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暑假书单透露的信息,打开了AI养娃的新思路

教育   2024-08-16 20:57   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作者:莎莫

最近围观了比尔盖茨的年度书单,发现他对其中一本书着墨颇多,甚至还单独写了好几篇文章来推荐:
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AI时代的教育,每个关心未来教育的人必读
这本书就是一经上市就在全球掀起了对AI颠覆教育界热论的《Brave New Words勇敢的新词汇 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

■可汗最近和比尔盖茨做了一次深度对话。
可汗学院我们都很熟悉了:
创始人毕业于MIT计算机系和哈佛,为了打破教育的不公平,他在2006年创办了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当时宣布不收费时震惊了全球,甚至被不少人骂傻:这么好的教育赚钱路子就放弃了?全免费?
十多年过去后,可汗学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免费学习网站,几乎每个学霸的自学资源清单里都有它。
而在用免费颠覆了教育之后,今年起,可汗学院又出了一个新的颠覆性举动:其与OpenAI联合,开发了一个自适应的AI系统。
如果说可汗学院现在在做的事情就让每个人在家就能学习到最好的课程,那么可汗学院的未来,就是AI让最好的老师走入每个孩子家里成为了可能

老旧的教育体系将不可持续,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人工智能都将彻底掀起教育改革,成为每个孩子最好的导师,每个家庭最好的教育帮手和管家。

从AI一出世,谷雨星球一直密切关注其对教育的深刻颠覆性的影响,算是国际教育圈最早一批人。
不管是国际教育里对人的培养,还是今年高考的动向,都让我们意识到,AI带来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一样。
比如今年的全国卷1卷作文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上海卷是关于「认可度」认识和思考,全国2卷是关于未知之境的联想与思考,都已经走入了对思考深度的考察。
这次,我也有幸为可汗这本书新书中文版写了一篇序言,并收录在了书中,我们也将其第一时间分享给读者们。
杜威说,不能用今天的方式教明天的孩子。如何在AI时代不被淘汰,或者说过得幸福,唯有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用好AI,协助他们去造一艘自己的火箭。
当然,如果有余力,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为其他缺少机会的人,去点燃一颗小火苗。


《让我们造一艘自己的火箭》
给《教育新语》的推荐序
当收到《教育新语》这本书的样稿时,我正好在为每年湘西行走调研之旅做踩点和回访,这本书来得实在是应景。
跟我求学就业面向全球中高产的国际教育不同,乡村教育没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好老师,家庭也没有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教育投入,在因AI的突飞猛进导致对人才需求大幅变化的当下,如何在现有教育体系里突围,已经远比我小时候难得多。
因为当年父母去乡村任教,我的小学也是在村里山头唯一一所小学读的,小学只开设幼儿园到2年级,因为人数有限,每个年级不过十几个人,2年级和3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上课,轮流坐到前排去上课。
为什么3年级就要走路往返几公里外的镇上上课?一是人数不够,二是因为3年级要学英语了,村里根本不可能有英文老师。
别说村里了,就连我们整个城都没有一个外国人。高中那年,城里来了一个讲英文的黑人,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小城,成为了家家户户的谈资,还有人特意去围观,没多久老外就离开了。对比与我同年生在上海的朋友,家门口普通小学就有外教,还能上戏剧课。
但整体来说,当时教育还有一定的流动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能他坐的是绿皮火车软卧,我坐的是硬座,仍在同一列车上。毕业后仍能从事同一份工作,因为职场要求的基本素养是相似的


■麦肯锡的报告
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会越来越少:
麦肯锡最新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当前工作时间的30%可能被自动化,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显著改变劳动力需求。
换句话说,未来不会被AI取代的人才是全方位的和全素养的,需要有底层逻辑的洞察,批判性的思考与发自内省的价值判断。
而在国际教育领域,这样的训练已经从小就开始了:
讨论式阅读、机器人创客教育、跨学科、项目制学习、翻转课堂、与真实情境挂钩的研学、不少学校也已经将AI嵌入了学生的日常中。
一方面,我欣喜于教育越来越回到个性化育人的本性,另一方面,我却遗憾于这样的教育仍然是昂贵的、稀缺的,甚至会导致越来越大的教育分化。
就像有人刚兴奋地体验完自行车时,有人却已经开始学会造火箭了。

可汗在书里写道,虽然技术是双刃剑,或许会打开潘多拉魔盒,但技术革命才是唯一可能解决问题的出口。书里提到的人工智能与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互动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私人定制化的好导师吗?


■7月初,我们带来自城市的孩子们走进来乡村。

我不仅设想,如果农村孩子用上免费的AI工具,进行人机英文对话,引导式提问,游戏化教学,是不是就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让潜能得以最大化呢?
或者说,当教育不再受地域限制,我们身上所背负的标签化差异是不是也可以被磨平呢?不管身处何地、对教育的投入多寡,所得教育资源如何,我们都能像可汗说的那样,让所有人的天赋都能得以最大化发展。
「我们非常确信,AI将成为教育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可汗在书里如是说。
理想虽好但前路漫漫,教育最大的分化始终是认知——我们永远不缺工具,缺的是如何用好工具的人。
年暑假,我带着一群城市中产孩子走入了乡村,今年就有来自上海的孩子发现,村里的同龄人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暑假又没有别的事情做,没有兴趣班课外班,生活很单一,就只能看手机。
提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村小里遇到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手舞足蹈冲进教室里含着互联网的烂梗:「我们在家有父母和老师的引导,留守儿童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词意味着什么。」
每一年乡镇学校收到了大量的电脑、书籍的捐赠,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都放在教室背后落灰,孩子们还是沉迷于电子产品。而且用来刷短视频,打游戏,将其娱乐化而非工具化。老师提起来也频频摇头:我们也不知道外部世界发展成什么样了,也不知道该如何教孩子用。

■一个孩子的分享

而这样的情况也不局限于乡镇。
在信息大爆炸却同时制造出无数茧房的时代,哪怕身处城市,我们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窄,思考变得越来越浅,孩子们身上的孤独感越来越重,「界限感」也越来越重。
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焦虑远远多过于拥抱与欢迎,陷入现有资源下的内卷。
AI与教育的结合发展到了哪一步?新的技术革命又会如何影响孩子们的未来?什么样的人才可能赢在未来?这本书值得所有一线老师、家长一读,甚至我会买来送给学生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布过一篇报道:「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大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没过几年,或许我们也将进入了AI养娃的时代,人人都有AI管家,家家都有AI老师。
而在这场我们永生以来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变革中,我们有了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去造一艘自己火箭的机会。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推荐阅读👇


让孩子看见未来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4《少年时》第十辑(109-120)

少年时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优才成长平台,以前瞻、探究、明辨为原则,与国际顶尖的阅读和教育资源接轨,致力于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