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文摘   2024-09-10 11:36   上海  


这几天,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改革和莉儿嘱托的《澳大利亚暨新西兰旅行日记》。並将这十篇旅行日记收入《古道西风——朱友农、马改革旅行日记》一书中。


关于书名《古道西风》,我取材于马致远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中的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可理解为国内的旅行,西风可指代国外之旅行。


但我们国内国外的旅行时的心境和感受是愉悦的,不曾有夕阳之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凄凉悲怆。但身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墨池学校和银桥游幼儿园的师生们的感情却时时在心头魂牵梦萦,这也是古今中外,人之常情啊。往往在夜深人静,明月高悬之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吟起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话,月是故乡明。



1000余年以来,李白的千古绝唱《静夜思》一直被作为中国第一思乡诗而脍炙人口。但在学界,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此诗中的“床”是否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床,历来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


有些学者提出: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光很难进入室内,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的时候更是如此。唐代没有透明的纸,更谈不上玻璃。李白能够在屋内抬起头便看到月亮,似乎不大可能,因此他们推测李白当时应该是在院子里的。但李白这个浪漫文人也没有那么勤快,不可能将自己的睡床抬到院子里去纳凉,于是他们认为,诗中所说的床,其实是胡床。



胡床,实际上并非床,乃是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小凳子。这种胡床在汉代由西域传进中国,因其从胡人那里传来,也称胡床。


胡床刚传入中原时,汉人在屋内依然习惯性的席地而坐。只有在院子里时,因地上太脏,石头上太凉,才坐在胡床上。胡床因为可以折叠,在院子里坐完了便收起来,也相当方便。而在唐代时,这种胡床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李白在院子里或坐在胡床上或站在胡床旁写了《静夜思》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胡床的另一个功能是行军打仗时,作为高层指挥人员临时休息之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便常常可以见到将帅在战争中使用这种家具的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中记载说,当年曹操西征时,曾坐在“胡床”上指挥军队过河。另外,古代皇族、达官富户出外打猎,也时常让仆人携带胡床做临时休息之用。




另外,除了将诗中的“床”解作胡床之外,还有学者则认为诗中的床乃是井床,即井边的围栏。因为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乡,所以有市井烟火和“背井离乡”等词语。停立在井床前,由井(床)而想到家乡,也是合乎人之常情的。我在几幅不同的《静夜思》的中国画中,画家们笔下的李白或佇立站在井栏之前,或半卧在胡床之上,或静立在卧床之前,周围的珍境处理也大不相同,但我认为佇立在井床之边,是符合现实中的环境的,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因此在讲课时,我便以井床来解释诗中的床,背井离乡的思乡之情更是众多游子的共同心境,加上选用两幅中国画作旁证。学生们也就不至于把床理解为睡在房间里的床上,举头望明月了。


但不管怎么说,多数人还是习惯将诗中的床理解为真正的床。其实这是对李白写这首诗时的环境的错误理解。但如果是放在现代,如同我们身处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那宽敞而现代的房间里,那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夜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拍岸的催眠曲般的波涛;高大的棕榈;凉爽的海风;舒适的席梦思;对床前明月光可又可以是一种新的理解。那也就是诗人李白时空的穿越了!


毕竟大多数的人们对于这首诗的整体意象的想象已经固化。我想睡床也罢,胡床也罢,井床也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才是最真实的。亘古不变的游子们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


千古不易
文学、音乐、书画、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