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期待更多模式创新

文摘   2025-02-03 07:01   北京  

旧岁新朝之际,企业管理界亦迎来新旧交替的思考时刻。回眸往昔,从技术攻坚到管理创新,企业奋楫逐浪;展望未来,再谋发展还须把握先机,校准航向。


2025年首刊,我们特辑八个跨年关键词,希望可以助力读者盘点往昔热点,洞悉未来趋势。


——《企业管理》杂志采编中心



暴媛媛 经济日报社内参编辑部主任记者


路遇广场舞大爷大妈,你可能想不到这只是他们众多“巡回”演出中的一站,更多展演和比赛的档期早已排到了来年;走进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展览馆,研学团并非中小学生的专利,老年人专属定制的研学团正在悄然兴起;以温泉游、中药游为代表的康养旅游渐成中老年消费新宠,养生与旅游深度融合,收获了不少好评与点赞;火爆出圈的演出游、怀旧游也列入了老年人群的消费清单中,又同步带动着文化、演艺、体育等其他业态的互动。


无论是消费领域的广度还是媒体持续升温的关注度,2024年银发经济无疑是一个热词,银发一族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充满了“银发力量”。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当前的市场现状来看,一边是层次多样的需求催生出新的消费蓝海,一边是现有供给还不能完全匹配市场的期待。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客观上也给新业态、新赛道、新就业机会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

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力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也为企业掘金提供了更大舞台。



政策有效指引   银发经济催生消费蓝海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尽管老龄化是必经阶段,却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减速和社会失去活力。为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不仅没有“夕阳”化,反而因为巨大而持续的市场需求成为充满机会的朝阳产业。

透过这些国家应对老龄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看到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的主动调整,更可以激发出兼具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经济形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50%。
需要看到的是,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群体消费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显,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这与传统印象中老年人更愿意捂紧钱袋子、舍不得花钱的消费观念有着明显差别。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日趋多元,消费理念正从攒钱防病养老,转变为花钱买健康、买开心、买体验。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社会老龄化趋势,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从具体措施来看,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要求,增开银发旅游专列,对车厢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等。

各地也在积极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例如江苏省出台了《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海南省打造了一批旅居康养示范基地和康养精品路线,山东等省采取措施加大对银发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通过政策文件强调产业融合和科技支撑。



加速跨界融合   发展机遇贯通上中下游




得益于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银发经济的有效市场正在加快形成,扩容提质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
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众多目光聚焦银发经济领域,有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从发展现状看,我国银发经济不仅涵盖了事关养老的大部分产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涉及老年人群养老、医疗、养生、旅游、文体等需求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推进,从原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服务、金融、物流、销售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成为贯通银发经济上下游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衣食住行领域推出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低糖食品、保健品、定制医疗器械、老年公寓、养老护理为代表形成的养老地产、养老护理、饮食保健、定制旅游等模式,为发展银发经济进行了先期探索。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60后人群逐渐步入老龄化,中高端旅游、文体康养等消费需求明显增多。借助社交媒体的便利,供需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交互,老年群体的多样化诉求与企业的产品供给之间可以进行直接对话和匹配。此外,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也为老年群体消费进一步拓展空间提供了便利。
需求端的快速变化,无疑将倒逼供应端的调整。面对银发经济涵盖领域广泛、产业链长、业态多元的庞大市场,如何适应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细分需求,成为业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综合各类市场研究发现,银发群体未来的消费热点将集中于精细化医疗医药服务、疾病防治、智能生活、文体健身、教育、科技等方面。

随着老年群体消费观念加速从“养老”向“享老”转变,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新的反馈和诉求客观上加速了多种业态的交互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来空间广阔   发展短板亟待补齐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银发群体,将成为全球银发经济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目前我国银发经济市场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银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仍较为传统,对老年群体个性化的需求聚焦不够,从产品数量到质量均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银发经济市场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

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并把握好银发人群消费观念及行为上的变化。
对企业来说,细分需求、研究需求,才能更好地求变、应变。从我国老龄化趋势来看,老龄人口结构将呈现分化,未来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低龄老年人”消费观念较之前将有明显不同。对他们来说,与吃饱喝足穿暖相比,学习、旅游、娱乐、社交等多元诉求同等重要,生活必需类消费为主的单一结构将逐步扩展到享受型、悦己型、参与型消费并存的局面。面对这些趋势性变化,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企业的市场决策有必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另一方面,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老年产品的可选择性较小,不仅品类缺失,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开发程度不够,市场上还大量存在重产品、轻服务的现象,这都是影响甚至抑制银发人群消费意愿的因素。从用户反馈来看,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仍较传统,难以精准匹配低龄、中龄、高龄等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康养、社交、旅游、文体、再就业、老年大学等中高端服务缺乏。

此外,相关市场标准还不完善,产品服务缺乏标准规范,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领域甚至出现金融诈骗等乱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产业协同、模式创新、用户反馈对接等方面多下功夫。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

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是具有权威性的企业管理期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