或者是基于他自己的定义方式,宗教信仰,一些证据,或者是可以被推理出来的理由。
那么,想要理解你的谈话伙伴的认识论,首先你就要找出他认识论的基础属于什么范畴,然后你可以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细节,
比如,他说出轨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那么他这个理论的来源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朋友圈都有出轨的现象,或者是某个有影响力的人说过这样的话,那么他的理论就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所处的环境。
每一个信念的背后可能同时存在很多的因素,你可以通过更多的问题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记住,专注于认识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结论,让我们可以免于受到对方防御体系的攻击,也可以使他们解释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为我们的引导性提问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对于质疑他们的信念来说,质疑他们产生信念的推理过程会让对方的戒备小很多。
干预技巧八:学习模式
无论谈话主题是什么,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
如果你不能与对方共同寻求真理,不能干预对方的想法,那么你就可以转换到学习模式,在对话的过程中抱着学习的心态。
学习模式可以让双方在沟通中软着陆,不会因为分歧把关系弄得很僵,至少可以让我们在积极氛围中结束这次谈话。
另外,用学习的态度和与你持不同观念的人沟通,可以让对方有被倾听的感受,不管这个人有多么的固执己见,他也是希望被人倾听的。
一旦对方感到被倾听和理解,那么你们就更有可能达成富有成效的双向对话,至少你也可以了解对方得出结论的原因。
转变为学习模式的几个谈话技巧:
1.学习了解你的谈话伙伴的认识论,比如可以通过向对方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让对方展示他们得出结论的过程。
2.明确表示出学习意愿,用真诚而非居高临下的态度向对方询问“你可以告诉我多一些你过去的相关经历吗?这样我就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3.如果你们的目标是良好的沟通氛围,那么不妨果断采用学习模式。
干预技巧九:避免在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不尊重,不文明的沟通行为
比如 表现出粗暴、愤怒,故意提高自己的声量来压过对方讲话的声音,不尊重、责备、嘲笑对方,或者在理解他的立场之前就攻击他,表现出不愿听对方的观点,恶意揣测对方的话,认为对方无知、无能,消极打断,逼迫对方等所有不尊重、不平等的对话行为。
在这9个干预技巧中最重要的就是去学习找到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找到他的认识论的方法,其他的8个技巧可以看成是促进获得该理解的方式。
如果其他技巧都失败了,就转为学习模式。
要明确的表示你想要了解对方是如何知道某个事物或得出某个结论的,再配合使用精准的问题,不出意外的话,你会了解到他的思考和推理的方式。
理解他的认识论方法后,会大大的帮助我们在后续对他使用高级和专家级的干预技巧。
长按扫描二维码
或搜索微信号:marry257
更多女神成长营介绍,点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