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每一个有商业梦想的人都会关注我们~
刘曙峰
恒生电子董事长
12月22日,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AI+金融”峰会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受邀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金融行业大模型应用观察》的主题演讲,深入分享金融大模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下为刘曙峰演讲内容:
通用领域:基础模型超过“好用”临界点
刘曙峰表示,在通用领域,当前大模型技术和大模型推动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在更长的上下文、更多的模态、更深的推理思考过程三个维度,大模型技术在持续进步,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
当前,基础模型的竞争格局暂时呈现国际领先于国内、闭源领先于开源的态势,并显现出寡头收敛的迹象。
从产业侧来看,首先,大模型支出与大模型软件市场高速增长,综合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和IDC数据,去年全球IT支出整体增长率为5.6%,AI领域增长率达到33%,而大模型支出的增长率高达144%。
其次,算力成本持续下降。根据清华大学刘知远教授团队的研究,每过3.3个月,参数量减半的模型可达到当前最先进模型的性能水平。但因为对模型参数要求同步增加,总体支出规模将保持在一定量上。
同时,各厂商基于AI的收入快速增长,但基础模型层和应用层均处于投入期,尚未观察到盈亏平衡的案例,预计未来应用层会比基础模型层更快达成盈亏平衡。
再次,大模型产业的投融资热度收敛,正逐渐从基础设施向场景应用转变。
从应用层来看,基础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超过“好用”的临界点,通用AI原生应用快速发展,大模型原生应用已形成新流量入口。
而在垂域应用上,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垂直应用场景不断落地,仍以效率提升为主要形态。
金融大模型:正进入应用转换时期
“基于以上观察,金融业到底要做基础模型还是行业模型?”刘曙峰向听众抛出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基础模型的迭代速度显然高于行业模型,垂直领域预训练和微调的必要性越来越低,绝大多数行业大模型可能将被基础大模型所取代。金融行业建设重点从行业大模型转向基于行业know how(专业知识)的RAG技术、Agent开发及入口的改造上,这些投入也能够发挥行业优势。”
他进一步展开道,目前,金融机构中银行、券商对大模型投入较靠前,行业侧重于应用层场景探索。
通过对国内财富资管市场215个项目的调查发现,金融机构的需求场景以内部赋能为主,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仍审慎推进。在金融行业,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可以分为提升效率、价值创造和深度决策三个方面。
提升效率即金融机构在AI编程、账户业务自动化、合规审核、客户服务与支持等场景加速实现流程自动化,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
价值创造是通过更好的用户交互、更好的用户触达、更深层的用户理解,发现和创造金融消费需求,推动用户和收入增长,在投顾助手、用户互动与营销、个性化理财产品推荐、构建新金融服务产品、智能投研等场景下,价值创造被证明是有效,但仍面临合规等问题,还在不断试验和发展中。
深度决策即利用AI在交易机会洞察、资产价格预测、高频交易、流动性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等方面提高传统模型的效率,为更复杂的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及预测信息,提升投资收益,降低风险。在深度决策部位,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刘曙峰的观察,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跨越了能力临界点,正进入向大范围应用转换的时期。
在2025年及之后的两三年,我们期待有大模型原生应用在金融业出现,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如何拥抱大模型技术变革?
基于这些观察,刘曙峰对金融机构更好地拥抱大模型技术变革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对金融机构而言,大模型是降本增效的利器,集中体现在对数字员工的广泛采用上。当然这并非简单地替代关系,而是把流程性、助理类的任务交给更高效、低成本的大模型,让人才专注于更具价值的创造性工作。
第二,大模型可能是影响用户流量的入口,集中会体现在对客交互部分APP的变化上,不管是嵌入的大模型应用还是原生的大模型应用入口,都是值得尝试和推进的。
第三,大模型技术具有普惠性,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尽管基础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极高,但其使用成本却相对低廉。根据恒生在其在线客服平台“U+”的实践经验,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折算到每个活跃用户每年仅数元,或许随着调用频次的增加,成本会提到数十元,但仍是一项非常普惠的技术。
在使用成本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大模型将不同的机构重新又拉到同一个起跑线,行业内的know-how仍然是关键竞争力。广大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关注“浙商杂志”视频号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主笔 孙岚 通讯员 梁坤
编辑丨施晓艳
审核|姚恩育
监制|冯永明 余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