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想“公平公正完整记录一件事”。但如上篇所说,任何事物可讲的细节都无穷无尽,我们的描述就永远不得不有取舍和视角。
当然有很多作品尽量显得自己没有立场,包罗万象:
“我跟你说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其他人~”
《Fleabag》
选一个私密的故事/视角,
Jan Matejko, edited
《你要告别迈雅的人们》,5世纪
——奈比哈
[离别/启程]
你要告别迈雅的人们
是明早,还是今宵?
匆忙收敛你的盘缠,
要带上,还是弃了。
对你等如是忠告。
阿拉伯文化中乌鸦“也”是死亡的噩兆。
啊总之我们的诗人受到死亡的威胁啦。为啥?
你我永不再拥抱。
这马赫达何许人,笔者研究一番毫无头绪...
追寻一位绝美的女子
对你射出华丽的箭矢
那扎在心头的芒刺
却不令你心碎而死。
她倒觉得饶而有趣
因你与她久为邻居
互送跨越部族的信件
传递不曾公开的爱恋。
她锋利的箭头是爱
将洞穿的心襟敞开
生死随弓弦响动。
总之所以读者能注意到,诗人会辩解“我跟她从小一起长大啊!情有可原!而且我只是她的受害者哇!”
看向他的眼睛
如帐内喂养的麑鹿水灵
身着豆斑丝缎,烟黛眼影
镶玉金盘美颈。
珠串联精雕细
银丝悬垂玉肌
纹饰金光熠熠
下坠似流星如炬。
那双乳挺如飞鸾
胸骨在乳间坦坦。
她那美背温润
如羔皮窄巧柔顺
她那后臀丰硕白皙
盈盈赤裸的肉体。
(屁股这句还有皇后本名的双关。)
她玉立,出现
于两瓣帷幔之间
如朝阳升起
晨星乍现。
像珍珠跻身于贝壳
赏捕捞者以极乐
令瞧见的男子惊喝
“神明在上!”伏地长磕。
或用光洁的花岗
雕出如玉的人像
以烧砖砌成基座,
敷上结晶的膏料。
她那面纱松开
想必只是意外!
看她捏起边角
真相呢?说远点就有今日另一个常见的剧情核心:当事人自己都常常无法准确认识,甚至抗拒自己真实的想法......常见于校园青涩恋爱故事。当然笔者毫无包容强奸的意思。
用散沫花画好的手指
如枣树的沙沙树枝
修长柔软交叠
在心头盘根系结。
她望向你,嘴唇微张
却不敢,倾诉心肠
如久病者见客来访
扶风弱柳颓唐。
暗红的嘴唇微翘
如白鸽展翅在树梢
两行洁白的冰雹
笔者完全没在别的地方搜到阿拉伯贵族女性染黑牙龈的习俗......可能俺翻译有误。
如下过清晨的小雨
如威武结实的青年。
在这儿打岔很扫兴,哈哈哈,但这又是个今日都常见的戏剧元素:贵族老人、吸血鬼找“普通人”好好相处,不只是出于喜欢,还为了“吸取”年轻仔的活力、创意......重温青春的视角(,等吃干抹净又退回漠然甚至邪恶的城堡里)。
《Get out》
“我不在乎你什么肤色。我想要的,是你看这世界的眼睛。”
当它用力吮咬,
两侧紧紧挤掖
像牙已掉光的老年
囫囵啃食吞咽。
凡在此取过了水的,
无人再停返后退,
凡在此满足了心愿的
无人另找新的水源。
而西方美术史系列有个讲过的阶段和本篇理念非常重合——剧烈明暗也总是呈现私密的情境:
callofduty502
到今天,这也是让故事人物“更亲切一点”的小把戏:
仿佛希特勒亲切地邀请我们窥探,“他其实老温柔了”。
————————
可见,故事人物的形象几乎是由诗人选择的视角决定。比如,如果诗人将本篇王后描述得更放荡,王后的下场显然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