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生长,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但是,如果自我像一棵植物,要先在土壤里扎根,才能生长。这个扎根,主要是在关系里扎根。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的脏腑功能一样,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相互攻击,又相互支持。最典型的例子是亲密关系。男女两性在亲密关系中,释放彼此的吸引力是攻击,向对方宣泻自己的情绪是攻击,提出要求是攻击。同时,也向对方提供比如赞美,包容,满足对方的需求。所以是相互的关系。
比如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中,夫妻之间,是彼此攻击,制衡的。但是,如果夫妻间的能量失衡,弱的一方会把孩子拉到自己的一方去对抗伴侣,同时会向孩子施加无法向伴侣释放的攻击性。
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充当了伴侣的角色,而不是孩子的角色。他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操心的妈妈,同时,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会有很多任性的需要,但是又不肯表达。
在错位的角色中,他虽然会为别人做很多事,但是,一边做一边抱怨。自己的需求,一边委屈,一边不说。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纠结,唯独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自我的根扎不稳,就要通过与别人连接。由于这种连接的欲望太过强烈,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就是取悦别人,服务,付出。自我的攻击性就会收敛。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向父母释放大量的攻击性的。这些攻击性包括可爱的举止,自我需求的表达,比如撒娇。如果他不能向父母释放这些攻击性,转而看父母脸色,讨好父母,他在家庭之外与人建立连接的过程中,也不是以释放攻击性的方式进行,而是取悦。但是取悦的方式,与正向释放攻击性,是背道而驰的,反而是最难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的。
用取悦的方式他人建立关系,不仅不是正向的释放攻击性,还会形成一种被动攻击的矛盾状态,让别人拿了你的好处,还觉得不开心。
错位的关系,会让人处处找不对事情的重点,总是南辕北辙,把清晰的关系搞得混乱,因此常常抓不住生活的重点,围着别人的事忙乱不堪,却荒芜了自我的耕耘。
回到自我的位置,合理地释放攻击性,学习表达,慢慢地把错位的关系,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