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高价求了,这15本书再版了

文化   2024-11-20 12:05   北京  


做書按:在“上野千鹤子旋风”吹了两年之后,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国产影视剧中。在电影《好东西》中,两个男人在饭桌上争相进行女权主义表演,并互相诘问对方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很难不令银幕前的女性观众会心一笑。这一幕的出现,也意味着女性主义阅读热潮,正在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成为可以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交流符码。


在这股时代风潮之下,许多早年间出版的女性主义著作也都重获新生,从不同年代的缝隙之中涌出,在当下汇聚成流。


一本2005年出版的“书海遗珠”《陌生的阿富汗》,在近20年后被重新发现,填补了游记领域缺失已久的女性视角。戴锦华关于当代女性写作历史分析的著作《涉渡之舟》也在17年后再版,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有些话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而等到她真正过时,才是我们真正该鼓掌的时候。”


朱迪斯·巴特勒的两本性别研究经典《性别麻烦》《消解性别》也在今年重新面世,15年前学术圈才会拜读的专业著作,如今正在武装越来越多普通读者的大脑。在韩江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之际,2007年得主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迎来再版,这本“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杰作”,在六十多年后依然鲜活如初。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的再版,则是出乎很多读者预料的“意外之喜”,让我们重温她对本雅明的这句评论——“一个时代在那些最少受它影响,距离它最远的人身上,打下最清晰的烙印。” 


每一本再版书,都是一束从过去时代照亮我们的微光,从时间隧道中追上我们的回响,希望更多的书都有机会与我们再次相会。


01

金色笔记

作者: [英国] 多丽丝·莱辛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olden Notebook
译者: 
王智涵
出版年: 2024-9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冷战尖锐期的英国。彼时麦卡锡主义使大批左翼人士流亡欧洲,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动摇国际共运。小说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其实就是作者莱辛的化身,作为一名“自由女性”、女艺术家、女知识分子,她曾参加非洲左翼运动小组,离婚后独居伦敦并加入英共。由于信仰的人和事日渐面目全非,安娜抵抗着内心的混乱焦灼,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分门别类写成四本笔记:黑色笔记书写非洲往事,红色关于组织生活,黄色审视两性关系,蓝色试图记录日常……


这是一份随处闪耀知性光芒的时代观察手记,也是为在这充满矛盾冲突的世间,苦苦追寻答案的人而做的一次“直抵灵魂的精神分析”。


02
复活节游行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Easter Parade
译者: 
王青松
出版年: 2024-10

继早期推出影响力巨大的《革命之路》和《十一种孤独》后,耶茨的创作生涯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复活节游行》再次展现了耶茨不凡的创作实力,这部作品包藏了惊人的广度和分量。平淡节制的叙述中流淌出耶茨惯有的文雅与悲剧性视角,将两姐妹的命运与梦想一点点撕碎,“既残忍,又温馨,既令人心碎,又严酷无情”,“这是耶茨最好的小说”。


孩提时代的萨拉和艾米丽便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艾米丽眼中,理智的姐姐总是高高在上,她嫉妒姐姐与爸爸(爸爸因为离婚而离开了她们)的关系,也嫉妒姐姐后来看似美满的婚姻。艾米丽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并不那么安全也异于传统的道路,所有的风流情事都无法真正满足她。虽然联系姐妹的纽带一直存在,但是她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一起悲剧事件使得她俩的关系成了风暴中心……



03
黑暗时代的人们

作者: [美]汉娜·阿伦特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回聲ECHO
原作名: Men in Dark Times
译者: 
王凌云
出版年: 2024-7


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在世间活动,如何被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影响。


本书是20世纪重要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著作。她在这里所论的都是20世纪上半叶的知识分子,都是她身边熟识的人,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学术文化中心,一个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灿烂的年代,阿伦特有幸与这些精彩的人在同一时空中交会,将她所敬佩的“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言行思想记录下来。


全书勾勒莱辛、卢森堡、布莱希特、本雅明等10位赫赫有名的大家形象,精准的描绘令人拍案叫绝。在阿伦特的写作中,他们并不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或时代精神的代言者,也不是大写历史之典范的人。阿伦特认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



04
涉渡之舟

作者: 戴锦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出版年: 2024-9

本书为《浮出历史地表》的续写姐妹篇。作者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作品(论及张洁、宗璞、谌容、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池莉等十余位作家),在微观的文本细读和宏观的语境分析之间寻求平衡,突出这一时期世界语境内的中国经验和女性生命经验的独特表达,呈现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以及多位女作家寻求超越这一境遇的尝试。


本次精装版全面修订文献部分,增加了一些注释,更加准确。



05
消解性别(本书内容介绍补充在置顶评论)

作者: [美]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Undoing Gender
译者: 
郭劼
出版年: 2024-10


布吕诺和米歇尔是对同母异父的兄弟,性格截然不同,又互为映照。布吕诺浪漫,成了语文老师;米歇尔理性, 成了生物 学家。布吕诺是个生活实践家,在吃喝玩乐、更换女友的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米歇尔拒绝了青梅竹马的示爱,比起稍纵即逝的欲望,他更愿意投身神圣的科学研究。在人生路的某个节点,他们都曾无限接近幸福又失之交臂。


布吕诺和米歇尔互相纠缠的命运,构成了人类生存图景的DNA双螺旋结构。而在不远的将来,得益于米歇尔的研究成果,人类通过无性繁殖实现了永生,摆脱了生而为人的七情六欲……



06
悲伤与理智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On Grief and Reason
译者: 
刘文飞
出版年: 2024-10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世界大约是不堪拯救了,但单个的人总是能被拯救的。”


“他的散文具有大师的力量与精准,时而却又发散出先知般的道德光辉。”


《悲伤与理智》共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07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 [美] 乔治·斯坦纳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译者: 严忠志
出版年: 2024-9


人们要么是托尔斯泰主义者,要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者——


这是否为真?


文学阅读的原则和条件,究竟是什么?


乔治·斯坦纳以一种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对比来界定两位俄国文学巨人的天才性质,这是一部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关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斯坦纳认为,在顶尖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超过了其他人的作品。


斯坦纳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两位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


斯坦纳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自1960年出版以来,《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08
莎士比亚书店

作者: [美] 西尔维亚·毕奇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恺蒂
出版年: 2024-10


《莎士比亚书店》是创办者西尔维亚·毕奇的亲笔回忆录,她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巴黎左岸风景徐徐展开:《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恐高但是爱猫的乔伊斯;出于对毕奇的友谊,第一个跑来填写《尤利西斯》预订单的纪德;勇敢解放剧院街的海明威;忘带钥匙,顺着书店招牌爬上自己公寓的乔治·安太尔;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单纯的爱书人毕奇守着这座书本砌成的城堡,斗转星移间,见证一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译者恺蒂的三百条注释、万字长文导读,与正文相辅相成,侧面勾勒出立体鲜活的大师群像。本版还特别收录《尤利西斯》手稿、出版合同等珍贵影像资料。



09
现代诗歌的结构

作者: [德] 胡戈·弗里德里希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
译者: 
李双志
出版年: 2024-9


这部经典著作揭示了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数十年时间的征候。“现代”指的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一整个时期,“结构”指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胡戈•弗里德里希的批评意识、充满智慧的想象以及分析性的语言力量,是风格研究和作品阐释领域内的典范。



10
心智的构建

作者: [英] 克里斯·弗里思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心智·新思
副标题: 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原作名: Making up the Mind: How the Brain Creates Our Mental World
译者: 
杨南昌
出版年: 2024-10


在你的头脑里有一种比最新高科技电脑还要高效的神奇节力装置,它可以帮助你免于应付周遭世界各种日常事务之烦劳,使你可以集中精力关注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结交朋友和影响他人。当然,这个融入社会世界的“你”同时也是你的大脑的一个建构物。正是你的大脑,才使你能与你身边的人共享你的精神生活。


本书通俗简明、科学有趣地展示了我们的大脑如何洞悉物质世界,如何构建精神世界。对于想要了解大脑、心智、行为与外部世界交互机理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它也是认知神经科学学习者和感兴趣者的绝佳入门读物。



11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译者: 
施小炜
出版年: 2024-10


准备一场考试,学习一项技能,经营一段关系,所有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都和长跑别无二致。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最受欢迎的随笔集。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也开始长跑。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在奔跑。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村上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12
见树又见林

作者: [美] 艾伦·G. 约翰逊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副标题: 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
原作名: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译者: 
左安浦
出版年: 2024-10

艾伦·G. 约翰逊是一位实践派社会学家,在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学实践中致力于帮助人们意识到特权、压迫、不平等这些“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在社会系统层面上的根源。《见树又见林》作为约翰逊的代表作,是为每一个想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反思生活的普通人而写的,在出版的二十多年间已成为继《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与社会学同游》之后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导论之一。


在本书中,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与紧贴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从结构、文化、生态三个维度剖析社会生活的基本运作方式,即社会系统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学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本书的意义在于赋予我们这种在比个人更大的系统层面上看到问题的社会学思维,如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生活。



13
学术人
作者: [法]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原作名: Homo Academicus
译者: 
王睿琦 / 钟牧辰
出版年: 2024-11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超越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14

敦煌学十八讲

作者: 荣新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8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15
造梦的雨果

作者: [美] 布莱恩·赛兹尼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译者: 
宋洋格
出版年: 2024-11


冬日雪夜,巴黎车站,孤身一人,12岁的孤儿雨果面对着一个并不友好的世界。


一个坏掉的机器人和一份修理它的手册,就是父亲去世前留下的仅有一切。雨果的父亲生前是个钟表匠,曾在工作的博物馆里发现一个设计精妙的会写字的机器人,可惜它被严重损坏了。在修理它的过程中,父亲因博物馆的一场离奇大火神秘死亡。雨果有预感,这个机器人里一定藏有隐情。


固执的雨果历尽艰难修好了机器人,机器人书写的内容却揭露了一个隐藏已久的大秘密,而这个秘密,居然与造梦有关……雨果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魔术、电影、梦想……构成了这个精巧神奇的悬疑故事。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做書
记录书背后的故事,和编辑站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