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读完需要
速读仅需 1 分钟
近日,马斯克在 X 上发文嘲讽一位戴假发的法官,这一行为瞬间引发诸多关注与热议,也将 “假发” 这一元素再度强势拉进大众视野。
在网络世界的舆论潮水中,人们或对马斯克的犀利调侃会心一笑,或借此反思司法形象与公众认知的关联,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东方之珠香港,会发现那里法官戴假发的传统同样有着一段值得深入剖析的历史渊源。
香港法官戴假发的习俗,其根源深深扎在英国统治时期的土壤里。回溯至 16 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被花柳病的阴霾无情笼罩。医学发展尚未攻克抗生素广泛应用的难关,患病之人在病痛深渊苦苦挣扎,深受皮肤溃烂、皮疹、脱发等多重折磨,其中脱发更是成为极为显眼且令人窘迫的表征。然而,即便身体被疾病蚕食,贵族们依旧热衷于穿梭于各类社交场合,毕竟社交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不仅是生活调味剂,更是维系家族荣耀、拓展人脉资源的关键桥梁。为了不让光秃的头顶成为社交场上的尴尬破绽,他们脑洞大开,将目光投向动物皮毛,裁剪、加工,制作出了假发这一 “遮羞神器”。起初,这仅仅是患病达官显贵们为了颜面的无奈之举,没曾想,假发因具备不易滋生跳蚤的特性,相较当时需要频繁烧水、耗费人力物力洗头的日常打理方式,显得便捷许多,于是在上层社会如同星火燎原般迅速流行开来,进而风靡全社会,成为当时欧洲时尚舞台上一道独特风景。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假发在大部分地区已逐渐褪去时尚光环,被新潮流淹没。然而,英国却执着地将这一传统带到了香港的司法领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法官戴上假发成为一种彰显权威、凸显与众不同的标志,仿佛那顶假发承载着大英帝国的律法尊严,是殖民统治秩序在司法视觉层面的直观呈现。这一习惯在香港落地生根,延续多年,让民众们司空见惯,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被视作司法正统性、严肃性的象征。
但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28 年了。在这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在各个领域都融入了大量的中华元素,从大街小巷的传统节庆装饰,到校园里朗朗上口的国学诵读声;从商界对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创新传承,到文艺界对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深挖与弘扬,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曾经作为殖民印记的假发,早已与当下香港追求的去殖民化进程格格不入。它就像是一道旧时代的伤疤,虽不致命,却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被殖民的过往,刺痛着民族自尊心。
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当彻底清除殖民残余。去掉法官戴假发这一殖民化习俗,绝非简单的服饰改变,而是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重塑。当法官们摘下那顶象征殖民旧秩的假发,换上彰显中华司法精神与时代风貌的服饰,香港的司法界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加自信地迈向未来,让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独特魅力与中华风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稳步前行,书写属于香港的全新华彩篇章。
◆ ◆ ◆ ◆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