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国金证券研究所
本报告分析师:
张慧 分析师 SAC编号:S1130515080002
张剑辉 分析师 SAC编号:S1130519100003
基本结论
—————
全面布局科技赛道,聚焦新能源车、生物科技、科技器材。截止2024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以非必需性消费市值占比最高(40.99%),指数涵盖9个恒生二级行业,汽车、药品及生物科技、资讯科技器材权重位列前三。除此之外,在软件服务、零售、娱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领域都有覆盖,整体在科技消费领域布局全面。
大盘风格特征,汇聚龙头、兼顾黑马。截止2024年9月30日,指数成分股平均总市值1951.04亿元,呈现大盘风格特征。从市值分布来看,既包括市值千亿以上的科技巨头,也包括中小型新锐公司,其中,市场认可度更高、发展前景更为明朗的龙头个股权重较高,成长空间可期、股价弹性更大的中小市值个股权重相对较低。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为67.52%,包括了7个恒生二级行业,主营业务分布广泛,涵盖外卖、智能手机、生物制剂、智能汽车、直播服务等多个科技行业细分领域。
企业基本面良好,注重研发投入。前十大成分股大多数2023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相比2022年均有提升。作为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直接体现,过去几年指数成分公司研发支出呈现逐年增加之势,2023年研发营收比在10%以上的成份股占比54%,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是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数成份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工作,重仓股公司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
估值具备安全边际,中长期收益表现突出。截止至2024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PE(TTM)28.43倍,位于指数发布以来的63.21%分位,仍处于历史中位附近,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该指数基日以来(2014年12月31日)累计实现收益144.90%,收益表现显著优于同期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以及A 股上证指数,而且,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年化夏普比率同样更优。从各个年份的收益率表现来看,2015、2016、2019、2020年相对上述指数均实现了正向超额,整体呈现在上涨市场环境收益弹性更加突出的特点。
正文
—————
港股市场与内地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港股盈利与中国经济高度联动。今年以来内地经济呈现温和复苏的态势,制造业PMI指标3月、4月连续两月进入扩张区间,尽管5月以来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49.0%以上,且在9月恢复至49.8%的水平,接近荣枯线附近。2024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5.8%,环比前一期下行0.1个百分点;2024年1-8月社零消费累计同比增速3.4%,较前一期下行0.1个百分点;2024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4%,增速较上一期下行0.2个百分点;8月美元计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7%,较上月回升1.7个百分点,表现强于国内需求项。
尽管当前内需修复偏慢,但稳增长政策仍在不断加码。5月以来财政政策加速或已启动,5月发债节奏已有加快迹象,政府债券融资1.2万亿元,占新增社融近6成。今年以来地产政策也频频发力,5月17日央行针对地产推出四项政策措施。9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部署经济工作,说明中央当前对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政策加码保证稳增长的决心十分坚定,本次政治局会议或许预示着未来稳增长政策会更加积极,政策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总体来看,在政策的积极支持下,经济基本面边际改善是大概率事件,我国经济正处于温和复苏阶段,有望支撑港股盈利表现。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外资共同助力资金面改善
南向资金自去年7月以来,连续15个月净流入港股市场,特别是今年以来净买入力度持续加强,上半年净流入3714.37亿港元,远超 2023 年全年的3188.42亿港元,三季度又进一步净流入1321.48亿元,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交易资金来源。除了内资增持港股的力度在持续增强以外,外资也在逐渐看多并回流港股市场,二季度港元持续走强、日元持续贬值,从侧面印证了海外资金在亚太市场布局中进行了分流和切换。而且,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降息靴子落地,开启了自2022年3月加息周期启动后的首次降息,伴随美国经济软着陆过程,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年内还有进一步降息可能,国际货币政策的转向也将利好港股的流动性环境。加上9月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超预期,使得外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态度明显转向积极,港股市场有望进一步迎来增量资金。
政策优化港股通机制,改善港股流动性
中国证监会响应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九条"政策,于4月19日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此前港股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之下被遏制长达三年,“对港5项”直击港股流动性匮乏的“痛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为港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具体来看,通过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放宽内地投资者可投范围,从而吸引增量人民币资金,并通过提高做市商参与套利积极性,增强港股交易活跃度和成交规模。另有消息称,我国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红利税,若港股通红利税减免落实,有望进一步提振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的投资热情,长期利于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
具备反弹弹性,估值仍具安全边际
在资金回流和政策支持下,今年一季度以来,港股市场底部不断抬升,特别是4月下旬以来在内外多重因素共振作用下,港股市场走出独立行情,4月22日至5月20日近一个月的时间,恒生指数大幅上涨21.03%。9月末,在政策预期反转改善的背景下,恒生指数再次阶段快速上行,并于国庆假期期间进一步上涨,9月24日至10月7日累计上行26.59%。尽管经历了阶段性反弹,港股市场估值相较前期低位有所回升,但无论横向比较全球其他市场指数,还是纵向比较自己历史位置,目前仍处于底部区域。截止2024年9月30日,恒生指PE(TTM)10.28,显著低于标普500、日经225、富时100指数,也低于A股市场沪深300指数,当前估值水平位于近十年来的29.43%分位,仍然是全球价值洼地,整体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港股科技兼具科技属性与消费属性,未来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港股市场的科技属性日益凸显的同时,科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也给科技企业赋予了更多的消费属性,相关行业在提供传统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以适应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和习惯。具体来看,以非必需性消费和资讯科技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特征行业占据重要比重,截止2024年9月30日,非必需性消费总市值12.23万亿港元,市值占比19.70%,资讯科技业总市值6.71万亿港元,市值占比10.81%。资讯科技业中的腾讯控股是目前港股市场中市值最大的标的,同时,非必需性消费中的阿里巴巴也在市值前三大标的中。
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战略性机遇。随着2022年11月底OpenAI发布ChatGPT 3.5,AI相关行业在2023年进入爆发式发展期,随后谷歌、Meta等多家厂商也陆续推出Gemini、Llama等AI大模型。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改变和提升科技企业的服务形式和内容,给科技公司带来强劲的突围动力。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强调科技自立,加大在科研领域的投入,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国内制造业也在积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科技行业未来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车、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产业不光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论是从科技成长角度,还是消费需求角度,整体产业链投资机会有望不断涌现,富含高科技企业的港股市场也有望获得较大空间。
港股科技获南向资金、公募基金青睐
截至2024年9月30日,港股通持仓市值前20的个股中,有3只属于资讯科技业、3只属于非必须性消费,其余分布在金融业、电讯业、能源业等领域。资讯科技业标的中,腾讯控股、小米集团持股市值均在700亿港元以上;非必须性消费标的中,美团持股市值在1200亿港元以上(截至2024年9月30日),而且,今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持,腾讯控股持股市值增加1498.31亿港元、小米集团持股市值增加318.15亿港元、美团持股市值增加545.26亿港元。
从2024年二季报偏股型基金重仓股来看,偏股型基金基金经理重仓持有最多的15只港股中,有5只为科技板块标的,分别为腾讯控股、美团、快手、长城汽车、金蝶国际,其中,偏股型基金持仓最多的是腾讯控股,共计488只基金将腾讯控股作为前十大重仓股布局,美团、快手分别有222只、79只基金重仓持有。从港股通持仓个股与偏股型基金港股持仓来看,南下资金与公募基金经理对于港股中的科技标的均给予了高度关注。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科技成长角度,还是消费需求角度,科技行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拥有广阔前景。而港股市场作为拥有较强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的重要市场,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关注,近一年来南下资金连续呈现净流入状态,同时外资的态度也开始转向积极,在这些资金配置的领域中,不乏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非必需性消费相关行业中的标的。考虑到港股市场背靠内地,内地经济温和复苏将有望支撑港股基本面表现,而且,港股市场作为全球的价值洼地,具有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加上美联储开启降息下,海外货币政策的转向将进一步利好港股的流动性环境,总体来看,港股市场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港股科技板块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简称“港股通科技”)是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一只跟踪港股通科技股的指数,该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了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港股通内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从指数的编制方式来看,除了考虑成分股流动性以外,对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均有准入要求,即筛选经营状况良好且注重研发创新的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布局港股高质量科技企业的可能。
全面布局科技赛道,聚焦新能源车、生物科技、科技器材
截止2024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主要分布在四个行业板块,分别是非必需性消费、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工业,兼具科技、消费属性。非必需性消费市值占比最高(40.99%),其中主要包括以美团、快手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比亚迪、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充分融合了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资讯科技业市值占比其次(34.47%),大的行业板块分布相对集中。二级行业方面,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涵盖9个恒生二级行业,非必需性消费中的的汽车行业权重最大,6只成分股权重合计22.29%;医疗保健业中的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成分股数量最多,14只成分股权重合计19.49%;资讯科技业中的资讯科技器材、软件服务行业紧随其后,成分股权重分别为14.69%、14.68%。除此之外,在零售、娱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领域都有覆盖,整体在科技消费领域布局全面。
大盘风格特征,汇聚龙头兼顾黑马
截止2024年9月30日,指数49只成分股平均总市值1951.04亿元,呈现大盘风格特征。从市值分布来看,总市值1000亿以上的成分股共计14只、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成分股9只、300亿元至500亿元的成分股9只、总市值在300亿元以下的成分股17只,整体指数成分股市值空间分布比较广泛,既包括市值千亿以上的科技巨头,也包括中小型新锐公司。
从权重分布来看,市场认可度更高、发展前景更为明朗的龙头个股权重较高,成长空间可期、股价弹性更大的中小市值个股权重相对较低。截止2024年9月30日,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为67.52%,较为集中。美团、小米集团、比亚迪股份、腾讯控股权重均在9%以上。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涵盖了7个恒生二级行业,主营业务分布广泛,汇聚了各细分行业龙头,如互联网龙头美团、小米集团、腾讯控股、快手,医药板块龙头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汽车、理想汽车等,涵盖外卖、智能手机、生物制剂、智能汽车、直播服务等多个科技行业细分领域。
企业基本面良好,注重研发投入
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大多数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良好,2023年同比增速相比2022年均有提升,特别是理想汽车、小米集团、美团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81.65%、606.34%、307.23%;2024年中报,快手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1234.10%,美团、腾讯控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也均在70%以上。
作为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直接体现,从过去几年研发支出的变化来看,呈现逐年增加之势,在前十大成分股中,2023年共有6家企业研发支出在100亿以上,2024年仅上半年4家企业研发支出已超过100亿。同时,50只指数成分股中,2023年研发营收比在10%以上的成份股共计27只,占比54%,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是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数成份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工作,重仓股公司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
估值水平适中,具备安全边际
截止至2024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PE(TTM)28.43倍,位于指数发布以来的63.21%分位,仍处于历史中位附近,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
具备高弹性优势,中长期收益表现突出
截止2024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日以来(2014年12月31日)累计实现收益144.90%,收益表现显著优于同期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以及A 股上证指数,相对恒生指数超额收益155.37%。除了较好的收益表现外,该指数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年化夏普比率同样领先,风险收益配比效果更优。
从各个年份的收益率表现来看,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相对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的胜率分别为66.67%、66.67%、55.56%。特别是2015、2016、2019、2020年,相对上述指数均实现了正向超额,整体呈现在上涨市场环境收益弹性更加突出的特点。
四、融通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及基金经理介绍
融通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A类代码021891、C类代码021892)采用指数化投资策略,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的最小化,其风险收益特征与标的指数所表征的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相似。该基金于2024年10月21日开始发行。
基金经理何博女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12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2012年7月加入融通基金,历任QDII研究员、国际业务部专户投资经理,有丰富的管理港股专户的经验,管理过多只港股专户产品,2018年起担任基金经理。目前管理一只QDII基金融通核心价值,具备丰富的研究和投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