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了解企业战略变化,强化沟通共享,向外拓展学习。
人力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产,合理分析、配置、开发和激励人力资源,对实现组织绩效和战略目标有积极作用。G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地市分公司,员工将近1000人,组织架构为职能制。本文通过阐述G公司在各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析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实现从“跟随”到“向前一步”。
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非完全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依赖三个重要支柱: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
高层管理人员是战略制定者、外部资源获取者、中层管理人员的导师和教练、企业精神领导。
中层管理人员在招募和甄选员工方面提供职位分析信息,提出用人计划,协助面试并做出最终录用决定;在员工培训与开发方面拟定部门培训计划,对员工实施在职培训,激励员工自我开发,帮助员工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在员工评价和报酬方面,负责本部门绩效考核,完成薪酬调整及奖励;在激励和留住员工方面,与员工沟通,及时化解冲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人力资源部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其他部门及管理人员合作完成员工的招、育、用、留等工作,并牵头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章立制。
在G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基本默认且“ 无意识”地按照三大支柱的分工开展工作,人力资源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配合、组织或者牵引作用。G公司也和很多企业一样,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工是“无意识”的,新的管理任务或者问题产生时,通常由人力资源部解决。因此,人力资源部必须跟企业高层及其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人力资源部在各战略阶段角色不同
企业战略通常包括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精简战略三阶段。在各个阶段,G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战略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其间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 成长战略阶段——积极的人力资源部
成长战略分为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采取内部成长战略的企业,强调开发新产品、开创新市场以及进入新领域,企业通过招募和甄选,不断补充各类人才,实施全方位培训,强调内部晋升。绩效管理关注过程与结果,薪酬与结果紧密联系。实施外部成长战略的企业,重点则是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文化的整合以及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G公司在成立之初,对全市区域的员工进行了重新整合,迅速把新产品和业务推广到全市用户。高层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亲自率队到全国各大院校招贤纳才,增加投入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并破格晋升部分德才兼备的新人担任部门一把手。G公司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包括职能制的组织架构、绩效管理体系以及职位薪酬体系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重视信息化支撑,通过建设运营支撑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提供公平、客观的依据。
在实施成长战略过程中,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及直接参与,人力资源部在公司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稳定战略阶段——精细化的人力资源部
实施稳定战略的企业强调市场份额和运营成本,业务增长率较低。人力资源管理以留住已经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的员工为出发点,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以及管理方式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公平性。企业招募需求不大,内部员工能获得缓慢晋升,绩效管理重点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态度,薪酬决策基础是员工职位。
G公司进入稳定期后,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开始减缓。依照相关规定,员工工资与效益挂钩,随着收入增长减缓,人工成本增速也相应减缓。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转为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各部门关注自己部门员工的数量以及工资总额。公司实施职位薪酬体系,员工普遍关心晋升条件。
G公司人力资源部通过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起草和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以精细化的管理工作,再次紧密契合公司稳定的发展战略,兄弟公司经常前来学习经验。
3. 精简战略阶段——被动执行的人力资源部
实施精简战略的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大、业务规模缩小等问题,需要压缩成本、提高效率。人力资源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和平、稳定且代价最小的方式将冗余人员剥离,同时提高留任员工的士气。员工需要较多培训,企业对绩效极为关注,绩效管理的重心放在结果考核上,员工薪酬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
由于市场上各大运营商的三网融合业务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在经历短暂的稳定期后,G公司迅速面临主营业务用户流失、新业务竞争力不强、公司整体利润下降的经营形势。高层管理人员亟须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稳收入、拓新增的经营目标,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包括组织扁平化架构调整、绩效考核与公司经营目标统一、薪酬与效益强挂钩等。
G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高层管理人员、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三大支柱”统筹实施。前不久还是“优等生”的人力资源部,习惯了稳妥推进各项工作,此时却未能迅速理解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在诸多改革要求面前,反应速度和工作成效未能达到高层管理人员的期望。人力资源部陷入了被动和困惑。在强力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的角色从过去的“参谋+执行”降级为“执行”。
4. 问题反思——仅“跟随”行不通
G公司人力资源部对问题进行反思和复盘,改革工作不达预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部市场竞争形势急剧变化,公司经营压力陡增,改革任务突然而迅速;二是人力资源部对公司经营缺少主动预判,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具体工作规划上,对改革都缺少应有的准备。
外部因素不可控,人力资源部主要研究内部原因,思考如何改善后续工作。
G公司人力资源部过去表现优秀有以下原因:在成长战略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人力资源部根据上级要求,发挥专业技能推进各方面工作,建章立制;在稳定战略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建立走向成熟。上述工作实施中,人力资源部对“做什么”非常清晰,主要工作是集中精力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人力资源部只需“跟随”企业发展脚步,就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技能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进入精简战略阶段,人力资源部工作不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期望,主要由于变化过于迅速,一直“跟随”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部,若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向前一步”,主动提前了解企业战略变化,对经营有预判,提前对“招、育、用、留”等各项工作进行规划,避免改革工作任务下达时措手无策。
“向前一步”——在探索中前行
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对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战略目标下的人力资源供需情况进行预测,不仅有助于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够获得各类人力资源,而且有助于确保员工队伍的精简和高效。人力资源规划通常包括三大步骤。
第一,需求预测。预测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需要的员工数量以及员工类型,主要考虑企业战略定位和战略调整、产品和服务的变化情况、员工工作量、技术变革、结构调整以及流程再造等因素。
第二,供给预测。对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进行预测。在供给预测时,需要对企业内外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第三,供求匹配及平衡规划。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不同职位类型是否出现人力资源过剩或短缺情况。明确后就可以确定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解决潜在问题,包括对组织架构、人员招募、职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这些措施中,不仅包括人员数量规划,还包括人员质量规划;不仅包括人员技能规划,还包括人员动机及价值观牵引规划(其中人员动机及价值观牵引规划,就是G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改革要求)。
在内部进行反思和总结后,G公司人力资源部变被动为主动,并有效促进落实,主要在向上、横向、向下以及向外四个方向有意识地“向前一步”。
1. 向上了解公司战略及实施路径,明确“做什么”
过去人力资源部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联系以单向接收任务为主,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后,就给人力资源部下达任务,人力资源部按照要求确定方案或者落实相关工作。
现在人力资源部改变了方式,由单向接收任务改为双向互动,主动了解企业经营战略,制订相关规划或者改革方案,向高层管理人员汇报并征求意见。在审议讨论规划或者改革方案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除了根据要求做规划或者方案调整,还会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
例如,人力资源部了解到未来几年内,G公司经营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企业亟须在某些领域创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管理出效益也是G公司日后经营的一个重要主题。没等高层管理人员安排任务,人力资源部就着手对员工进行盘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别在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做出相关调整规划,如冻结部分招聘、鼓励部分员工内退、加大重点业务培训力度、加大绩效薪酬比重、薪酬分配向一线业务人员倾斜等。当企业改革行动开始时,人力资源部不仅可以短时间内拿出方案,还可以根据已掌握的专业信息,给高层管理人员建言献策,如目前人员的能力水平(可以把什么人放在什么位置)、公司外部的劳动力供给等。
2. 横向强化沟通共享,解决“怎样做”
G公司采用职能制组织架构,按照职能组建专业职能部门(如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技术部等),优点是职能清晰、分工专业,缺点是各部门之间横向协调差。
在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员工薪酬总额缩减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承受了许多来自各方的压力。人力资源部根据企业战略制订的改革方案,要么触动其他部门利益,要么涉及其他部门的管理领域。
过去一个方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拉扯才能最终敲定;现在人力资源部改变“做好自己”的工作方式,加强横向沟通。过去业务部门有需求或者疑问时才找人力资源部;现在人力资源部主动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在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人力资源部成立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评委组,共同参与人力资源规划或改革方案的制订和评估。建立在共识上的规划或者方案,无论是制订过程还是落地,都比过去更顺利。
3. 向下加深员工交流,获悉“做得怎样”
企业所有的管理政策最终要作用到与用户接触的一线人员,他们在各种管理政策的驱动或者约束下,向用户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使企业获得赖以生存的效益回报。一线人员的信息是政策方案制订以及评估的重要依据。
过去人力资源部收集一线信息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看数据;二是接受一线人员的主动反馈或者申诉(其中以申诉居多);三是问卷调查。这些方式收集的信息,无论是全面性或者时效性都存在不足。为了快速收集高质量的一线信息,人力资源部现在要求各级员工常态化地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交流,交流方式包括访谈、跟岗、参与项目以及轮岗等,收集一线人员需求、解答一线人员问题,了解各项人力资源政策的实行是否与初始目标相符等等。
由于人力资源部相对中立,在某些方面,员工更愿意向人力资源部反馈信息。譬如,员工反映部分业务激励方案会引导员工放弃发展高价值用户的机会,而追求低价值用户,与公司利益相违背,人力资源部会迅速反馈至业务部门并商讨优化。在这方面,人力资源部无形中充当了沟通桥梁的角色。
通过与一线人员及时深入交流,人力资源部不仅掌握了目前用户的情况、企业资源分配的均衡情况、业务发展出现的新矛盾等,更重要的是获悉各类政策方案的最终落地效果,为后续改革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此举,人力资源部可更加顺利地以一种兼顾个人、群体、组织和公众利益的方式进行变革管理。
4. 向外拓展学习,增强实力“继续做”
由于市场变化迅速,管理方法与思维方式不进则退。出于对公司长远发展考虑,人力资源部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在应对日益增大的经营压力同时,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包括创新思维、成本管理、团队建设、心理能力建设等,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过去人力资源部是其他兄弟公司的学习标杆;现在人力资源部走出公司,带着问题,到其他兄弟公司拜访学习。一方面,将兄弟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数据与自己公司的配置数据对比,可大致评估出各部门、各模块的人力配置是否匹配;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兄弟公司的管理方法,特别是薪酬激励方案。同行的模板或者案例,不管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为G公司后续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向前一步”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G公司人力资源部通过工作方式的调整,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塑造得力的参谋(对公司高层)、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对其他部门)、沟通的桥梁(对员工)等角色,协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在内的各项专业性工作也许未曾缺位,但是人力资源部是否真正做出了契合组织发展需求的工作规划,并且能够根据组织的经营节奏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深度理解和应用。市场变化如此迅速,只有主动“向前一步”,了解组织的战略和各级人员的工作情况,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加强新知识、新经验的武装,才能确保人力资源战略匹配组织战略需求,并顺利落地,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