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拜访了两家不同的公司,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给大家:第一家公司正在设定25年的绩效目标及绩效规则:他们将25年的保底目标设置为了往年实际完成业绩70%左右,达不到业绩保底目标,奖金系数仅有0.2;但只要做到保底目标之上,会有相较于往年而言,更优渥的激励政策;从实际的目标及规则来看,确实是给了员工较大的空间;但实际规则出来之后,员工们都怨声载道,吐槽今年公司的要求太高,而对于公司设定的,保底目标之上更加丰厚的奖励视而不见,几乎都盯着保底目标以下奖励微薄这件事。第二家公司的老板,在向我们介绍核心员工时,特别提到了其中一位员工,说其工作热情和成就动机极高,有的时候比老板自己还着急,希望能够在业绩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或者不愿意输给竞争对手,甚至反过来推着老板走。而老板说,一开始的时候这位员工还不是这个样子,好像是从结婚之后就变了,变得有了极强的成就动机。1.与奖金强挂钩的绩效管理,较难激发出员工的热情,反而容易起到反作用;
2.内在动机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激发,要比高奖励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激发强度高的多;
3.内在动机并非不可改变,而是可以通过某些事件或者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被激发出来。
由此可见,激发出员工的内在动机,让员工为获得工作带来的内在奖励而工作,是既省钱又省心的激励方式。这里的选人,要选两部分,一是素质、二是价值观,要讲究一个“才志兼合”;不可否认,虽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人可以逐渐掌握自己不熟悉甚至不擅长的领域,但底层素质确实也是存在的,总有一些“天赋型选手”花费普通人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达到普通人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因此,优先选择那些在岗位工作上做的最出色的,或者底层素质优异的人作为激励对象,是让员工后续发挥更大能力的基础;其次,要选价值观与公司一致的员工,不然,即使其工作能力和底层素质出众,倘若价值观极其不合,最终一定也会离公司而去。这一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旨在真正的找到优秀员工的内在动机痛点。建议可以采用深度面谈的方式,通过问员工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痛点的挖掘:1.这份工作里的哪些点,最让你感到兴奋或愉悦?为什么?
2.为了让你持续保持这份兴奋和愉悦,你需要公司提供怎样的支持?
通过问这两个问题,并适当追问,一般情况下都能了解到员工为什么喜欢这份工作、背后的原因,以及员工希望公司提供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问题仅仅是起手式问题,还要通过不断的追问(以放松、没有压迫感,能传达好奇的语气),来了解员工内心深处真正看重这份工作的点。以咨询公司为例,很多同学想进入这个行业,表面的动机好像都是一样的,大多数都回答看重给个人带来的成长,但一深入追问,会发现,其底层的动机却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好奇心旺盛,喜欢咨询这种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领域的工作;有的同学则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咨询会不断解答客户的问题,这能让其被需要的感觉最大化;有的同学则非常享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能极大的满足其分析欲。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到内在动机有三大类型,分别是自主、胜任以及联结。自主是指工作能让员工感知到对于工作的掌控感和自发性;联结则是指工作能让员工感知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是有意义的,能够让员工感知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有倾向性的,给员工分配最能激发其动力的工作(通过第二步的深度沟通得出),并设定一个略有挑战的目标,让员工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路径去实现目标,过程仅给予辅导,就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主感;在过程中不断的给予员工反馈,以正向反馈为主,并以客观事实强调员工取得的成长而非成就。就可以不断强化员工的胜任感;在整个工作开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员工就会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意味着什么,自己有多被他人需要,继而激发联结感。前面三部分的工作针对如何激发员工的个人内在动机做了基本阐述,但若想员工的内在动机被长期激发,还需要在公司的激励机制方面做好匹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高于市场水平的基本工资给足了员工安全感以及被信任感;这让员工不会因为生活的基本保障问题而将目光聚焦在如何短期、快速达成绩效目标以获得更多的奖金;也让员工能够更加专注于如何获得工作本身带来的内部奖励,探索如何将工作做的更好。浮动收入激励的,往往是那些有难度的,需要创新的、或需要员工不断付出较高努力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更需要员工的内在激励做支撑;当绩效对于浮动收入的影响较大时,员工获取这部分收入的动力将几乎全部被外在动机占满,变成了为了做而做,而忽视了目标背后的逻辑以及正确的做事方式;且对于员工来说,公司业绩好时倒还好说,一旦公司业绩不稳定,员工的外在激励没有保障,员工将更加没有动力;但如果降低绩效与浮动收入的挂钩比例,同时设置较高的基本工资作为保障的话,员工将会更加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将工作视为一种有趣的活动,更多想着如何做好工作而非获取奖励。转向以内在激励为主的激励模式,对于管理者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将被要求更多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思考如何激发员工的善意和内驱力,也意味着要在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实践;而员工则需要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且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不受框架束缚的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的提升和调整也许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但这一定是未来激励的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