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繁荣。
无论是想变美显白,还是单纯想遮盖白发,染发已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居家染”兴起,染发类产品在抖音等电商平台上一片热闹景象,不少染发产品显示“已售100万+件”。
硬币的另一面,在野蛮生长和低价内卷下,染发行业正陷入“虚假繁荣”的泥沼里——套证、夸大宣传、以次充好、违禁添加……市场乱象触目惊心。
日前(12月27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关于29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2024年第63号)》,其中染发类产品以11批次位居榜首,为不合格重灾区。
把时间线拉长。2024年全年,国家药监局通报的不符合规定化妆品共计535批次,其中染发类产品占比21.3%,全品类中垫底。
这一串数字,揭开了染发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
超400亿染发市场乱象丛生
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银发经济”崛起,染发市场迎来了爆发期。
据GlobalInfoResearch报告,2020年——2025年,全球染发剂市场规模将以8.4%的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到2025年预计达到302.90亿美元,其中中国染发剂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染发市场高速发展,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1.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左右超60岁老人占比超20%,而银发族是染发市场主力军;2.年轻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对多彩发色需求旺盛;3.随着染发技术不断优化、操作门槛不断降低,DIY/居家染发成为潮流,染发日趋日常化。
然而,与行业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市场上染发类产品乱象横生,存在三大痼疾:
一是套证泛滥,货不对板。
某染发品牌负责人介绍,目前市面上有三种类型的染发产品:双剂啫喱、双剂乳霜以及单剂啫喱,其中最常见、主流的染发产品是双剂,但相较于单剂而言,双剂成本更高。这就导致不少品牌钻空子,产品注册资料、包装标签显示的是双剂,实际生产的产品却是单剂。
其举例,A品牌注册资料、标签内容均为双剂乳霜体系,实际产品却为透明双剂啫喱体系,“这就是典型的实际内料与备案内料不一致”。
与此同时,“一号多商标”“一号多名称”屡见不鲜。长期以来,由于特殊化妆品在注册时无需提交产品标签图片,导致有品牌利用信息差,通过修改产品包装标签的方式将一个批准文号“衍生”出多个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配方、原料和工艺实际上并无二致。
譬如,某染发品牌B的抖音官方旗舰店内,在售的多款热销染发产品,包装不同、产品名不同,却共用同一个批准文号,而该批准文号在国家药监局官网上对应的产品商标为C。很显然,这是B染护品牌套了C染发品牌的特证。
根据《化妆品观察》获取的第三方数据,无论是A还是B,都是抖音TOP级染发品牌。知名品牌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小品牌。
二是生产过程违法添加,不合格率全品类垫底。
染发产品,一直是抽检不合格重灾区。横向来看,2024年以来,国家药监局抽检了护肤品、彩妆、洗护用品等22类不同化妆品,不符合规定和添加禁用原料的化妆品共计535批次,其中,染发产品共计114批次,占比21.3%;纵向来看,在国家药监局的抽检公告中,染发剂不合格率连年位居前列,如2023年抽检出不合格产品共计601批次,其中染发类以177批次居首,占比29.5%。
具体而言,染发产品不合格主要涉及成分比对,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产品标签与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不一致;2.未检出标签及/或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标示的染发剂;3.检出产品标签及/或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简言之,就是产品实测染发成分与其包装标签或者注册批件中的内容不符。
成分比对问题背后,折射出染发剂超标/违规添加的劣质染发产品正泛滥市场。
在老爸评测的测评中,染发产品的“遮羞布”被撕开:市面上常见的19款染发剂,其中4款含有其他的刺激/易致敏成分,5款涉及套证;市面上7款比较火的“白转黑”染发产品,其中5款含有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占比超七成。
而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染发剂有75项,并不包含硝酸银。硝酸银属于限用原料,只允许添加于染睫毛、眉毛相关产品中。
无论是染发剂超标,还是违规添加重金属,除了不符合化妆品相关法规之外,还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身体危害:大多染发剂组分都有一定的致敏性,尤其当染发剂被超限量添加,引起过敏反应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大,轻则红肿,重则发生肿胀、起水泡、流黄水,甚至化脓感染。
三是虚假宣传,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
在线上购物平台、直播间里,染发产品的高致敏性往往被忽略,大多广告存在误导,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泛滥成灾。
譬如,为了证明致敏性低,不少染发产品都标榜“天然无刺激”“植物成分养护”,甚至宣称“孕妇可用”“儿童可用”。而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染发产品标签上必须标注“染发剂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不适合16岁以下消费者使用”等警示语。
让消费者心动不已的还有价格。以抖音一款热销染发膏为例,据主播介绍,该染发膏含人参根提取物、何首乌根提取物、灵芝提取物等多种植萃成分,洗发、护发、染发三合一,温和养发、持色久且操作简单,19.9买5包送5包,也就是说,不到2元便可获得理发店300多元打造的染发效果。
物美价廉让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结果就是为自己的冲动消费付出代价。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有关染发产品的投诉高达上千条,投诉内容大多与染发效果不及宣传预期有关,还有消费者使用网购的染发剂之后出现严重过敏症状。
某消费者就投诉,听信“直播间里虚假宣传”而拍下的某品牌染发剂,“使用后耳朵后面脸上(洗发水冲洗流到的地方)大面积过敏,经医院诊断为染发剂使用后严重过敏”。
利益驱使下的铤而走险
从近两年国家药监局抽检通报的不合规染发产品的频率和数量来看,染发类产品已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么染发市场为何还会乱象频生?
首先,注册门槛高、周期长。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国家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实行分类管理,染发产品属于风险相对较高的特殊化妆品,经国家药监局注册后方可生产、进口。也就是说,相较于普通化妆品,染发产品的审核更为严格,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据某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透露,虽然染发产品的注册成本不及防脱,但染发较为特殊,每一个色号都需注册一个特证编号,“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也就出现一个特证号对应多个色号染发膏的情况,进而导致产品里检出未标示成分的乱象”。
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套证行为,是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其次,为追求染发效果违规添加。
据悉,目前染发人群中老年、白发人群比较多,主要是染黑的需求。于是,一些无良商家利用中老年人对衰老的焦虑,夸大功效以提高销量。
事实上,染发剂要改变头发颜色,必须破坏头发化学键,而打破头发固有结构的物质基本有一定致敏性,因此国家规定这些物质的添加量都有限用值,但很多厂家为了染发速度更快、染发效果更好、持色更长久,铤而走险超量添加或违规添加。
今年9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就曝光“白转黑”发用产品虚假宣传乱象,所谓的“白转黑”染发产品,只不过是在掩盖偷偷添加非法染发剂硝酸银的事实而已。
与此同时,鉴于大品牌市场接受度更高,一些小作坊冒充大品牌生产大批假冒伪劣染发产品,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据知情人士透露,某做仿制黑发乳的品牌三个月赚了70万,客户都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简直就是暴利”。
第三,监管还有待完善。
当下,“纯净风”从护肤界刮到了染发领域,消费者在选择染发产品时,安全性、成分和刺激性是关键考虑因素,因而主打安全、含有植萃成分的染发产品备受追捧。
《化妆品观察》查询药监局官网发现,直接在产品名称中标明“植物调理型”的染发相关产品共计2452个。在抖音等电商平台上,主打“天然”“植物成分”的品牌更是琳琅满目,TOP10国货染发品牌几乎都主打纯天然植物原料。
“现在很多染发膏都强调植物调理型,涉嫌误导消费者。”一位深耕化妆品行业十余年的资深人士直言,染发剂都是有毒的,不应该命名为“植物调理型”,不符合命名规定和功效宣称评价要求,“植物跟染发剂压根就没什么关联,不知道中检院为什么要开这个口”。
“这是赤裸裸地打‘擦边球’。”某染发品牌代理商坦言,如果核心成分是植物成分,染发效果是很差的,目前市面上的染发产品基本是靠化学染发剂进行染色,即便添加了个别植物成分也只是充当门面的作用。
染发品类将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近年来,随着监管风暴席卷至染发品类,当初野蛮生长埋下的“雷”,接连被“引爆”。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9家企业吃下18张禁业罚单,其中涉及染发产品的就有5家,占比过半,且从严处罚——公司被禁业10年,公司法定代表人均被终身禁业。
如,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染发膏,实际配方含有的染发剂与注册资料载明的染发剂不一样,涉嫌套证,企业被吊证、停止经营6个月且禁业10年,法定代表人被罚款且被终身禁业。
可见,染发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性问题,已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今年8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将油包水类化妆品的pH值测定方法等21项制修订项目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新增了15种染发剂检验方法,即《化妆品中2-氨基-4-羟乙氨基茴香醚硫酸盐等15种原料的检验方法》。
“增加了新的染发剂检测方法,用到这些染发剂的产品,要加测了。”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提醒道,这进一步增加了染发的办证检测费用,同时已经拿到特证批件的产品,也应尽快变更、加测,避免市场抽查检出未标识或标识未检测违法行为。
9月,“白转黑”骗局被曝光后,国家药监局迅速组织各地药监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监督抽检,查处了相关违法违规产品。
这一年,国家药监局又通报了114批次不合格染发类产品,而这些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均被依法立案调查。而对于存在“一号多用”违法行为的化妆品企业,面临的不仅是行政处罚,更有可能是吊销生产许可证甚至被禁业。
在监管不断收紧的同时,不少行业人士亦呼吁相关电商平台,应当承担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对平台上销售的染发产品进行清理整顿,严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一旦发现应当立刻下架,并列入信用‘黑’名单”。
总之,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下,染发行业正面临史上最严监管。对染发类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而言,如何在确保物美价廉的同时还能合法合规,是必修的课题。
值得庆幸的是,在国际染发品牌环伺、白牌低价内卷的背景下,仍跑出了韩愢、OKCS等国货染发品牌,它们紧贴市场需求,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各自探索出发展路径,或许这才是国货品牌应奋力追寻的正途。
“重塑染发品类格局,回归良币驱逐劣币,还需各方努力。”上述染发品牌负责人表示,染发市场前景广阔,当监管、平台、品牌三方努力,消费者亦擦亮眼睛,还染发市场以“清朗”时,国产染发品牌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