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读完需要
速读仅需 1 分钟
近日,清华辟谣留学生不回国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谣言的出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出国留学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个人发展选择,何时竟与“通敌叛国”这般沉重且荒谬的罪名挂上了钩?
事实胜于雄辩,众多留学生用实际行动击碎了这一不实言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例如在 OpenAI 、xAI等前沿科技大厂里,许多人在积累深厚经验技术后,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投身国内高速发展的科技浪潮。
清华大学源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1909 年,清政府设游美学务处与游美肄业馆,1911 年,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开学。
1912 年更名清华学校,1925 年设大学部与研究院,向综合性大学过渡。1928 年成为国立清华大学,之后院系逐步完善。
1937 年抗战爆发,清华与北大、南开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中育才。1946 年迁回清华园。
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院系调整,清华成多科性工业高校,为国家培育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它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恢复、新建多学科,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持续蓬勃发展。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培养出的留学生更是在归国后大放异彩。
颜宁,这位清华毕业的杰出学子,在海外深造多年,于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她在国外顶尖科研机构攻克诸多难题,学术成果斐然,备受国际赞誉。然而,怀着对祖国科研事业发展的深切期望,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深厚情怀,她毅然回到清华,搭建起先进的实验室,带领团队向更多未知发起冲击,为我国在生物科学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施一公,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后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成为国际知名学者。但他始终牵挂祖国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后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持续发力,解析诸多重要生物分子结构,推动我国基础科研迈向新高度,还投身教育改革,创办西湖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开拓新路径。
据统计,当前中国留学生回国比例高达 85%,这一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们有的带着国外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回国,助力攻克疑难病症,为守护国人健康冲锋在前;有的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将国外所学融入国内产业革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还有的扎根乡村教育,把国际化视野带入基层,为培养下一代栋梁之才默默付出。这些有志之士学成归来,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成为推动中国建设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然而,为何还会滋生出“留学生不回国即不爱国”这般有害的谣言呢?
一方面,舆论传播被敌人占据主场,精彩且具说服力的中国留学生故事未能充盈舆论场,导致部分人认知易被带偏。一些人只看到留学生奔赴海外的背影,却忽视了他们心系祖国、渴望归乡报效的深情。
另一方面,有别有用心之人在背后带节奏,部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网络扰乱秩序,通过散播不实留言,试图挑起舆论争端,抹黑留学生群体,进而扰乱社会民心。16亿美元的经费肯定在挑拨离间方面也要做足文章的!
留学,绝非“不爱国”的代名词,反而是家国情怀的的一种实践展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远渡重洋求学,为的就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最终回馈桑梓。在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中国社会文明、包容,理应给予人才自由、理性选择的空间。只要胸怀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为祖国发展发光发热。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流动是全球趋势,各国都在吸引人才。当下,提升我国科研、营商等环境,打造创新高地,方能吸引更多人才归国,让“归国潮”愈发澎湃。
对于广大青年学子,尤其是名牌高校学生,社会往往给予更高关注与期待。高校肩负立德树人重任,应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胸怀“国之大者”的栋梁。青年学子自身也当以青春热血,脚踏实地书写华章,不被外界无端猜忌与偏见所扰。让“可为青年”在理解与呵护中成长为“有为青年”,汇聚起建设祖国的磅礴伟力。
不难看出,“出国留学即通敌叛国”的谣言可以休矣!让我们尊重每一位留学生的选择,为他们归国创业、报效祖国营造更优渥的环境,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