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送礼,门道很深
文摘
金融财经
2025-01-27 07:04
北京
导读:逢年过节,很多企业会选购包装精美又不太贵重的礼物,寄送给重要客户,将此作为一种交际润滑剂,希望在工作业务上彼此关照。
向日本企业赠送礼品时,必须掌握好尺度。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而贸然送礼的话,会给对方带来困惑。逢年过节,日本企业间互寄礼物或举办促销活动时的礼品赠送,一般是除食品之外的小礼品,例如挂历、电子购物卡、图书券、报刊杂志订阅券(已经支付预订款项),以及毛巾等。
关于赠送和接受的礼品金额标准,很多企业在《交际费管理规定》等内部管理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有些企业还制定了严格的礼品赠送预算审批制度。企业间互赠的礼品,虽包装精美,但并不贵重,其市场价值被控制在一般社会常识认可的金额范围内(数千日元或数万日元左右)。
近年来,一些日本企业制定了《礼品申报制度》,该制度规定员工赠送或接受的礼品,超过一定金额时必须自行向直接上级汇报,并且还须向企业的遵纪守法管理部门申报登记。通过拜读一些日本企业的《员工行为手册》,笔者总结了一个共同之处,即因为工作关系需要赠送或接受的礼品,必须是常见的、礼仪性的,坚决杜绝非正常赠送礼品之类的行为。
一些内控管理比较完善的日本企业,制定了《企业员工违法违纪行为举报制度》,除了设置专门的举报电话外,还在官网上公布举报专用的电子邮件等联络方式。根据需要,有些企业聘请外部法律专家,定期举办公司内部的巡回演讲会或咨询会,协助处理日常相关事宜。据笔者了解,这些日本企业会定期向股东汇报调查的结果,及时向全体员工公开相关信息。
当然,关于某些以商业贿赂为目的的送礼行为,一般是很难从企业财务账面查验的。对于相关经费的支付方式,有的是由企业经营者秘密掌控的非公开企业或者团体支付的;有的是从本企业的“小金库”支付的;有的是作为保密经费项目支付的;也有的是通过关系密切的合作单位支付……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普通员工,但很难制约企业经营者及关键工作岗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日本一些固有的行业惯例及商业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费用管理制度的实施。
◆例如,在日本某些行业,根据惯例需要支付给业务介绍人一定比例的现金回扣,业务负责人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合理合法的方式完成支付回扣。如果某员工负责的大客户职务升迁,该员工按照本行业的商业习惯,应与自己的上司一起请该客户吃饭庆祝,并赠送一定金额的祝贺金。
可是,如果该企业对现金赠送的交际行为规定了上限金额(一般是数万日元),那么该员工及上司该如何处理?实际业务中,为了维持与大客户的关系,企业一般会采取合法的变通方式,赠送超过上限金额的祝贺金。甚至,某些变通方式是违反企业规定的,但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为了维持与客户的关系,有时不得不采取这些变通方式。即使企业严格规范了送礼尺度,也需考虑某些行业的商业习惯及人情世故。
如果能维持稳定的客户关系,或能成功开发新客户,某些违反常规但不违法的交际习惯,其实是得到很多企业经营者默许支持的。关于企业实际支付的交际费,按照日本目前的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时是允许企业将其全额计入费用的。但是,日本的税法对企业交际费的税前扣除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
与企业相比,日本的政府机关更注重规范治理“送礼”之类的社会问题。除了加强内部审计,及外部社会监督等措施外,还采取了很多技术性手段,减少“送礼”的机会。
◆例如,因为公营租赁住宅的租金便宜,所以每年申请的人数很多。因此,日本政府规定廉价的公营租赁住宅的抽签工作必须采用由计算机程序随机选号的方式。这样通过技术手段,轻易地杜绝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舞弊机会。
一般而言,日本的国会议员、医生、警察、国家公务员等较高阶层的人,不会轻易接受他人赠送的较贵重的礼品。他们都属于待遇相对优厚的阶层,工作稳定,假如涉嫌收取贿赂的话,按日本相关法律,他们会被解职或处分,影响事业前途。因此,在日本赠送礼品时,一定要遵循送礼规范,留意受礼人的身份与背景。
逢年过节,很多企业会选购包装精美又不太贵重的礼物,寄送给重要客户,将此作为一种交际润滑剂,希望在工作业务上彼此关照。另外,在日本,亲朋好友间也很重视互赠礼物,把这看作是沟通感情和互相问候的一种方式。
尽管日本人很重视过节时的送礼习俗,但是大家也很自觉地遵循礼轻情义重的传统观念。因此,为了在节日期间不影响彼此的工作和休息,很多日本人会将礼品通过快递寄送给对方。日本人彼此间深知无功不受禄的道理,向关照过自己的人赠送礼物,向关心过自己的人则赠送贺卡或书信问候。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通过电子邮件、社交性App,彼此互致问候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很多日本企业也提倡员工以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的方式取代书面贺卡,向重要客户致以节日问候。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明文规定,员工之间禁止互相赠送节日礼物。这是为了避免很多员工因无奈于某些潜规则,从放假前一段期间就开始忙碌着选购昂贵的、有面子的礼品,并折腾着亲自去给领导、客户,以及关系单位,从而影响了工作、休息,甚至影响情绪。
值得警示的是,当尊重节日送礼习俗逐渐转变为一种行贿受贿的借口时,为了防范腐败之风蔓延,必须及时予以治理。
向对方赠送礼物时,日本人一般会很谦逊地说:“给您赠送的礼品,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请您先收下吧。”并不是礼品质量真的有问题,而是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习惯说的客套话。有些日本企业的员工礼仪培训教材中特别强调,“赠送礼物时,应保持谦逊的姿态,即使再昂贵的礼品,也不可炫耀。”
一般情况下,礼物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这种拖延表示收礼者不在乎礼物的质量和数量,而在乎对方的心意。这与中国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观念相似。当然,也有日本人喜欢当面打开礼物,表示愿意敞开心胸,通过对礼物的欣赏与评论,与送礼人进行更加深刻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在接受礼品要表示谢意外,与送礼者再次见面时,一般还要再次口头表示感谢。很多日本人认为,针对同一礼品多次表达感谢,表示收礼者没有忘记送礼人的情意。但是,日本员工将因工作业务的关系而给对方送礼视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针对同一礼品,再次见面时,主要是以谈论工作为主,一般不再提及礼品事宜。
日本人如果收受了对方赠送的礼品,通常会当场或在日后合适的时间,找出价值基本相等的礼物来还礼,以表谢意。有的日本人偶尔也会回送更加贵重的礼物。
日本员工如果收到了物美价廉的礼物一般会很高兴地接受。但是,在很多日本企业内,如果收到了超过一定金额(一般是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估计出大致价格,超出了规定的价格范围)的礼品时,就必须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向自己的领导汇报,并进行申报登记。这种送礼方式,反而会让接受礼物的一方感到很被动、为难。
因此,一般不要送昂贵的礼物给日本客户,还要注意把礼物上的价格标签撕掉。不然,他们心里会不安,而且还会因难以选择合适的回送礼品感到为难。
另外,日本员工对外赠送食品类的礼品前,会认真检查食品的赏味期限(一般比“保质期限”要短)。没有赏味期限的食品礼物是严禁选购和用于赠送的。关于日本社会禁止赠送没有“赏味期限”食品类礼物,以及日本食品法规定的企业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应当是“赏味期限”而不是“保质期限”,不仅值得中国企业了解注意,而且也值得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深度思考。
婚礼红包是日本人送礼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员工之间,对新婚的同事通常只送红包,不送礼品。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惯例,即员工对新婚同事只送祝福。
这是因为按照企业的员工福利制度,这些企业已经给新婚员工发放了祝贺金,所以员工之间互相赠送婚礼红包的习俗被制度性地淡化了。不过,如果接受邀请参加新婚同事的婚宴时,按照习俗礼仪上应赠送红包表达祝贺。
据了解,按照日本人送红包的惯例,红包的金额不能是偶数,而是奇数。原因是偶数钞票一般认为可以被均分,比如二万日元可以均分为两个一万日元,象征婚姻破裂,是不吉利的。反之,奇数钞票不可以被均分,象征婚姻牢固。
但是,如果送偶数金额的红包,需要注意红包内的钞票张数,例如二万日元的红包里可以放一张一万日元和两张五千日元的钞票,这样虽然总额是偶数,但钞票数量是奇数。日本人认为这基本上不算失礼,但需要注意红包里面的钞票必须都是新的,不能有折痕和污迹。
日本的中元节起源于中国。该习俗传入日本后,在江户时代逐渐成为日本的民间习俗。据一些退休员工的介绍,大约从日本的明治时期开始,大城市的一些百货店把中元节送礼习俗作为重要的商业促销活动。年复一年,中元节的商业气息在日本逐渐浓厚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7月上旬到7月15日之间,日本人会把供奉给祖先的祭品分享给亲戚朋友,后来渐渐变成了现在礼仪性的送礼习惯。尤其是一些日本的中小企业,已经把在中元节赠送礼物作为一项重要的营销活动。
根据最近几年日本一些百货连锁店对外公布的中元节礼品销售数据可以了解到,中元节的人气商品主要是啤酒、日本酒、点心、挂面、火腿、咖啡等商品。可以看出,日本人以及日本企业之间赠送的礼品注重经济实惠,是社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