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4.8V!天津大学孙洁等团队AEM:痕量添加剂在超高压条件下显著提升高镍正极和硅氧负极电池性能!

科技   2024-12-07 11:03   北京  

       

高电压高镍正极(例如,LiNi0.8Co0.1Mn0.1O2,NCM811)与高容量硅基负极相结合,被认为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s)的有希望的候选材料。然而,当电池受到高于4.2V(相对于Li+/Li)的高电压充电时,其实际容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苛刻条件下(例如,高镍含量、高电压和极端温度)下使用高镍正极时,界面和结构问题,包括电解液氧化、正极电解液界面(CEI)层破坏、表面相变和颗粒开裂等,会变得更加严重,导致性能急剧下降。由LiPF6水解反应产生的有害HF成分进一步加剧了CEI的不可逆损伤,并导致过渡金属(TM)离子溶解,这加剧了高镍正极的表面相变。在高电压充电时,由溶剂氧化和阴极表面晶格产生的自由基(例如,烷基、烷氧基和活性氧自由基)会触发电解液分解的链式反应,导致界面持续恶化和不安全的气体释放。在负极方面,硅基负极(SiOx,约200%;Si,约300%)的巨大体积膨胀加剧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持续破坏/重建,导致颗粒破碎和活性锂损失,这也对延长电池寿命提出了重大挑战。构建坚固的双重电极/电解液界面,包括SEI和CEI,对同时解决正极和负极的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向电解液中添加少量功能性添加剂来实现界面修饰,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策略。包括含硼、氟、氮、有机硫、有机磷和有机硅化合物等在内的电解液添加剂已被报道可以以特定方式改善正极或负极的性能。然而,很少有添加剂能够同时调节正极和负极的界面,并执行多项功能来解决上述高能量密度LIBs的复杂问题。为了增加能量密度,仍然需要开发添加剂来改善高镍正极在高达4.8V的超高电压下的性能。开发与高电压正极和高体积变化负极兼容的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对于提高它们的电化学性能和实现高能量密度LIBs至关重要。    

基于上述讨论,理想的功能性添加剂应同时满足以下原则:(i)它能够在正极和负极两侧生成坚固的CEI/SEI;(ii)它能够实现抑制TM溶解、淬灭自由基和清除HF的额外功效;(iii)它应该使电池能够在高电压或宽温度的恶劣条件下有效运行。这些添加剂的有利属性直接来自于分子结构的设计。相关研究工作证明,氰基(CN)基团可以促进形成坚固的CEI层以抵抗TM溶解,从而显著增强高镍正极的高电压性能。含硼添加剂(例如,TMSB、LiBOB)可以通过衍生含硼有机组分的有益CEI来稳定界面。在高体积变化的硅基负极的情况下,含有氟和氮的添加剂(例如,FEC、SN)可以构建富含LiF、Li3N的无机组分的独特SEI层,有效抑制体积膨胀。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结构也赋予了添加剂特殊功能。具有孤对电子的氮可以与H2O配位,大大减轻LiPF6的水解和HF的生成,而缺电子的硼有利于淬灭氧自由基。在多功能添加剂设计原则中,开发具有几个基团的单一添加剂以同时执行多项功能被认为是实现高性能LIBs的有希望的策略。

近日,天津大学孙洁、张毅民,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Wang Lve团队报告了一种多功能添加剂3-氟-5-(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烷-2-基)吡啶腈(FTDP),仅以0.2wt.%的微量添加到传统的碳酸酯基准电解液(标记为BE,1m LiPF6在EC/DEC中[1:1体积比]),可以在NCM811正极和硅基负极两侧原位构建坚固的界面,从而增强电化学性能。FTDP被证明优先分解参与形成保护性的CEI和SEI。具体来说,生成的含B和富含CN的CEI可以有效地抑制TM离子溶解并保持正极完整性,而产生的富含LiF、Li3N的SEI提供了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快速动力学,从而抑制负极开裂并促进高倍率性能。此外,FTDP已被证明可以执行多项功能,包括淬灭自由基、减轻LiPF6的水解和抑制HF生成,这进一步促进了界面和结构稳定性。因此,NCM811/Li电池即使在超高电压(4.8V)、高温(60℃)和高倍率(10C)的恶劣条件下也表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在超高截止电压4.8V下,经过200个循环后,以1C的速率获得了80.3%的出色容量保持率。更令人鼓舞的是,1.6 Ah NCM811/SiOx软包电池在1.0 A的电流下经过300个循环后,提供了84.0%的高容量保持率,突显了FTDP的商业潜力。    

该成果以“Trace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 Enhancing 4.8 V Ultra-High Voltage Performance of Ni-Rich Cathode and SiOx Anode Batter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第一作者是Yujing Zhang。

(电化学能源整理,未经申请,不得转载)
Figure 1. 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策略概述,使用FTDP实现高性能LIBs。    
Figure 2. FTDP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和多功能性。a) 电解液中各组分的HOMO和LUMO能级。b) 从3.0到6.0 V的阳极LSV,扫描速率为1 mV s−1。c) 从3.0到0.01 V的阴极LSV,扫描速率为1 mV s−1。d) 不同电解液中DPPH自由基的EPR结果。e) 不同电解液中DPPH的颜色褪色(插入)和相应的紫外吸收图谱。f) 含100 ppm H2O的电解液在24小时储存后与FTDP的19F NMR图谱。    
Figure 3. 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CM811阴极-Li阳极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CM811/Li电池的初始充放电曲线对比。b) 在不同电解液下0.5C时NCM811/Li电池的循环性能(1C = 200 mA g−1)。c) 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CM811/Li电池(3-4.3 V)的高倍率性能。d) e) 分别使用BE和FTDP-BE电解液的NCM811/Li电池的CV曲线。f) 不同电解液中NCM811/Li电池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1/2之间的线性关系。g) 在60℃下0.5C时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CM811/Li电池的循环性能。h) 在超高截止电压4.8V下1C时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CM811/Li电池的循环性能。i) 本工作与先前报告的高电压NCM811/L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Figure 4. NCM811阴极的界面特性。a) 在0.5C下循环100次后BE中的NCM811阴极的顶视SEM图像。b) 在0.5C下循环100次后FTDP-BE中的NCM811阴极的顶视SEM图像。c) 在0.5C下循环100次后BE中的NCM811阴极的HRTEM图像。d) 在0.5C下循环100次后FTDP-BE中的NCM811阴极的HRTEM图像。e) 在BE中循环的NCM811阴极的C 1s XPS谱图。f) g) h) 在FTDP-BE中循环的NCM811阴极的C 1s、N 1s和B 1s XPS谱图。i) 在不同电解液下100个循环后全放电状态下从NCM811/Li半电池中取出的Li阳极的ICP-OES。j) FTDP添加剂保护NCM811阴极的机制图。    
Figure 5. 硅基负极的界面特性和电化学性能。a) 在0.2C下循环50次后从全电池中取出的SiOx负极的顶视SEM图像(BE)。b) 在0.2C下循环50次后从全电池中取出的SiOx负极的顶视SEM图像(FTDP-BE)。c) 在BE中循环的SiOx负极的HRTEM图像。d) 在FTDP-BE中循环的SiOx负极的HRTEM图像。e) 在BE中循环的SiOx负极的F 1s XPS谱图。f) g) h) 在FTDP-BE中循环的SiOx负极的F 1s、N 1s和B 1s XPS谱图。i) 使用BE的Si基半电池的CV曲线。j) 使用FTDP-BE的Si基半电池的CV曲线。k) 不同电解液中Si基半电池(2-0.01 V)的高倍率性能。l) 在不同电解液下0.2C时Si基半电池的循环性能(1C = 500 mA g−1)。    
Figure 6. 不同电解液中NCM811/SiOx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在不同电解液下0.2C时NCM811/SiOx全电池的循环性能(1C = 200 mA g−1)。b) 不同周期下使用BE的NCM811/SiOx的充放电曲线。c) 不同周期下使用FTDP-BE的NCM811/SiOx的充放电曲线。d) 在不同电解液中NCM811/SiOx(2-4.3 V)的高倍率性能。e) 在4.6V的高截止电压下0.2C时不同电解液中NCM811/SiOx全电池的循环性能。f) 使用FTDP-BE电解液的NCM811/SiOx软包电池在1.0 A下的循环寿命。
【结论】
总之,FTDP作为一种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以0.2 wt.%的微量添加,增强了高镍正极和硅基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实现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它能够在阴极和阳极表面优先分解,形成含硼和氰基(CN)的CEI以及富含LiF和Li3N的SEI,有效保护电极,维持材料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此外,FTDP衍生的CEI能够螯合TM离子,防止其溶解和迁移,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FTDP的多功能性,包括淬灭自由基、减轻LiPF6的水解和抑制HF的生成,进一步促进了界面稳定性。通过构建均匀、稳定、坚固且动力学快速的EEIs,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在苛刻实际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如超高电压(4.8 V)、高温(60℃)和高倍率(10C)。NCM811/SiOx软包电池出色的长循环性能也突显了FTDP的商业潜力,为合理选择和设计低含量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以增强稳定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提供了实际参考。    
Y. Zhang, Y. Zhang, X. Wang, H. Gong, Y. Cao, K. Ma, S. Zhang, S. Wang, W. Yang, L. Wang, J. Sun, Adv. Energy Mater. 2024, 2403751. DOI: 10.1002/aenm.202403751


邮发代号:80-732

联系热线:010-64519601/9602/9643

投稿地址:http://esst.cip.com.cn/CN/2095-4239/home.shtml

储能科学与技术
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核心期刊,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化工学会主办,主编黄学杰研究员。投稿及下载官网:http://esst.cip.com.cn/CN/2095-4239/home.shtml;欢迎给公众号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