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画| 画家顾炳鑫绘连环画《蓝壁毯》往事

文摘   2024-11-28 21:55   江苏  
     


20世纪50年代反映前苏联经济建设题材的连环画《蓝壁毯》在当是十分少见的外国题材,由曹靖华翻译,顾炳鑫绘画,1954年5月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蓝壁毯》的故事是歌颂前苏联领袖斯大林的,当时毛泽东去苏联访问,曾将此连环画赠与斯大林。斯大林看后,非常高兴,大加赞赏, 并委托画家茹科夫到上海访问时,专门与顾炳鑫见面, 转达斯大林对他的感谢。


无疑,该连环画是作者比较满意的连环画作品之一。该连环画采用钢笔画的形式,画家在创作时对构图、黑白线条的运用等方 面,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从而使画面丰富明朗、黑白层次清楚、线条组织明晰,给人以生动精彩、耳目一新之感。


画家顾炳鑫在绘画技巧方面先后运用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方法进行连环画创作, 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而开辟了连环画创作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1954年6月30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了画家顾炳鑫的自述:《我是怎样创作《蓝壁毯》:


《蓝壁毯》是苏联塔什干民间流传的关于斯大林的传说。故事通过主要人物拉亥辛老汉的一生遭遇,描绘了苏联十月革命前后塔什干农民不同的生活面貌。这个传说故事充满了神话般浓厚的幻想色彩,情节生动曲折,富含诗意,却给人以非常亲切的真实感。这题材深深地吸引着我,到最后一幅止,我的感情也跟随着每一节故事的发展在回旋起伏。激起我的创作欲望。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总是精力充沛,从第一幅起,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尤其是对主要人物拉亥辛老汉的刻画,我曾付出了相当大的劳动。拉亥辛是一个贫困的老农,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虽然他差不多一生在为地主做牛马,但是他不甘心一辈子这样过下去,他梦想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把幸福寄托在祖传的蓝壁毯上。当他为了蓝壁毯而被地主陷害后,他更憎恨这个世界,憎恨旧社会不平等的制度。为了表示反抗,他宁愿走到深山中去。所以说拉亥辛老汉的性格是农民淳朴、坚强而又固执的典型。当革命胜利后,拉亥辛从山里回到他改变了面貌的故乡,和女儿、乡亲们欢聚一堂时,他流着眼泪向大家说:“我惭愧,这些年来,我没有能同你们在一起……”这句话又是多么坦率、朴实,多么令人感动呵!


为了增强人物的真实性,在画面的处理上就必须突出人物的性格,譬如在第14幅里,当拉亥辛被地主逼迫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就到地主的地里挖了两袋土,拔了两把麦种在自己的家门口,经过辛勤的劳动,麦子长大了。我就在这幅画里描写了拉亥辛悠然自得的神情,这意味着拉亥辛对未来收获的高兴。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地主发现后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根本不是表现拉亥辛的愚昧无知,而是更突出地体现了拉亥辛老汉率直淳朴的性格。随着故事的展开,地主发现了这个情况,夺了他的蓝壁毯,并且把他投到牢里。这一个突变和前面的和平景象形成强烈的对照。



《蓝壁毯》是一个神话故事,所以我在做创作准备的时候,对这样一个题材应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的问题作了一番探讨。其后我考虑了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动画(电影动画)的形式;一种是钢笔画形式。但是到底用哪一种形式表现更为恰当呢?我反复研究了故事内容,发现从农民拉亥辛老汉被迫入山一直到获得解放为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其中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尤其在最后团聚相会时,一位人民歌手弹唱出为自由而战的一段故事,唱词中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地主的狼狈逃亡、新政权建立后自由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建筑起蔚蓝色的城市等场面的描绘上,动画的形式就不容易表现出惊心动魄、伟大而真实的场面,所以我决定用钢笔画的形式。


采用钢笔画形式后,思想上又产生了一种顾虑,因为钢笔画一般黑白对比比较强烈、线条必须有机地组织。如处理不当,读者就很难看得懂,尤其是一般连环画读者。所以我在创作时对构图、对黑白运用以及线条组织等方面,尽量做到使画面明朗、黑白层次交代清楚、线条组织明晰,并且为避免整个画面零乱起见,再在四周加上一道很粗的边框。另一方面,在以往连环画创作的形式上,表现方法变化不多,所以我也想通过这个作品来一个新的尝试。总的来说,我是根据作品的性质和内容的要求来决定采用何种表现形式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读者的欣赏习惯。以上就是我创作连环画《蓝壁毯》的一点体会。”



2004年岁尾,以顾炳鑫先生绘制的连环画佳作《渡江侦察记》为代表的6种32开精装本问世后,迅速引起行家的关注和读者的厚爱,销售情况火爆,这一情景在寒冷冬季来临的日子里,像一团热火温暖着出版人的心。


2005年1月,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李新在其《连环画文化魅力的断想》一文中兴奋地写道:


从表面上看,这次出书,出版社方面做了精心策划,图书制作精良和限量印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体会这仍然是连环画的文化魅力影响着我们出版工作的结果。连环画文化魅力是什么? 我们可能很难用一句话来解释的。在新中国连环画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去最关心的现象是名家名作和它的阅读传播能力,很少去注意它已经形成的文化魅力。以我之见,连环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大俗大雅的文化基础。今天当我们与连环画发展高峰期有了一定的时间距离时,就更清醒地认识到,连环画既是寻常百姓人家的阅读载体,又是中国绘画艺术殿堂中的一块块瑰宝,把大俗的需求和大雅的创意如此和谐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堪称文化上的“绝配”。来自民间,盛于社会,又汇入大江。我现在常把连环画的发展过程认定是一种民族大众文化形式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真正“国粹”文化的形成过程。试想一下,当连环画爱好者和艺术大师们的心绪都沉浸在用线条、水墨以及色彩组成的一幅幅图画里,大家不分你我长幼地用相通语言在另一个天境里进行交流时,那是多么动人的场面。”


顾炳鑫绘连环画《蓝壁毯》


有聊的比特空间
有话说话,无话学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