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广东梅大高速发生的事故震惊所有人,是天灾还是人祸?生命的脆弱真没什么是天长地久,唯有珍惜当下,多陪伴家人。可能因为是假期,在小区公园遛狗时遇到特别多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看到树叶想捡起来玩,对能动的小虫子充满好奇,看到可爱的小狗更是心生欢喜。孩子们非常想与妈妈分享这种快乐,经常指着喊妈妈,但很多妈妈都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偶尔的回应也只是机械式的指责“很脏,你别碰”,或是敷衍地回应“哦哦哦,嗯嗯嗯”。而没有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这片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虽然妈妈一直在孩子身边,但相信孩子是感受不到妈妈真正的陪伴。如果孩子很喜欢我们家的小狗,而妈妈又表现得比较友善礼貌,我通常都会问孩子,你想不想来摸一下小狗?
因为小孩子是要通过双手的触觉去探索才能刺激他的脑部发育。“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过这样一个数据:
在陪伴孩子时,有49%的家长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
其中,
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
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视频”等。
这种陪伴缺少爱的流动,只是一种“形式陪伴”。
就是指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找不到存在感,只能感受到敷衍和冷漠时,他们会觉得孤独、无助,甚至感觉自己不被爱。然而我们父母好像总是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甚至还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份重要的工作,或是一个极需维系的领导,还有是一个能促成大业务的客户,再忙也能抽出时间。就像当年的我,因为工作太忙经常要加班、出差,与圆圆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不多,而圆爸又在其他城市工作,平时更少有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在正面教育的文章里也看到与我的“共同日记本”不谋而合的“家庭日记本”我有一个同事,也是天天早出晚归,基本是孩子还没醒他就出门了,孩子都睡了他才到家。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家庭日记本”,让孩子把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想了解的事情,都写下来,等他回家了一一解答。他也会在日记中写上自己想与孩子分享的事,等待孩子的“读后感”。就这样,虽然他和孩子没有物理意义上的陪伴,但他们的心灵仍是紧密相连的。孩子学习上的收获与遗憾、感情上的困惑与迷茫、成长中的惊喜与恐慌,他都参与其中。“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才能收获孩子的真心。”孩子是很敏感的,你的陪伴是否用心,他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即使不能时时在身边,但只要父母肯下功夫,依然可以做到陪伴孩子。教育是有时效性的,珍惜父母还能发挥教育作用的时间段。不要等到父母的“有效期”过了,再来后悔自己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养育孩子如同种一棵树,当种子被埋进土里,它只靠自己是无法生长的,阳光、雨露、空气的“陪伴”缺一不可,父母之于孩子,就如同这三者。
《牛津妈妈面对面》是我整理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日常的教育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