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籍教育家 | 他创办浙江第一所堕民学校,树立起宁波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摘   2024-08-28 19:47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在宁波,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和兼容并包的时世风度融合为一,形成了一方独特的文化土壤。文化丰厚之地,自是教育开明之域。正是这片土壤,哺育出了一批深受世人尊重的教育家。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近现代甬籍教育家系列介绍,致敬这群中国教育的点灯人,铭记教育先贤改革与实践的业绩与经验,深掘他们的思想精粹,为宁波的教育发展提供历史明鉴。


重温是铭记之初序,体悟是践行之起始。让我们与教育家共息,开启一段基于伟大和高贵的对话,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追寻教育的光亮。



陈训正(1872-1943)

字屺怀,号无邪、天婴,慈溪县官桥村(今余姚市三七市镇)人。1903年中举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西湖博物馆馆长、浙江省参议会议长。一生致力于兴办地方教育、办报宣传革命、撰修方志。



陈训正兴办学校,重视实用之学,希望学生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主张众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多样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



积极兴办普通教育



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的蹂躏,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强烈地震撼着清廷。在严酷的时局逼迫下,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则应顺时而为,且要学习“西政之本源也”。由此开启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


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在这场“新政”中是过渡得比较顺畅的。因为宁波的官学在经历维新运动之后,大多已是名存实亡,上谕一经颁布,宁波各地的书院就纷纷改设为小学堂,内设堂长(校长),其进程很是顺利。在这一波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陈训正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故乡家中的陈训正


1905年9月12日,宁波府教育会成立,张美翊为会长,陈训正和陈康黼被推为副会长。鉴于小学是基础,兴办学校应以小学为先,陈训正与张美翊等人在宁波知府喻兆藩的支持下,将城乡书院、蒙塾均改为新式小学。


随着小学的增多,培养小学师资成为当务之急。而当时宁波府中学堂的毕业生有限,且毕业生不一定都去当教师,因此师范教育必须另外筹划。陈训正与张美翊借机向喻兆藩建议,以(月)湖西月湖书院旧址创办宁波府师范学堂,1907年4月,学堂建成开学。1912年改名为宁波师范学校。1913年改归省立,易名为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9月11日并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这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师范学堂,为宁波地区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小学教师,充实了办新学的师资力量。


不仅如此,陈训正还在宁波大开女学之风。其时,女子入学的风气在宁波只能算刚刚兴起,甬城各界虽然觉得女子有教育的必要,但一般人终究认为女子毕竟是女子,即使读书,读到小学也就够了,更反对男女同校。为了解决小学女性师资缺乏的问题,陈训正与李镜第、钟观光等宁波六邑在甬人士集议,将(月)湖西竹洲已停办的崇正小学堂改建为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春开始延师招生,学制为5年,预科1年,本科4年,小学毕业后先考入预科,读一年后,再升入师范本科进行四年学习。学生最多时达到200余人,为宁波地区培养了大量女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927年3月改办中山公学,开始招收男女学生,在宁波首创男女同校。国民党清党后停办。同年7月1日,宁波设市,又改办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次年增设高级师范科。1931年1月宁波废市,改称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抗战全面爆发后,学校外迁,并于1945年10月复校。学校历经多次更名和归属变化,最终成为今天的宁波市第二中学



民国建立之初,宁波恢复正常授课的公立中学只有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原宁波府学堂)一所,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其他的中学都是教会办的,意在传教,学科也不完善,鉴于此,甬上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再办一所完全中学是必要的。


1912年3月,由钱保杭首先提议,经与陈训正等宁波地方名士商议,在已停办的西城育德初等农工学堂旧址创办了私立效实中学。效实中学开办之初颇为艰难,其办学经费是由发起设立效实学会筹措的,李镜第被推为效实学会首任会长。1932年李镜第去世后,学会决议改组为校董会,陈训正、陈布雷、秦润卿先后担任效实中学校董会主席。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安于清贫,爱校如家,献身教育,切实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由此奠定了效实中学的传统教风。


民国时期效实中学教师



首创职业教育



宁波开埠之后,商业日渐发达,但工业却滞后。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强调“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令各省从速办理。宁波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此开端,但在1912年民国建立之前,未见有较大发展。


1912年1月,陈训正、李镜第等联络地方人士商议,以宁属六邑公会公款在江北岸泗洲塘原益智中学(由镇海小港李氏创办,时已停办)旧址创办了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这是宁波历史上第一所中等实业(职业)高级中学。是年12月14日补行开学典礼,聘林端辅为校长。1913年8月,林端辅辞职,陈训正自任校长。学校初办时,仅设一个机械科(后改金工科),附设实习工厂,并招收艺徒班,以贫寒子弟为主。后来广招毕业于大学工科的学生为学校教师,才增设了土木科、汽车道路科。修业期限为本科3年,预科1年。所用课本,除国文外,均用英文原版教材。每周课程,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用4个下午时间到附设的工厂实习,学生全部住校。


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的成立和发展,为宁波地区培养了不少工程技术人才。1914年8月,学校改名为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8月,又改名为宁波市立工业学校。1930年8月,改办工科高中,学校易名为宁波市立工科高级中学。1931年2月,又改名为鄞县县立高级工科中学。1934年改归省办,定名为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3月,学校奉令迁杭,和杭州高工、杭州私立大陆高级测量职业学校合并为浙江省立工业干部学校。其后又与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合并为杭州工业学校(今浙江工业大学前身之一)。


现今正始中学


1931年8月,陈训正又在鄞县县立高级工科中学(即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增设附属初中,陈训正为主席校董。附中校舍即工校校舍,工校和附中学生全部寄宿。1934年,因鄞县县立高级工科中学收归省立,不能照旧附设初中,原附设的初中遂改为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今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前身)。学校校名正式定名“正始”, 以纪念陈训正的开创之功。正始中学校歌名为“正始颂”,寄托着对陈训正的感恩之情。


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时期学生合照


1914年1月,宁波四明专门学校(其前身为宁波法政学堂)改办为商业学校,定名为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15年8月易名旧宁属县立甲种商业学校,次年1月设银行专修科,陈训正不仅参与其事,还一度在该校银行专修科担任国文教师。1927年8月,学校更名为宁波市立商科职业学校。1931年1月,因宁波废市,取消市立,再度易名为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1941年4月,宁波沦陷,学校被迫停办。1942年2月,该校与甬江女中等学校在宁海合并为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但因战争影响于1945年5月解散。1946年2月,学校复校。1949年,宁波解放,学校更名为宁波市市立财经学校1950年9月,学校由职业学校转变为中等专业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隶属关系的调整,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创办佛教教育



1907年,陈训正与佛教界人士共同发起宁波僧教育会,该组织希望以特殊的教育形式推动宁波地区寺院僧人的教育事业。他与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一起创设了若干佛教学堂,有计划地教育寺院僧众,帮助僧侣德育养成及谋生技能。


1918年5月,他与地方佛教人士在僧立普益小学旧址创设宁波佛教孤儿院,以佛教“慈爱普度”为教义,收容7-14岁的孤儿。在成立大会上,众人推举居士陈训正为居士院长。该孤儿院原定60名额,后逐年增至100名左右。孤儿院除了救恤这些孤儿外,还让他们接受初等教育,学习修身、国语、音乐、美术、工艺、园艺等课程,同时,孤儿院又提供工厂、商店、农场等设施帮助孤儿进行职业性的培训与锻炼,教授他们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使其将来能自谋职业。此外,孤儿院还组建了阅报部、讲演部、运动部、整洁部、管训部、交际部等学生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老师和干事进行管理和教学。


宁波佛教孤儿院足球队

孤儿修满各学科及各业时经考试及格者给以毕业证书,毕业后也有机会由孤儿院介绍派往各地实业工厂进行工作。宁波佛教孤儿院俨然如一所设施制度完善的小学,从中亦可彰显陈训正对教育的热情与崇高的社会责任心。



创办“堕民”教育


堕民


旧宁绍地区城乡聚居着一些被称为“堕民”的人,相传是南宋降将焦光瓒所部后裔,因焦光瓒降金,故被统治者贬为“堕民”。又一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的部下,因失败后不投降明朝,故被明统治者罚处以世代子孙从事各种贱役,不准从事其他常业,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


他们世代相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入士、农、工、商四民之列,不得与平民通婚,不得应科举,不许捐官任职,只能从事一些被社会看不起的“贱业”,男的只能做轿夫、剃头匠、吹鼓手之类的活儿,女的也只能从事绞面、伴娘等低人一等的行业。


陈训正十分同情“堕民”的处境,认为“堕民”也是自己的同胞,有权利享受跟常人一样的平等待遇,“堕民”的习俗是一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陋习,应该予以摈弃。


1904年,陈训正、卢洪昶一起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2所,地址分别在西门口和江东。该校特色在于专门招收“堕民”子弟入学,其办学宗旨是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能使“堕民”子弟学到一技之长,掌握一两门技能,将来能够立身于社会广阔天地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一举措比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堕民”令还提早7年。



陈训正亲任育德农工学堂校长。除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外,尤注重工农业方面的知识,“当时中年级所用之国文教本,即系先生自编,专用以提倡务农学工而有成者”。陈训正还亲自为育德初等农工学堂撰写了校歌,倡导平等自由思想,兼及宣扬民族革命主张。该校毕业生后来升入中等工校乃至大学而成材者,不乏其人。


育德农工学堂不仅是宁波新式教育的先驱,更是辛亥革命在宁波的火种点燃之地,对宁波乃至浙江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后,西门口的育德农工学堂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1912年2月,陈训正等人借得育德农工学堂地址,创办私立效实中学


育德农工学堂作为浙江第一所堕民学校,其创办与发展在宁波乃至浙江的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宁波教育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陈训正题词





文末彩蛋

教博周末露天电影





END





文字 | 辜筠芳(教授,宁波教育博物馆学术委员)
编辑 | 朱姿芝
图片 | 网   络
校对 | 张   静
审阅 | 黄兴力






参观信息



| 开馆时间  |
9:00-16:30
(16: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 联系方式 |
电话:0574-87400965
0574-87400960
网址:http://www.nb-edu-museum.cn/

| 交通指南 |

宁波教育博物馆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和义路106号1844广场

宁波教育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由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学楼改建而成,屠呦呦曾于此求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