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甲林
采访对象:郝甲林,1978年8月生,安徽望江人。2016年12月任马鞍山市博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20年11月任马鞍山市含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2022年6月任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Q
采访组:我们知道,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水情、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当时,经过整治后的薛家洼,已是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如诗如画。整治前,这里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我们在市档案馆看到了薛家洼生态园整治前后的照片,对比确实太强烈、太鲜明了。郝局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薛家洼整治之前的生态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2018年,薛家洼区域整治前。
2019年7月,薛家洼区域整治后。
郝甲林:好的。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马鞍山考察调研,第一站到的就是长江岸边的薛家洼生态园。当时经过整治,这里已经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他在这里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这些要求,已经成为我们抓环境整治的座右铭。
马鞍山作为一座滨江资源型城市,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过程,背负了沉重的环保欠账,薛家洼就是一个问题突出的区域。你们在市档案馆看到的整治前后照片,确实反差很大。现在漫步薛家洼,已经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是什么模样了。
从区位看,马鞍山虽然是安徽的一座城市,但却是南京的门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的诗句道出了马鞍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江在马鞍山一路向北直抵南京,相距不过几十公里。薛家洼,则地处马鞍山的长江东岸,这里是长江主航道由江心洲西岸转向小黄洲东岸的转折点,也是沿江生态区、港区、马钢工业区“三区合一”的交汇点。曾几何时,这个区域陆续形成了散乱污企业、非法码头、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聚集地,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家、固废堆场1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同时,江湾里面还有223条世代以船为家的渔民生活用船、96户棚户区老百姓,缺乏基础市政设施,污水直排长江,影响了水质,是长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薛家洼曾经的真实写照,环境脏乱差,生态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长期恶劣环境对周边百姓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Q
采访组:那你们是怎样开展整治的呢?
郝甲林:为解决薛家洼这个生态“痛点”,我们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整改建设与回应市民关切、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推动滨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2019年,我市全面开展长江生态“三大一强”(指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以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叠加的“薛家洼”为切入点,开展长江东岸23公里的综合整治工作,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用一套组合拳,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实现薛家洼的美丽蝶变,让长江东岸面貌焕然一新。此番整治,不仅仅局限在薛家洼,也不仅仅局限在长江东岸。2020年,我们将综合整治延伸到一江两岸79公里,集中攻坚完成了12大类、30项重点任务。2021年,以浮沙圩区域生态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长江西岸综合整治,重塑美丽长江马鞍山段新岸线。2022年7月,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建成开园,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绘成了一江两岸新画卷。
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加强岸线分级管控,严格项目准入。我们大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包括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5个方面)。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市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和污水收集全覆盖。长江干支流35家生产经营码头全部完成垃圾分类接收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水设施安装,建立了“船―港―城、收集―接收―转运处置”一体化链条和长效机制。“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
三是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按照安徽省“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总体部署,举一反三、全面排查、迅速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反馈问题以及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节点任务圆满完成,连续4年考核全省第一。持续开展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严重促”行动,坚持“当下改、长远立”,狠抓“1+1+N”(第一个“1”指中央和国家层面交办的问题;第二个“1”指省级层面发现的问题;“N”指聚焦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各县、市、区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回头看”排查和持续推进滚动排查出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积极抢抓入选全国首批EOD(全称是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机遇,实施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十大工程,成功打造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等生态名片。
四是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0757名渔民退捕上岸,并切实做好安置保障。全国、全省退捕禁捕工作现场会议先后在我市召开。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大协同制定并通过《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本次协同立法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也是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马鞍山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汇编封面及马鞍山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转建议
现在,长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长江禁渔经验入选全国第六批干部培训教材,在全国首次对长江江豚进行跨区域协同保护立法。长江水清了、水鸟多了、江豚也出现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正在逐步重现。可以说,昔日的“脏乱差”如今已“美如画”,薛家洼蝶变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有效解决了“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
Q
采访组:从您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薛家洼的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你们整治的绝不仅仅是薛家洼区域近千亩的岸线,而是围绕长江保护有一系列举措。您可以给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郝甲林:要说典型例子,在以薛家洼为重点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工作中,从污染防治逐渐过渡到生态修复、建绿复绿,我觉得八段沟水系及周边环境整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马鞍山境内共有14条河流直通长江,位于薛家洼东侧的八段沟是其中之一,且九华村所在的河段距离长江不到300米。这里原先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钢渣磁选企业,大量钢渣在此堆积,“散乱污”的小企业就建在钢渣及尾渣上,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当初的河水就是石灰水”。
2018年,雨山区组织开展八段沟区域围墙拆除、垃圾清运、土方回填等16项整治工作,编制了八段沟环境整治规划方案,制定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2019年,雨山区进一步加大对九华村八段沟水系的整治力度,通过恢复植被绿化,新建1500米截洪沟、500米防渗墙,区域排水系统构建、地下水污染控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构建完善的区域排水系统和健康的区域水循环体系,着力修复和改善滨江水生态环境。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后,2020年省级环保督察又发现,位于九华村的钢渣淋溶液经雨水混入八段沟,使其呈强碱性废水,对长江水环境构成威胁。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钢渣进行封存,避免雨水与钢渣接触;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地面硬化、截污阻隔、水井截流、山体截洪、防雨覆盖、循环利用、绿化美化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在钢渣堆上建起绿洲。
现在,八段沟水系及周边环境已经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让群众重新拥有了水清河净的家园。八段沟水系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是“长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背后展现的是我们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的决心。
Q
采访组:长江禁渔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就在2020年8月薛家洼生态园的考察调研中,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我们了解到,马鞍山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在上岸渔民就业问题上解决得非常好。你们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郝甲林:2019年5月,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渔退捕,长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线的渔民要全部转产。同年7月底,退补全部完成,整个过程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而且无一例上访。这是怎样做到的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保障、渔民转产就业等方面做了具体细致的工作,使渔民既退得出,也稳得住。具体来说,就是创新实施了“四有一畅”工作法,让渔民上岸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心情舒畅。
关于印发马鞍山市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实施细则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件
为打消退捕渔民“上岸”的后顾之忧,2019年4月,先后出台《马鞍山市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马鞍山市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实施细则》,制定了渔船拆解补偿、转产渔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帮扶、子女就学6个方面具体政策,将符合参保条件的长江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退捕渔民养老保障全覆盖。此处,还出台了《退捕渔民“捕转养”工作推进实施方案》《护渔员聘用管理实施方案》,立足渔民亲水爱水等特点,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以导入产业和转换身份帮扶等方式,让渔民有生计。
我们通过建立帮扶驿站、举办专场招聘会、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为渔民解决就业问题。针对江上渔民生活现状,设立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吸纳退捕渔民协助开展相关工作,让上岸渔民成为护渔员和江岸保洁员,实现由捕鱼人到护鱼人、由江上人到守江人的转变。全市转产就业5186人,转产就业率达到100%。同时,还鼓励上岸渔民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业,上岸渔民陈兰香创办的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在多方支持下,从起步到发展,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吸引更多渔民参与其中。上岸渔民不仅在政府帮助下获得生活的保障,而且在积极创业中找到了生活的奔头。长江禁捕让渔民的生活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上岸渔民告别了起早摸黑、风吹日晒的“水上漂”生活,迎来了收入稳定、心情愉悦的幸福日子。
我们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比全国时间表提前一年半,创造了“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2019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马鞍山召开长江禁捕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2021年,“四有一畅”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了帮助退捕渔民稳定致富,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体系,创新实施“1+2”结对帮扶机制(即每户渔民由两名帮扶干部联系组成帮扶小组)和退捕渔民“捕转养”项目,定期走访入户,落实就业帮扶和社保兜底政策,协调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做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应就尽就”。2022年建设“捕转养”示范基地2.6万亩,惠及渔民500余户,户均增收约10万元。
Q
采访组:薛家洼生态园当然只是马鞍山大力实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那么,你们是如何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呢?
薛家洼生态园全景 屈建军 摄
郝甲林:薛家洼的综合整治确实只是一个缩影。生态环境治理只有环环相扣,污染才能无处藏身。我们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坚持以保护绿水青山答好“生态考题”。
一是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主要指标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3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2023年以来,实现并保持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以及“千吨万人”乡镇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6个100%”,水污染防治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二是推动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聚力全面彻底改、主动靠前改、动真碰硬改。健全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巩固”全链条机制,推动“点上改”“面上治”“长久立”有机结合。常态化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连续6年获得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前3名。坚决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依法查办的“某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入选第三批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三是不断完善全市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着力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方式,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着力推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资金投入机制;着力提升群众环境满意度,将餐饮油烟、噪声、恶臭扰民问题纳入民生实事重点推进。
Q
采访组:为了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确保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你们在生态环境总体规划上还有哪些长远的打算?
郝甲林: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们将锚定总书记赋予马鞍山的新发展定位,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长三角的“白菜心”。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十四五”、聚焦“十五五”、展望2035。始终把“生态优”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建成“无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编制实施《美丽马鞍山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建设生态强市打造美丽马鞍山行动计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优等生的标准打造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重要论述的先行示范区,将美丽马鞍山建设的路线图转变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实景图。推动更快更好地实现到2035年建成生态强市、基本建成美丽马鞍山的远景目标。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由马鞍山市档案馆提供)
采访组:屈建军 芮仕洋 程 鹏
★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3日 总第4234期 第一版
往期推荐
01
02
03
04
05