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妆供应链,谁是资本“宠儿”?|年度盘点

文摘   2025-01-03 17:35   湖北  




变化微妙

作者|吴涵钰
编辑 | 杨晓峰

过去一年,国内美妆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可以看到,资本对于曾经狂热追捧的中游品牌态度更加谨慎,它们将视线更多地放在了产业链上游的原料板块。单是12月初,就有两家原料相关企业陆续宣布获得融资——一个是专注于AI美妆原料开发的MetaNovas,另一个是由垂类美妆博主创立、专注于原料创新的观辰生物。供应链的其他板块,也有不少收购事件发生。
“上游的资本动向更多了。”很多行业人士,都有这样的感觉。
为了弄清2024年美妆供应链领域资本的流动情况,《美妆产品观》专门对该板块主要的投融资、上市及并购事件进行了盘点,以期能够洞察出美妆供应链的哪些赛道在资本市场有更多机会。



1.合成生物相关投融资收缩
 BEAUTY PRODUCT INSIGHT


据《美妆产品观》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美妆原料相关企业共达成31起投融资交易。另外有多家原料企业顺利进军资本市场,比如中草香料成功上市,赤诚生物、创健医疗两家原料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从中能够发现,如今的资本倾向于为科学价值投资,这与产业的发展走向相契合。其中,合成生物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前沿技术,因其为原料制造带来的无限可能,继续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今年,合成生物相关企业依然稳坐原料投融资事件中的“吸金王”位置。据统计,与合成生物相关的投融资事件约有16起,其中不乏亿元级别的投资,共计6起。比如获投金额最大的微元合成,拿下了由京国投基金领投,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深创投、河北产投参投的超3亿元A轮投资。
总的来看,资本投资合成生物的动向,较2023年有着“变与不变”的双面性。
不变的是,投资主体依然多元化,不仅包括纯粹的资本方,还有国资和品牌方。国资方面,京国投基金投资微元合成、国投创合投资君合盟等案例频现;品牌方层面,贝泰妮首次投资了原料企业迪克曼生物。
这些投资方的背景透露出两个讯号:从政策角度看,合成生物已成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今年就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颁发新政策,支持合成生物学发展;从商业化角度看,合成生物技术带来的原料革新将推动美妆产品的升级换代。

图源:摄图网
变化的是,属于合成生物公司的初创红利不在了。与2023年相比,今年成立两年内的合成生物企业投融资案例大幅减少,从18起降至4起,包括途深智和、微远生物、美琉生物和巨微生物等。
这表明,单单依靠合成生物概念就能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想要拿到投资,还需要真正能够吸引资本的技术成果。比如,巨微生物虽然今年才成立,却已成功落地多家品牌客户,订单数额达到数千万元。
这一现象也印证了:资本虽然仍很重视合成生物,但出手更谨慎了。实际上,比较去年近30起合成生物相关投融资数量,今年的16起确实有着较大降幅。



2.市场需求保证了重组胶原蛋白热度
 BEAUTY PRODUCT INSIGHT


从美妆原料产品类型来看,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也是投融资热点。
今年,下游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的需求显著增强,这一趋势也体现在多个头部品牌的战略规划中。例如,珀莱雅在1月推出的源力系列新品,就独家采用了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成分;而上美股份则在12月初与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供应商聚源生物携手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并计划于明年2月推出全新品牌“胶源丽”。
此外,不少药企也跨界加入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竞争。例如,哈三联推出了自有品牌“哈三联”,并同步上市了以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成分的妆字号面膜等产品;江苏吴中药企则推出了重组胶原蛋白品牌“芮芙盈”。

图源:摄图网
下游需求的激增,推动了重组胶原蛋白上游企业在资本市场受到关注。
继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之后,主营重组胶原蛋白的创健医疗,也于今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挂牌新三板,挂牌股份总量约为4157万股。与此同时,今年与重组胶原蛋白相关的投融资事件达到6起,涉及湘雅生物、福莱明生物、君合盟及美琉生物4家企业。其中,湘雅生物和君合盟在一年内都获得了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均超过亿元,表现吸睛。
这些受到资本关注的企业,为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带来了哪些改变?
据悉,湘雅生物和福莱明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已获得INCI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名称;君合盟已成功突破重组人胶原蛋白的规模化发酵与纯化技术,实现20吨发酵体系下的稳定表达;美琉生物于今年2月宣布,可实现重组胶原蛋白仅万元每公斤的售价。
综合来看,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方入局节奏加快、药企跨界和原料商持续进阶”的三方合力。2025年的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竞争免不了更加激烈。



3.资本关注的原料板块更加多元
 BEAUTY PRODUCT INSIGHT


2024年,除了重组胶原蛋白外,再生医学类原料、肽类原料及生物基表活等原料赛道同样备受资本瞩目。
近年来,“再生医学”因其高技术壁垒和应用价值,吸引了部分本土头部美妆企业布局。以华熙生物为例,自2018年起便涉足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并于2020年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去年,华熙生物成功筹建并申请了海南省再生医学技术与材料转化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推动在该领域的发展。
嗅觉敏锐的资本亦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今年,有3家专注于再生医学类原料的企业拿到投资。1月,佰傲再生完成了由长安汇通领投,陕投成长、西安财金、煜华资本跟投的数亿元C轮融资;7月,瑞吉明生物拿到由汇熙产投生科创业投资(湖州)合伙企业领投、上海水羊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跟投的A轮投资;10月,璞聚生物获得幂方健康基金的A轮数千万投资。
肽类原料的热度也未曾消退。
以新原料备案为例,今年有七款肽类新原料获批:分别是济肽生物的乙酰基二肽-1、瑞德林的三肽-29、肽源生物的sr-嗜热栖热菌多肽-1、柏垠生物的sr-贻贝寡肽-1、诺斯贝尔的五肽-48、德诺海思医疗的sr-贻贝多肽-3、上海中翊的环六肽-9。
其中,作为备案人的济肽生物,于今年7月完成了A轮融资。同样在今年拿到投资的肽类原料企业还有修实生物,10月份拿到了创景资本领投的近亿元Pre—A轮融资。

图源:摄图网
而在表活赛道,今年较为热门的无疑是生物基表面活性剂
布局生物基表活的国际巨头们已有很多,比如2015年赢创率先实现生物基表活的工业化生产;2019年,联合利华与赢创合作,推出首个添加生物基表活“鼠李糖脂”的家用清洁产品;陶氏也于2022年进军生物基表活领域。
本土企业亦在不断加快成长的步伐。今年,以“生物基表面活性剂”为主营业务的伯酷生物和衍微科技,分别拿下了数千万元和1.5亿元的融资。
除此之外,AI技术的引入也给了原料商被看见的机会,并已逐渐成为原料研发领域的新趋势。例如MetaNovas Biotech公司,就是利用AI技术进行原料与产品的研发,成功吸引了宝顶创投、高瓴创投和若羽臣的投资。
不难想象,2025年的原料市场,也可能在这些多元化的趋势上持续发展。



4.其余上游板块资本吸引力较弱
 BEAUTY PRODUCT INSIGHT


相较于原料企业,同样处在产业上游的代工厂和包材商,在资本眼里的吸引力就稍为逊色了。
2024年,代工厂领域,仅有一家芭薇股份于3月份成功上市,成为“北交所美妆代工第一股”。包材商的资本故事主线,更多的是基于其K型分化现状下的“大鱼吃小鱼”,以加速行业整合的并购为主
《美妆产品观》发现,头部企业们出手很阔绰,收购的份额都不小。
比如,国内头部上市包材商中荣股份斥资1.9亿元,收购了茉织华印务70%的股权,意图进一步扩大其产品规模,更高效地响应华东区域市场需求;全球药物与美妆包材巨头Aptar集团(Aptar Group),则战略入股国内头部包材商宁波金雨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40%。
如果持续这样的走向,那么2025年及以后,包材商的两极分化或将更为严重:一方面,“大鱼们”不断通过并购的方式,拓展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小鱼们”被拉开更大的差距,在市场风浪中更加弱小而无力。
当然,除了代工厂与包材商,也有上游企业顺应行业走向,把握细分机会,在今年获得了资本注入。比如,第三方检测与合规业务领域。
行业法规持续收紧,完整版安评实施在即,美妆企业对检测与合规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
以合规与功效评测公司一苇评测为例,今年1月就成功完成了A轮融资,由锡创投及其市场化投资平台国联新创共同投资,总金额近千万元。据悉,一苇评测是专注于化妆品行业功效检测、合规服务和感官评测的专业第三方实验室,服务覆盖研发—上市—品牌传播等环节。
总体而言,相较于前几年资本竞相涌入、积极布局美妆行业的热潮,当前的资本市场无疑要保守很多。
在资本紧缩的背景下,上游企业是否仍有机会获其青睐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是门槛更高了。宸睿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获得资本关注的企业,大致都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从选品角度出发,倾向于选择下游市场大,或是有壁垒的产品。
其二,从团队架构来说,偏向于有大厂背景,且具备研发、销售综合能力的团队。
其三,从客户层面而言,通常会选择已经拿到大客户订单的项目。
这也对企业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那些没有通过创新与研发构筑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能顺应趋势迎合市场的企业,将很难在现实又残酷的商业世界立足。






珀莱雅之外,谁在淘天崛起?|年度盘点




2024年,美妆市场的9个真相




生于极寒:今年,56个美妆新品牌破土

化妆品观察 品观
化妆品产业值得信赖的财经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