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的干爽及七个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行为

文摘   2024-03-12 14:00   陕西  


从湿漉漉的南方到天高气爽的北方,连心情也欢快了。


接下来这10天都会在陕西与各市的家长交流。


走在西安的街头,迎面而来体态不一“杨贵妃”非常有喜感,很佩服她们的勇气,但入乡随俗就不显突兀,让人随时能想起这就是长安。


夜幕降临,钟楼、古城墙披上灯光,璀璨夺目,相当震撼,宛如不夜城,营造大唐盛世繁华之感。
看到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家庭教育中最常见以下七种不科学的行为,与大家分享,
特别是第四点,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对孩子反馈正面、负面的比例是多少?是表扬多还是批评更多?
还有第七点,与孩子一言不合伤关系确实是很多父母的行为。
以下内容摘自网易新闻:
一、非母乳喂养。
母乳的营养丰富程度是牛奶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母乳喂养时,孩子可以通过口腔、皮肤以及与母亲的密切接触,继承妈妈的菌群。
肠道菌群越丰富的孩子,长大后免疫系统越强大,更不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同时孩子的心理也更加健康。
二、过于依赖婴儿车。
孩子年幼时,不少家长喜欢推着婴儿车,带孩子到室外散步。
不过,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他们的身体没有接受任何来自外界的风吹、日晒、雨淋,没有跟土壤、草地有过接触。这些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形成对身体部位的刺激,并在孩子大脑中形成致密的神经突触的连接。
据悉,儿童的大脑神经突触连接在6岁前就能达到成人的90%,但它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
今天我们的孩子视觉、听觉刺激都很丰富,最缺的就是触觉刺激,等孩子到14岁时学数学、物理遇到问题,家长才知道根源是孩子年幼时没有让灵活的手指通过接触沙子、水、草、树木等接受丰富的刺激,在大脑顶叶建立丰富的神经连接,那时候就显得有些晚了。
三、早教班。
所谓“学龄前”,就是不应该学任何东西的年龄段,学龄前孩子最应该做的是游戏,儿童期所有的游戏都是未来社会智能的基础。
比如,双人游戏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参与多人游戏时,孩子学会遵守基本规则。
当孩子到青春期突然开始“社恐”、开始不跟父母交流,也许就是童年时游戏玩得太少了。
格赛尔爬梯实验早就证明,对儿童的提前训练没有价值,只有在关键期的训练才有意义,而参加早教班占据了孩子跟大自然接触的所有时间。
四,孩子接收的负反馈太多。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任何组织中长久待下去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他在这个团体中获得的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之比要大于3∶1。
要建构亲密关系,这一比例应该大于5∶1。
而根据一些学者的样本研究,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受到一次表扬的同时要遭受6次批评,
也就是1∶6。
如此一来,孩子的心情怎么会好?怎么会愿意待在这个环境中?
五,盯着孩子写作业。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作业,
现在已经不仅是不让孩子玩耍、社交,不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甚至已经不让孩子见太阳了!
我所在的团队在上海的调查发现,50%未成年人每天见自然光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此外,我们的小学生就有95%睡眠不足,初三、高三学生100%睡眠不足。
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是学习的总效果除以学习总时间后的结果。在没有改善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单纯延长学习时间,其实就是在降低学习效率。
可以说,现在老师和家长正在联手降低中国年轻一代的学习效率,在无限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
六,不顾实际择名校。
名校之所以有名,一定是因为有它特别优势的东西,但未必适合所有人。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而不是哪个学校有名就选哪个。
有时,孩子在名校里成绩垫底,不适应这个环境,周围人看他不顺眼,他也会感觉这个世界容不下他,感觉自己是“废物”,但如果换到另一个合适的学校,或许孩子的心情和状态就完全不同了。
家长一定要记住:为孩子选学校,不是为父母的面子选学校。
七,一言不合伤关系。
很多家长可以为了一道数学题、为了一次考试成绩就和孩子反目成仇。
在很多家庭,孩子没进入青春期,还没开始反叛,爸爸妈妈开始反叛了,跟孩子绝交了。
父母把亲子关系搞烂了,以后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孩子的发展?


《牛津妈妈面对面》是我整理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日常的教育操作。
还有很多我写信的手稿,供大家给孩子写信时的参考。

              

方圆蜜语
《牛津妈妈面对面》作者,一直生活在三线城市的职场妈妈,从没想过孩子能上名校最后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没有大道理,用最真实、可操作的教育方法与大家分享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鼓励孩子、如何养成好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