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第1830篇
新学期开学有一段日子了,那些刚升入小学一年级便开启了寄宿生活的小朋友过得还好吗?当夜色降临,当开学的兴奋归于平静,正是思念疯狂翻涌的时候,这些一年级寄宿新手们会如何度过?
今天分享两个来自蒋校的小故事,关于那些可爱的,感动的,勇敢的瞬间。
希望这两则故事能给正在经历“分离焦虑症”的爸爸妈妈们一些信心。
*你好,小学生
时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气:炎热
今天是一年级新生在学校寄宿的第一个晚上,随便走进一间寝室,一个孩子在洗澡,另外两个孩子在和志愿者哥哥玩游戏,剩下的一个小男生坐在凳子上有点小情绪。
我问他:“刷牙了吗?”他眼眶有点红,摇摇头说:“没有。”
“那我们赶紧刷牙吧,刷完牙听志愿者哥哥讲故事。”
“我想妈妈。”
“嗯,孩子离开妈妈第一天都会想妈妈 ,可是我们要长大,就得暂时离开妈妈,刷完牙我们就给妈妈发一个晚安视频好不好?”
“不是,我想阿姨。”我愣了一下,要理解一个一年级小孩的表达,你需要耐心倾听。“哪个阿姨?”
“照顾我的阿姨。”我恍然大悟:“是不是之前都是阿姨照顾你刷牙洗澡,今天没有阿姨不习惯?”孩子看了我一眼,眼睛像灯泡一般亮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这样吧,我让志愿者哥哥扮演阿姨的角色,让他辅导你完成刷牙和洗澡的任务,可以吗?”
志愿者哥哥立刻走过来,亲切地引导他挤牙膏、接水、刷牙、摆牙具、洗澡……孩子很流畅完成了一连串的任务。大概是尝到了第一次独立完成工作的价值感,显得很开心,然后和其他三个室友一起玩起了游戏。
原来“想妈妈”有时竟然是“我不知道怎么开启独立照顾自己”的一个代名词,用心倾听才会理解到孩子真诚的需求。当孩子学着向前迈步,并体会到成长带来的价值感时,他就慢慢适应了独立生活。
面临未知时,人总会表现出焦虑、担忧、依赖等情绪,成人如此,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战胜未知最好的办法便是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发现具体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自己停留在焦虑的情绪当中。
所以,老师们常常用具体的“工作任务”转移孩子们的“分离焦虑”。当他们承担了新的角色任务,忙碌起来,就没时间陷入对未知的担忧,对父母的思念中。
各位爸爸妈妈们,试着给孩子一点点时间,他们比咱们想象中更加勇敢。
*孩子们在学校愉快生活
9月11日 星期四 天气:阴
一大早我听说1.4班有个家长昨晚接到夜班老师电话,晚上三点多给班主任打电话说今天一定要来看看孩子,我很诧异。经了解,昨晚十点半孩子说睡不着,就让夜班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很想念妈妈,想回家。妈妈就开始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凌晨三点给班主任发信息,说今天要来看孩子。
我非常理解妈妈内心的焦虑,想象一下,从十点多接到电话到凌晨三点给班主任打电话,这位妈妈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干扰,她的焦虑可想而知。但我心里很清楚,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假象,是对不确定的恐慌。现实是孩子安然无恙。尽管这两天班主任不断在群里发图片,几乎做到现场直播了,可是家长的焦虑还是会因为孩子情绪不佳而被放大。
下课了,我去找孩子聊天,我想知道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看看能给他提供怎样的帮助。
“听说,昨天晚上半夜你给妈妈打电话了,你怎么啦?生病了吗?”
“我睡不着。”
“为什么睡不着呢?”
“我想妈妈。”
“嗯,大家都很想妈妈,但是我们妈妈不可能跟着我们来上学,所以我们需要把妈妈装在心里。那跟妈妈打了电话,应该睡觉了吧,为什么还是睡不着呢?是以前没有分床睡过,不习惯吗?”
“不是,是被子太厚了,有点热,生活妈妈说就盖肚子,可我不盖其他地方,其他地方就会觉得冷。”
“哦,是被子的问题,那你有好办法解决吗?”
“被子盖一部分肚子,再盖一部分脚。”
“真是一个会想办法的孩子。还有其他办法吗?你可以想得大胆一点,比如换被子。”
“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就带你喜欢的熟悉的被子也可以。”
“这也可以吗?不就跟他们不一样了吗?”
“重要的是保障你睡好觉,是否统一再想办法,不难。”
“那我周六可以带回去吗?”
“当然可以,你的物品,你有绝对支配权。”
“可我还是想妈妈。”
“嗯,想妈妈很正常,我们可以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或者妈妈的信物,想象妈妈就在身边。”我对他说。
他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有点想笑。
看来他对这个提议有兴趣。“如果你想妈妈,就对着妈妈的照片说,妈妈,我想你,不过我很好,你别担心。”我让他练习一下,他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点腼腆。
“母亲和孩子有心灵感应,你这样说,妈妈就会收到哦。”
“这个办法可以。”
“我们要不要尝试一下,就像做实验,看看是否能产生魔力。”
他笑得更可爱了,不知道是这个提议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是他真的觉得这个办法行,反正看着他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如果这个方法有效,你试验成功,我们就全校推广,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叫‘纪佑德情绪安抚法’,怎么样?”他坐在椅子上,差点没笑出声。
“可是,要是这个方法别人用了没有效果呢?”
“没关系,有一个管一个,有两个管两个,都算你做出的贡献啦。”
“那好吧,我试一下。”孩子高高兴兴地和我告别。
与儿童对话,启发式提问,激励他们内在的潜力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当班主任告知家长学校的策略后,也缓解了妈妈的焦虑。妈妈最终决定把棉被和自己的物品带到学校来,而放弃了自己亲自来见孩子。
在面对不确定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假象的危险”,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重新回到现实,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将注意力放在当下问题的解决策略上,我们就能对抗焦虑。
寄宿这件事上,家长有时不如孩子勇敢。孩子是前一秒送进学校的,纠结是从第二秒开始的,“我是不是选错了”“我该不该送TA来寄宿”“TA还这么小”……
失落、担心、愧疚、自责,孩子在学校一有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不安的情绪就容易被放大。所以,那些觉得送孩子寄宿,就是没那么爱孩子、不想管孩子的声音,是冤枉“寄宿制”的家长们了。
正好相反,每位给孩子选择寄宿的家长都与孩子一起在经历了“分离焦虑”的考验,但比起眼前短暂的不适应,他们更看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等。
而德普有专业的师资团队,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我们将和家长、孩子一起适应这个特殊的时期,一起直面困难,解决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信任孩子,信任彼此,然后等待改变发生。
*孩子们丰富多样的寄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