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九个反思

文摘   2024-01-09 10:00   广东  


《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位青少年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48.4%的孩子都患有“配角综合症”


大部分受访者坦言,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当个乖孩子”,而他们也如父母所愿,变得越来越顺从。


但他们长大后也逐渐失去了棱角和个性,缺乏自信,丧失了质疑与想象的能力。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跟踪观察了

100名敢于质疑权威的儿童

100名乖巧听话的儿童。


最终发现:

前者长大后84%的人意志坚强,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而后者中的大多数都变得唯唯诺诺,害怕承担责任。


反思一:


一个个性被磨平的孩子,注定越活越平庸。


因为棱角,往往才是一个人的光芒所在。

在热播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是个公认的学霸,每年都考年级第一,但却因性格沉闷和同学们相处不好。


班主任找来他的母亲沟通此事,可他母亲却说:“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她与儿子交流的话题也只局限于作业和分数。


正因母亲对儿子性格养成的忽略,朝阳才一步步走上了黑化的道路,最终成了一个冷漠、阴暗、撒谎成性的小恶魔。


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不止一次强调: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反思二: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人人成才,而是人人成人

今年高考放榜后,有一则评论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的超级学霸,再也不是刻板的书呆子,而是阳光、自信、开朗、勇气、有梦想、敢于挑战、拒绝平庸、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的全能型人才……”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学霸的父母往往都有着相似的教育理念:

比起应试能力,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

是否拥有自学能力、兴趣爱好和一颗强大的内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说的: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

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反思三:


人生下半场,


拉开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分数,


而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塑造,心态的养成……


这些综合素质,才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前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讲过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在国际学校读高中,学习非常努力,父母都是银行高管,生活富裕。


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开始自残,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徐医生建议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可才过了两天,父母就给孩子办理了出院。


父母说,要期末考试了。

孩子也说,自己必须要保住第一名,否则就什么都没有了。


可没想到,两星期过后,孩子的妈妈打电话给徐医生,说孩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不是一个学习机器,父母对孩子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督促孩子成为精英。


比起教孩子努力去赢,孩子更需要的,是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拥抱失败。


毕竟,人生路上,晴空有时,风雨有时。


反思四:


真正的强大,不是未曾经历过风雨的摧残,


而是哪怕风再疾、雨再大,也能扛住、顶住。


把曾经受过的伤,变成自己独有的勋章。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简直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地步


除了完成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外,未来所学的知识都要在日后的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充实和更新,


对于孩子来说,未来能不能在优胜劣汰的信息大爆炸时代轻松驾驭知识,


不是现在他学到了多少?而是未来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多强?


反思五: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孩子:

是否具有竞争力?

是否具有巨大潜力?

是否具有在AI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


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跟孩子强调成功的重要性。


但事实上,一个孩子品行不好,哪怕能力再强,也会遭人厌弃。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从来不是金钱物质,而是身上的品德和教养。


人的品格永远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从长长的一生来看,人品才是一个人最具决定性的素质,它能决定一个人站得多高,走得多远。


反思六:


人品,彰显了一个人的内在力量,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格局。


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就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不管做什么事,拼到最后的都是人品。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


在中国的大学里,包括最好的清华北大,有一群20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将这群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功利教育的产物。


作家毕淑敏说的: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反思七:


教孩子表达爱、付出爱,


是比让孩子争第一、上名校更重要的事。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轻易把一个孩子养废吗?

那就是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什么都不让他做,保姆式地为他包办一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欢乐。”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学校。

反思八:


说一万遍大道理,
都不如让孩子在一起动手、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明白责任的意义,
懂得独立的价值。

弱小的孩子因为不自量力、奋不顾身地救助而遇难的新闻一再出现。

在学校,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性地向孩子灌输舍己为人、无私牺牲的观念,一味要求孩子善良、勇敢。

却鲜有人告诉孩子,那些关于生命的规则:

当弱小的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不那么“善良”,

先尽全力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向身边的大人呼救,或报警;

面对坏人时,你可以不完全“诚实”,你可以选择撒谎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反思九:

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固然很重要,但关于生命安全的规则也要及时灌输。

以上九个反思来源于网络,与家长们一起共勉!

《牛津妈妈面对面》是我整理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日常的教育操作。
还有很多我写信的手稿,供大家给孩子写信时的参考。

              

方圆蜜语
《牛津妈妈面对面》作者,一直生活在三线城市的职场妈妈,从没想过孩子能上名校最后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没有大道理,用最真实、可操作的教育方法与大家分享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鼓励孩子、如何养成好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