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脉冲射频

文摘   2024-09-07 09:30   上海  

脉冲射频的概念是Sluiiter于1997年提出的,1999年Munglani使用脉冲射频在脊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处进行脉冲射频治疗4例顽固性神经性疼痛患者,取得了90%以上的疼痛缓解效果。

脉冲射频是断续的,高强度的能量输出模式。

静止期有利于散热,避免了温度明显升高和神经损伤的的可能性。

这种方法更多地选择除掉传递痛觉的C纤维,减少感觉或运动神经的损伤。

文献报导由于脉冲模式的安全性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选用脉冲射频模式来治疗慢性疼痛。其机理可能是42-44度的温度产生“可逆性损害”,这种温度可改变神经细胞的功能,但不会导致结构上永久损伤。

目前,临床使用脉冲射频毁损模式要求峰值电压不超过45V或者在峰值电压下,毁损温度不超过42度。

射频模式

脉冲射频原理是利用常规RF电流(radiofrequency current,CRF)产生热损伤。

用于疼痛控制的CRF损伤是让射频电流通过与疼痛冲动伤害性通路相邻的电极,从而阻断疼痛冲动的传导以达到所需要的止痛效果。

CRF将能量传递至电极工作尖端周围并提高局部组织温度,而电极本身是被动地加热。

一旦组织温度达到所设定温度,射频电流将被切断,重复这样的循环过程可保持目标组织的温度。

通常认为45℃以上的温度可产生神经毁损,

神经松解所需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尽管一般建议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选择性毁损无髓鞘C纤维和Aδ纤维,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使用RF可对所有神经产生非选择性破坏。

因此,在CRF应用过程中,所选择的温度通常明显高于产生神经损伤但低于组织气体形成的水平,通常从65℃到最高温度80℃~90℃。为了避免运动神经损伤所产生的无力、局部神经炎、神经瘤形成和去传入神经痛所引起的疼痛加重,高温CRF仅限用于非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小关节、骶骼关节和膝关节炎),因为这些靶神经不包含运动纤维或携带非痛性感觉信号。

为避免上述并发症,在一项CRF应用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ganglia,DRG)的研究中,研究者随意选择了55℃~70℃范围内的较低温度。

在另一项评估DRG损伤的研究中,40℃或67℃下所产生的CRF损伤之间没有发现临床结果差异。后一项研究的作者假设,决定试验结果是电流而不是温度。这一观察结果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因为理论上通过使用较低温度可以消除无力和去传人神经痛的风险,可以极大地拓宽射频的适应证。

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的引入是为了通过使用高电压的射频电流来达到最大电能输送,同时保持组织温度低于神经损伤水平(42℃),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热损伤的风险。

因为使用CRF不可避免会导致神经损伤(即神经瘤),而神经损伤是形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必要条件,所以PRF的使用主要局限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PRF、高压和非神经破坏性温度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可通过以脉冲方式发放RFC来实现,热量在RF脉冲之间可以消散。

通过数学计算,在电极尖端产生的高密度电流会对细胞膜产生应力,并导致细胞功能改变和细胞损伤。随后的研究者提出,在PRF的应用中存在电和热组织损伤的联合作用。由于PRF温度测量装置缓慢的响应时间,不能可靠地排除短暂高温峰值和组织热损伤的可能性

实验室研究表明,PRF应用后出现神经元激活细胞应激 和细胞亚结构损伤。然而,其他的实验研究表明,PRF对细胞的损伤主要是热损伤的作用,从而削弱了电流的作用。尽管PRF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PRF可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有效与CRF一样,PRF是通过在目标伤害性神经附近的放置电极进行工作。

尽管PRF产生的电场方向和大小与CRF相似,但电极是否应平行于神经或以不同的方向放置尚不清楚。

经典的PRF应用中,射频电流作用20 ms,2 Hz,总持续时间120秒。因此,在大多数工作过程中(480/500ms),并没有RF电流作用。以这种方式控制电压实现了最大的电极温度低于42℃。除了延长治疗时间,这个PRF方案的变化很少。

一些研究者已经应用PRF持续4、8和20分钟,并且来自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较长的治疗周期可能与疗效提高有关。



脊椎保养与除痛
正确的脊椎保养延缓人体衰老,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脊椎病变及时修复,避免不可逆改变,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