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日,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批复及教育部的报告。
文献遗产名称: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
文献形成年代:1955年至1959年
文献数量:文件类33件,照片类35件、80张
文献保存者: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
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形成时间为1955年至1959年,共有文件类33件,照片类35件、80张,包括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交大迁校工作专题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等教育部及有关部委、省市文件;交通大学有关实施迁校工作的决定、方案、函件、报道;郭沫若、钱学森等各界人士支持、勉励交大西迁创业的信函,以及相当数量的珍贵历史图片。
1955年5月10日,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右四)与教授们踏勘交大新校址,此时距交通大学接到中央有关迁校电话通知仅33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响应党中央建设西北的号召,包括金融、建筑、文化、教育、艺术等行业在内的一大批企事业单位,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西北并扎根,交通大学就是其中较为典型、杰出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调整旧中国遗留的极不平衡的高等教育布局,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的战略部署。
1956年,新校园基础建设施工现场。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6000余名交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豪情、义无反顾登上西行的列车,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圆满完成迁校使命,在我国西部建成首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交大奇迹”。交通大学西迁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重要尝试,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1956年8月10日,交通大学校园内欢送首批西迁师生的场景。
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保管至今近70年,较为系统、完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党中央决策西迁的背景、原因、意义和西迁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组织动员、任务落实、思想政治动员、西安校园建设、舆论引导、后勤保障等),以及交大迁至西安后迅速扎根,在教学、科研、育人、国际交流、服务社会、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交大西迁博物馆时指出:“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作为交大西迁历史的原始凭证以及西迁精神的核心承载,蕴藏着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闪耀着爱国奋斗的熠熠光辉。它体现了党的领导是开创伟业的坚强保障,印证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高瞻远瞩和良苦用心,有力地证明了西迁精神何以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10日 总第4237期 第四版
点击查看相关视频:西迁精神——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