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妈妈独自走进卓燕主任的诊室,和大多数家长不同的是,她是来咨询关于孩子性取向问题的。
儿子小程(化名)今年16岁了,上周二晚上吃饭,突然“通知”我和他爸,说自己谈恋爱了,而且对象是个男生。
听到这消息我完全不敢相信,像我们这种传统的家庭,根本无法接受孩子是同性恋。当时,他爸就很生气,顺手抄起扫帚打了他一顿,孩子当晚就跑出去了没回来。给我们急的差点报了警,最后,半夜在学校旁边的公园里找到了他...我一直想不明白,明明孩子的穿着打扮和喜好都很正常,怎么就是同性恋呢?
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能“矫正”过来吗?
似乎很多家长和这位妈妈一样,对于孩子是同性恋这件事感到不可思议,更无法理解。有的父母会感到慌乱,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
也有的可能会自责,是不是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好;
甚至很愤怒,为什么别人性取向都是异性,就你不是!
大家担心孩子还在青春期,不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或者担心他们因为不是异性恋而遭受社会的嘲笑和排挤。图源 | 《心脏漏一拍》截图
在生活中,的确会存在部分孩子把对同性的好奇和依赖误以为是同性恋,而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但如果孩子无比坚定的承认自己是喜欢同性的话,那么通过心理咨询就很难改变这个事实。早在之前就有专家提出同性恋会遗传给后代,但这个观念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2005年MUSTANSKI等首次利用微卫星标记测定的方法对涉及男性性取向的染色体位点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通过DNA连锁分析发现连锁值较高的10q26区域来自于母亲遗传,证实了遗传与同性性取向之间的相关性。
图源 | 《第一次遇见花香》截图
在1969~1972年BASKIN就提出猜测,人的性取向还会受性激素的影响。近几年布鲁克大学心理学教授ANTHONY BOGAERT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母亲每怀一个男胎,她体内累计的NLGN4Y抗体就越多。
而高浓度的NLGN4Y抗体或许可以改变正在发育的男胎的大脑, 使其产生男男同性性取向。
除了和性激素有关,神经生物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有研究发现,与男性异性恋者相比,男性同性恋者的下丘脑区域要增大34%。而下丘脑作为调节人体腺垂体激素分泌的神经中枢,可能直接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图源 | 《性教育》截图
除了生理因素这类的先天原因,在众多社会讨论中,“后天说”也收获了大批的支持者!有研究报告显示,父亲或母亲有一方过于严厉或溺爱,那孩子成为同性恋的概率要远高于异性恋。另外,要是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很容易对“性”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离,最终可能成为同性恋。在童年时期,孩子若有被异性猥亵或者性侵的遭遇,容易对异性产生恐惧,不敢与异性接触,从而自我选择改变性取向。还有,当孩子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有过痛苦的经历,但和同性交往却得到了情感满足,就很可能发展成同性恋。图源 | 摄图网(ID:402575328)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同性的诱惑或引导,将首次性经历产生的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系在一起,那就很容易对同性产生依赖,导致同性性取向的形成。还有些家长为了规避孩子早恋,会将孩子送去同性较多的学习环境,这让孩子很长时间无法接触异性,形成认知偏差,并逐渐发展成同性取向。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希望通过今天西西的分享,家长们能对同性恋有进一步的了解!参考文献
[1] 陈欢,王小月,曹玉萍,等.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6):1472-1477.[2] 田甘雨,董蕊,许欣,等. 青年LGB群体歧视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性取向隐藏和身体羞耻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3):583-587.[3] 李放,周星霖,王刚,等. 父母性取向支持、归因方式在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30(1):60-63, 67.[4] 王嘉行,殷方兰,钟培松,等. 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1 年, 37(6):851-854.[5] 王嘉行,殷方兰,程华,等. 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21, 30(1):41-44.
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问题,可点“阅读原文”在线为你解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